临床护理配合中西医治疗对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的护理效果分析

时间:2022-10-09 11:28:57

临床护理配合中西医治疗对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的护理效果分析

摘要:目的 观察临床护理配合中西医治疗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CHF)的护理效果。方法 将符合诊断标准的CHF患者233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观察组118例,男67例,女51例、对照组115例,男65例,女50例,观察组在护理干预及西医用药的基础上,加服益心胶囊(处方组成:党参、黄芪、麦冬、五味、熟附子等)口服一次4粒tid饭后服用;对照组除中药制剂益心胶囊外,西药治疗与观察组相同。全部病例均治疗2周为1疗程,治疗3个疗程(6周)观察疗效。结果 观察组治疗后总有效率为97.46%,而对照组为71.3%,二者比较有显著差异性(P

关键词: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益心胶囊/西医疗法;护理效果

中图分类号:R7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49(2013)04-00-03

自2010年4月~2012年5月对来我院就诊的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CHF)的患者118例,采用护理干预及中西医结合治疗的方法取得了显著疗效,现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研究对象均来自2010年4月~2011年5月来我院就诊的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的患者,将符合上述诊断标准的CHF患者233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观察组118例,男67例,女51例;年龄52~78岁,平均60.6岁;病程2~6年;冠心病22例,高心病21例,肺心病30例,风心病7例,心肌病2例,病毒性心肌炎2例。心功能分极(按NYHA标准):心功能Ⅱ级24例,Ⅲ级38例,Ⅳ级24例;左心衰竭21例,右心衰竭36例,全心衰竭29例。对照组115例,男65例,女50例;50~76岁,平均60.8岁;病程1.4~6.3年;冠心病21例,高心病18例,肺心病29例,风心病7例,心肌病3例,病毒性心肌炎2例。心功能分级:Ⅱ级23例,Ⅲ级34例,Ⅳ23例;左心衰竭30例,全心衰竭29例。两组病例病程及轻重程度基本相似,具有可比性。

两组年龄、病程、中医辨证分型、均无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观察组先行西医治疗常规给予吸氧、卧床休息,清淡饮食、合理利用强心利尿扩血管药物;口服消心痛15g tid地高度0.125~0.25mg qd;开搏通6.25mg bid;速尿40mg qd;丁尿胺1mgqd,安体舒通20mg bid;缓释钾0.5g tid。并运用广谱抗生素控制感染,注意维持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

在以上西医用药的基础上,加服益心胶囊,其处方组成:党参30g 黄芪30g、麦冬15g、五味子15g、熟附子10g、当归15g、丹参30g、泽泻20g、车前子15g、制香附15g、广木香10g、炙甘草15g、人参15g、桂枝12g、白术15g、茯苓15g、赤芍15g、益母草30g,将以上中药18味先行炮制,按处方配料、烘干、粉碎、过100目筛、混匀,取上述药粉装0号胶囊,做成每粒重0.4克即得,一次4粒,tid饭后服用;对照组只用上述西药治疗。全部病例均治疗2周为1疗程,治疗3个疗程(6周)观察疗效。

1.3 护理措施

1.3.1 一般护理

(1)卧位

协助病人取舒适卧位。有严重呼吸困难、端坐呼吸时,采取半坐卧位或坐位,这样可使肺的扩张较大,氧合作用增加,同时可减少静脉回流,减轻心脏负荷。也可使用床上桌,让病人的头伏在小桌上,手臂放桌两侧休息。如果病人要下床坐在椅中休息,应双脚抬高,以减轻下垂肢体的水肿。

(2)活动与休息

根据病人心功能分级及病人基本状况决定活动量。与病人及家属一起制定活动目标与计划,坚持动静结合、逐渐增加活动量的活动原则。

1.3.2 饮食护理

给予低盐、低脂、易消化食物,少食多餐、忌饱餐。

(1)限制盐的摄入

限盐限钠,可有效控制心衰引起的水肿,限制的程度视病人心衰的程度和利尿剂治疗的情况而定。轻度心衰病人,每天可摄取2~3g钠,严重心衰病人,每日摄食的钠为800~1200mg(1g盐含钠390mg);应注意病人用利尿剂时容易出现低钠、低氯,此时不应限盐,可能还要适当补充。

(2)限制水分

严重心衰病人,24小时的饮水量一般不超过600~800mL,应尽量安排在白天间歇饮用,避免大量饮水,以免增加心脏负担。

(3)少食多餐

由于心衰时胃肠道黏膜淤血水肿,消化功能减退,宜进食易消化食物,且少食多餐,避免生硬、辛辣、油炸等食物,避免产气食物,因为胃肠胀气会加重病人腹胀不适感。

(4)忌饱餐

饱餐导致膈肌上抬,可加重病人的呼吸困难;同时,由于消化食物时需要的血液增加,导致心脏负担增加。

(5)多食蔬菜及水果,保持大便通畅心衰时,病人由于卧床休息,活动量减少,肠蠕动减慢,部分病人不习惯床上或床边大便,多种因素的影响,病人易发生便秘。护理时,应注意预防便秘的产生,积极处理便秘,可指导病人顺结肠、直肠方向环形按摩腹部,给予开塞露塞肛,必要时用手掏出大便,以防用力大便加重病人心衰或诱发心脏骤停。

1.3.3 症状护理

(1)呼吸困难。(2)水肿。(3)疲倦、乏力心衰时心排血量下降,循环减慢,全身组织器官缺血缺氧,同时代谢后的废物排泄速率降低,乳酸堆积,病人会感到非常疲倦与软弱无力,经常在端坐时瞌睡。要让病人及家属知道疲乏产生的原因,以利病人身心休息,注意病人的安全,防止瞌睡时坠床。

1.3.4 并发症的预防及护理

(1)压疮

右心衰和全心衰的病人,由于体循环的淤血,身体下垂部位(骶尾部、会、双下肢)明显水肿,有的病人可出现注射针眼处渗液。同时,由于肺循环淤血,病人呼吸困难,长期处于端坐位或半坐卧位,在皮肤受压处容易发生压疮,最常见部位为骶尾部、足跟、坐骨结节处及两侧骼棘。应协助病人经常更换;嘱病人穿质地柔软、宽松、无松紧带的衣服;保持床褥柔软、平整、干燥、清洁;保持皮肤清洁;使用气圈或气垫床防止皮肤长期受压。协助病人排便时,一定要注意防止损伤皮肤,这类病人皮肤抵抗力低,表皮与皮下组织结合疏松,稍用力摩擦皮肤即破,一旦破损,创面很难愈合。

(2)血栓性静脉炎

右心衰及全心衰的病人,静脉回流受阻,且长期卧床,血流缓慢,容易发生静脉血栓,特别是下肢静脉,一旦血栓形成,肢体肿胀会更加剧烈并伴有疼痛,血栓脱落时栓子可随血流进入肺,引起肺栓塞。所以,心衰病人在卧床期间,要进行肢体的被动运动,以促进肢体的血液循环,防止血栓的形成。静脉输液时应尽量避免在肿胀的肢体穿刺以免加重肢体的水肿,防止某些药物(如多巴胺)外渗引起静脉炎和局部组织坏死。

(3)坠积性肺炎

左心衰病人,由于肺循环淤血,肺静脉压升高,使肺毛细血管内液体渗入到肺间质,致气体交换障碍;其次,心衰病人长期卧床,呼吸功能减退,不能有效地咳嗽、排痰,易产生坠积性肺炎。应注意协助病人进行有效地咳嗽和排痰,定时翻身拍背,病人进食和饮水时要防止误吸。心衰缓解期,指导病人进行呼吸功能锻炼。

1.3.5 用药护理

治疗心衰的主要药物包括3类:强心剂、利尿剂和血管扩张剂。治疗过程中,个体差异较大,需严密观察药物疗效及副作用,注意控制输液速度。

(1)洋地黄类药物

洋地黄轻度中毒剂量约为有效治疗量的2倍,用药安全窗很小,而且个体差异大。一旦出现中毒表现,应立即协助医生进行处理:①停用洋地黄。②补充钾盐,停用排钾利尿剂。③纠正心律失常。洋地黄中毒的预防包括:①给药前仔细询问病人的用药史,尤其是新入院病人。②给药前,准确测量病人的脉搏(时间不能少于1分钟),注意节律和频率,并作好记录。如果病人的心率太快或低于60次/min,或者节律变得不规则,应暂停给药并及时通知医生。③掌握病人的进食情况,注意观察有无低钾表现,必要时建议医生测定血钾浓度。④同时使用利尿剂的病人,严格观察病人的尿量,尿多时,遵医嘱及时补钾,并协助病人服药到口。

(2)利尿剂

电解质紊乱是长期使用利尿剂最容易出现的副作用。特别是低血钾和高血钾均可导致严重后果,应随时注意观察。

(3)血管扩张剂

①在使用硝普钠时,要严密监测血压,根据血压调节滴速,开始滴速为每分钟12.5μg,最好用微量泵控制,以后每5~10分钟递增5~10μg;注意避光,现配现用,液体配制后无论是否用完需6~8小时更换;应交待病人不要自己调节滴速,改变时动作宜缓慢,防止直立性低血压发生;长期用药者,应监测血氰化物浓度,防氰化物中毒。临床用药过程中发现老年人易出现精神方面的症状,应注意观察。②硝酸甘油:临床上用药的个体差异较大,特别是老年人容易出现头胀、头痛、面色潮红、心率加快等副作用,改变时易出现直立性低血压,应注意防护。用药时从小剂量开始,严格控制输液速度,做好病人及家属的宣教工作,取得配合。

1.4 统计学处理

全部数据统计学处理,参数以X±S表示,计量资料比较用t检验,方差不齐者用t’检验。P

2 结果

2.1 疗效判断标准

显效:心功能进步两级以上,而未达到I级心功能,症状、体征及各项检查明显改善;有效:心功能进步一级而未达到I级心功能,症状、体征及各项检查有所改善;无效:心功能无明显改善或加重或死亡。

2.2 治疗3个疗程后两组疗效比较(见表1)

2.3 治疗前后左室收缩,舒张功能参数比较(见表2)

2.4 安全性评价

由于CHF的发生机制与发展过程极为复杂,有些问题迄今也未阐明,致使部分病人症状持续而对各种治疗反应不佳。成为难治性或顽固性心力衰竭,令人困惑而棘手,本证用西医治疗,只是对症处理,控制急发症状,复发率高。该研究力求在西医治疗的基础上,依据中医辨证理论,辨证论治,以益气温阳,化瘀行水为法则,达到标本兼治,回阳救逆,益气固脱的作用。观察组采用纯中药制剂益心胶囊再配合西药治疗,疗效优于单纯西药治疗。现代药理研究表明,党参、黄芪等可改善周围微循环,增强心肌收缩力,提高心排血量,减少心肌耗氧量,从根本上改善心功能。泽泻、车前子等利尿可缩短疗程,使洋地黄用量减少,毒副作用减轻,充分发挥中西医结合优势,提高临床疗效。同时中药制成胶囊剂较水煎剂更易于服用,质量易于控制,尚未发现任何毒副作用。远期疗效比较,亦说明中西医结合的综合疗效优于单纯西药治疗。

3 讨论

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简称CHF)是指在静脉回流正常的情况下,由于原发性心功能障碍,即使发挥代偿能力,所排出的血液仍不足以维持组织代谢需要的一种病理状态,为临床常见而严重的综合病症[1]。

CHF可由各种器质性心脏病引起,但90%见于冠心病与高血压性心脏病,其他常见病因有瓣膜病、心肌病、肺心病和先心病等。据Paul等估计,各种器质性心脏病患者中,约半数以上最终发展成CHF,且随年龄的增长而显著增加。

近10年来,缺血性心脏病之死亡率明显下降,高血压之控制率明显提高,但CHF之发病率与死亡率却未见降低。据国家健康统计中心估计,从1992年至2002年,我国CHF患者增加近三倍,截止到1999年,我国CHF患者每年多达680万例,每年新发病例约60万。CHF发病后5年存活率不足50%,10年生存率不足20%。CHF发生后影响其预后的主要因素是:原有器质性心脏病的严重程度,年龄高低及心功能状态,严重心功能障碍对其预后具有决定性意义,心功能(NYHA)IV级之CHF患者一年存活率尚不足50%,其中猝死者占1/2。在治疗上单用西医或单用中医治疗效果都不很理想。

该研究我们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的方法,先用西药控制急发症状而治其标,再用中药按照CHF发病的病因病机及治疗原则以治其本,达到标本兼治的目的。就中医而言CHF属祖国医学心悸、喘证、水肿、痰饮等病范畴。由慢性迁延、心气亏虚、心阳不振、久则脾肾俱损而致气滞、血瘀、水停。形似有余、内实不足[2]。若单用行气破瘀逐水,则犯“虚虚”之戒,虽可取效一时,旋即可致阴竭阳亡而使病情危笃。益心胶囊以补气温阳养阴、行气活血利水为立法基础,重用党参、黄芪、熟附子等温阳益气、扶正克标,配用当归、丹参、泽泻、车前子活血利水,佐以五味子、麦冬滋养心阴,香附、广木香理气宽胸以助血行、化水湿[3]。诸药相伍,寓攻于补,通补兼施,寒温并用,而达通阳复脉之功。

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病人的休息原则:一度心力衰竭病人可参加轻度活动,但应注意休息;二度心力衰竭的病人则需限制活动,延长卧床休息时间;三度病人以绝对卧床休息为主。

卧床病人并发症的预防:(1)由于心力衰竭病人常伴有水肿、呼吸困难而表现为强迫,病人不能活动或活动受限,加之缺氧、末梢循环差,极易发生褥疮,故应加强皮肤护理,预防褥疮。对伴有高度水肿的病人,在保持皮肤清洁、干燥的同时,注意避免划破、磨擦等,保持皮肤的完整性,防止皮肤破溃、感染不愈。水肿较重的部位如会,可用50%硫酸镁湿敷。(2)长期卧床病人易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可每日按摩下肢,鼓励并协助病人在床上做主动或被动的肢体伸屈活动。尽量避免在下肢静脉输液。注意观察下肢皮温、颜色,有无肿胀和疼痛,如有变化,提示有血栓形成,应及时与医生联系,并采取治疗措施。同时病人应绝对卧床,肢体抬高于心脏平面以上,避免大幅度活动、剧烈咳嗽和用力排便,以防栓子脱落而引起肺栓塞。(3)卧床病人由于改变,活动量减少而出现便秘,因此应食入含纤维素较多的食品,多食蔬菜、水果,养成定时排便的习惯,必要时服用缓泻药物。饮食原则:限制钠盐的摄入,心功能Ⅲ级时,限制膳食含钠量为1.2g-1.8g,心功能Ⅳ级时,含钠量应小于1g。但限制过严可引起低钠血症。当合并稀释性低钠血症时,应限制水的摄入。另外,为避免增加心脏负担,需少量多餐,进食易消化的食物。心理护理:病人常因病情反复而表现烦躁不安、紧张恐惧及悲观失望等,以致病情加重。因此,应帮助病人认识本病的特点,教会病人自我护理的方法,介绍如何予以呼吸道感染、避免过度劳累及饮食原则等。多给予病人鼓励和支持,讲明心理因素对疾病的影响,稳定病人的情绪,增强治疗信心。

参考文献

[1] 张子彬.心力衰竭[M].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102.

[2] 江苏新医学院.中药大辞典(上)[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32.

[3] 韩明向,周宜轩,倪恩荣,等.人参注射液治疗心气虚证的临床研究[J].中医杂志.2007,33(2):43.

上一篇:在骨科教学中应用项目驱动教学法的探究① 下一篇:我院2005~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及其原因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