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际信任的影响:网络社区与现实社会

时间:2022-10-09 07:30:32

人际信任的影响:网络社区与现实社会

[摘要]网络社区的出现改变了传统的人类社交方式,这种虚拟的间接的社交网络带来了新的交往模式,离开了一定的社会情境线索(如外貌、空间特征和非语言线索等)也导致了传统的人际信任观发生了改变,而本研究就是从调查网络人际信任度、现实人际信任度、现实人际交往能力三个方向出发,研究网络社区人际信任与现实人际信任之间的联系与影响,从而找出较为合适的交际模式。

[关键词]网络社区 人际信任 交往能力 ITS

[中图分类号]B84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1)10-0017-02

引言

网络社区也称虚拟社区(Virtual Community)。这一概念首次被美国学者霍华德•瑞恩高德(HowardRheingold)在他1993年出版的著作《虚拟社区:电子疆域的家园》(The Virtual Community: Homestanding on the E2lectronic Frontier)中提出。他认为,虚拟社区是指网络中相当多的人展开长时期的讨论而出现的一种社会聚合,他们之间具有充分的人情(Human Feeling),并在电脑空间里形成了人际关系网络。[1]瑞恩高德没有将具体的交流手段作为社区的特质,也没有强调社区的空间意识,反而是强调了“人际关系网络”这样一个概念。因此,在本文中,也沿用他的思想,将网络社区定义为网络中具有一定稳定关系、互动频繁并对个体产生持续影响的社会集合。在这样一种视角下,我们可以看到,网络社区并非只有BBS这样一种形态。从结构上来看,某些网络社区是一个相对封闭的网上空间,而某些网络社区则是由一些网民基于兴趣或利益等关系链条所构成的一种可以延展的关系网络。但不管怎样,网络社区都可以视作一种“社会网络”(Social Network),即网络中的社会行动者(Social Actor)及其间关系的集合。

然而,对于网络社区中的人际信任度与现实人际信任度有着什么样的联系与区别,对于网络人际信任度的影响因素又有哪些等,日益成为这个网络时代不得不面对的问题。为此,我们做了如下的研究。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于2010年7月30日至9月15日,以电子邮件的形式随机在网络上发放500份调查问卷,问卷回收后得到的有效问卷为297份,其中男性161人、女性136人,问卷有效回收率为59.4%,平均年龄为20岁。

(二)研究工具

自制调查表:主要通过23道客观题调查被试的上网习惯和交际习惯来获取其网络人际信任度、现实人际信任度和现实交往能力。

人际信任评估:根据Rotter编制的人际信任量表(interpersonal trust scale,缩写为ITS)。[1]

(三)数据分析与统计方法

对调查结果的所得数据建立SPSS数据库进行录入以保证数据的准确与真实,数据分析采用SPSS16.0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处理。

二、数据分析

(一)影响现实人际信任的因素

从表中可以看出浏览网络社区的时间、对网络的信任度以及现实人际交往能力都对现实人际信任度(此处为ITS量表所测,以后均称为ITS现实人际信任度)有显著性影响,其中现实人际交往能力在0.01水平显著,具有极强解释力。

(二)影响现实交往能力的因素

通过上表可知,上网时间、网络人际信任度、交际方式与现实人际信任度都对现实人际交往能力具有显著性相关,即具有较强解释力。而且现实人际信任度对现实人际交往能力具有更强的解释力。

(三)性别差异对于网络社区信任的影响区域

男性

浏览网络社区的频率根据选项平均数分析可得,平均数越小的浏览网络社区越经常,但是二者的平均数都在2以下,因而男女浏览网络社区都较多,但男性较女性浏览网络社区更频繁。

女性

浏览网络社区的时间根据选项平均数分析可得,平均数越大的浏览网络社区越久,但每周女性较男性浏览网络社区时间更久。

对于是否参加网友聚会的问题,平均数越大表示越有可能参加网友聚会。分析可知,男性较女性更愿意参加网友聚会或与网友见面。

(四)年龄对现实人际信任度的影响

18岁以下

18岁至22岁

22岁以上

通过对18岁以下、18岁至22岁以及22岁以上的数据分别进行分析可以看出,平均数越小对现实中的朋友信任度越高,而18岁以下的更相信网络上的朋友,18岁以上的更相信现实中的朋友,但是变化趋势不特别明显。

(五)现实人际信任度对网络人际信任度的影响

相关性

**. 在0.01水平上相关l (双侧).

通过对nITS和网络信任进行相关分析可知,现实人际信任度与网络人际信任度在0.01水平上显著负相关。

三、讨论和结论

我们对所收集得到的数据进行了分析,对整理出来的信息进行了梳理,得到如下结论和推断:

(一)浏览网络社区时间越长,网络人际信任度越高;现实人际交往能力越高,现实人际信任度越低;网络人际交往度高,现实人际信任度低

互联网的使用对人在现实中的人交往能力和现实人际信任度都产生了影响。Katz和Aspclen1997年在美国所做的调查,研究比较了网络使用者和未使用网络者的社会化参与程度,结果发现这两者在社会参与和社会交往中并没有差异。他们得出的推论认为:“网络正在缔造一个友谊更浓厚、人际关系日益密切的国家。”但是与这项研究不同的是Leavltt和Whisler在1999年采用跟踪数据调查所做的一项研究,这项研究考察了被试上网前后一两年社会交往的变化情况,结果发现:大量地使用网络造成了社会参与活动的下降,与家人交流的减少以及当地社交圈的缩小,也增加了个体的孤独感。[2]通过我们此次的研究,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网络人际交往度高反而现实人际信任度低。

对于网络社区的浏览时间与网络人际信任度之间的关系,我们认为是由于停留于网络虚拟社区中的时间增加而导致用于现实人际交往上时间的减少,因而交际圈开始向网络化虚拟化发展,所以相对的对于网络社区的人际信任度会有所增加。

(二)浏览网络社区的频率,男女浏览网络社区都较多,但男性较女性浏览网络社区更频繁

浏览网络社区的时间,每周女性较男性浏览网络社区时间更久。

对于是否参加网友聚会的问题,男性较女性更愿意参加网友聚会或与网友见面。

男女对于网络社区的浏览时间可以看出个人偏好的差异,一般青年男性上网主要是玩游戏、看新闻,而女性主要是浏览网页和聊天,这里看新闻和浏览网页就主要是属于浏览网络社区了,女性浏览网络社区的时间长可能由于其社会角色决定了其乐于交流的特点。

而女性对于网友聚会或见面的抗拒一是出于安全问题,二是在虚拟社区的交流更具有隐蔽性和不具名性,女性的选择可能象征着其自我保护的特性与想要交流的愿望之间的统一。

(三)18岁以下的人对现实人际信任度较低,而18岁以上的则对现实朋友信任度较高,随着年龄的增长对现实朋友的信任度也就越高

在现实社会生活中,人们之间的信任是建立在彼此熟悉和确信的基础上的。[3]但是在网络空间,人们的社会交往更像是一场陌生人之间的互动游戏,这在客观上增加了网络空间的风险性,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结构性风险是网络空间包含的内在结构逻辑。[4]

在我们的统计中,18岁以后的被试现实人际信任度明显高于18岁以前的被试,这可能与其生活阅历丰富以及人格特质趋于完善的原因,但是为什么是18岁这个年龄阶段则是一个需要研究的问题。

(四)现实人际信任度越高,网络人际信任度就越低

现实交往能力和网络交往能力关系不太明显,现实交往能力越高网络交往能力略偏高,这可能与一个人的人格特质中的乐群性特征有关,也可能是其交际能力使然。因而网络人际信任与现实人际信任之间的关系并不呈现为我们之前所设想的负相关。

总之,网络社区中人与人之间的沟通,较少有社会面貌的接触。通过人―机―人的人际交往方式,较少道德束缚或社会规范,但有创意性。网络社区同样具有现实社区中才存在的强联系、中联系与弱联系的关系特性,同样可以取得社会支持,进而获得心灵的归属。网络社区把个人的思考过程从孤立无援的状态,转化成一种能与他人相互作用的动态过程。因此,我们应该正确了解与面对网络社区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处理好网络社区与现实中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关系。

【参考文献】

[1]Rotter J B.A New Scale for the Measurement of Interpersonal Trust[J].Journal of Personality,1967(4):651-665.

[2]Leavitt H J,Whisler T L.Management in the 1980s[J].Harvard Business Review,1999,36:41-48.

[3][4]居依•德波.景观社会[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3,111.

上一篇:社区民间组织在社区建设中的功能分析 下一篇:庄子心性修养思想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