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性课堂教学组织形式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运用

时间:2022-10-09 06:30:17

情感性课堂教学组织形式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运用

【摘 要】 传统大学英语教学组织形式中普遍存在着师生交往模式单一、知情脱离,课堂教学程序单调、缺少变化等问题。本文提出了从情感维度优化课堂教学组织的策略,并分别论述了灵活分组、角色转换、课堂讨论、身体语言调控等策略的方法与运用。

【关键词】 大学英语教学;教学组织形式;情感性课堂;应用研究

教学组织是教师对整个教学过程的组织和管理,大学英语教学组织就是大学英语教师对大学英语课堂教学过程的组织与管理。它不仅包括大学英语教师对教学规模的选择,如集体教学、小组教学或个别教学等,教学座位的安排,如秧苗形、半圆形、车厢形等,还包括教师对课堂教学程序的安排,如不同教学组织形式如何组合,如何安排先后顺序。教学组织与教学内容一样,是完整的课堂教学不可缺少的因素。因此,大学英语教师应采取何种课堂教学组织形式来提高大学英语教学效果,这是广大大学英语教师必须考虑的一个决定教学成败的现实性问题。

一、传统大学英语课堂教学组织形式存在的问题

1、课堂交往模式单一,知情脱离

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人的认知活动总是伴随着一定的情感因素,当这种情感因素受到压抑甚至是抹杀时,人的自我创造潜能就得不到发展和实现。而只有真实、对个人的尊重和理解学生内心世界等态度的出现,才能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增强他们的自信心(Gogers,1969)。然而,传统教育片面强调知识和智力,严重忽视与学习活动及创造潜能发展相联系的情感因素,从而导致学生的被动与盲从,导致认知和情感的分离。

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许多教师将“教师讲,学生听”的单向信息交流作为班级授课的主要形式,很少有师生之间的双向交流,是一种典型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组织模式。二是师生交流知情脱离,课堂上只有简单、机械的语言知识的传授,知识成为师生交流的唯一纽带,忽视学生的兴趣、动机和愿望,教师和学生之间是一种畸形的“独木桥式”的关系,即单一通过知识发生联系。这种僵化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使教学常常陷入一种硬邦邦、无生气的状态,结果学生上课参与意识不强,学习英语普遍缺乏兴趣,最终影响大学英语教学效果。

2、课堂教学程序单调,缺少变化

从课堂教学组织的教学程序来看,传统课堂教学特别重视对课堂教学程序的设计,试图对每一节课的进程都进行规定,以求科学、合理。在这一倾向的影响下,许多大学英语教师的课堂教学程序单调、缺乏变化。大学英语一个新单元最典型的教学程序是:领读、讲解单词―导入课文―讲解课文(主要是语法、句型)―讲解练习―布置作业。长期在这种单一、缺少变化的教学组织程序下进行的教学,课堂气氛难免会沉闷、单调,更难以激发学生学习知识的热情和兴趣。

因此,如何打破目前这种单一、僵化的大学英语教学课堂组织形式,增强学生的学习动机、激发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这已成为许多大学英语老师有待解决的问题。

二、从情感维度优化课堂教学组织的策略

1、灵活分组策略

基于目前我国大学英语课堂教学班级规模的现状,提倡从情感维度优化课堂教学组织形式,采用灵活分组的策略。坚持优差兼有、个性各异、自由组合与教师分配相结合的原则。在小组活动的形式上,应充分利用教室空间,采用不同于常规的座位编排方式,使小组之间的交流充分展开。

在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将学生灵活分组只是一种情感引发的手段,教师应通过这种方式激发学生积极的情感。具体实施策略:一是在上课前就按照上述要求对班级学生进行不固定的分组;二是在课堂上的分组活动中应改变常规的座位编排方式;三是课堂教学以小组活动为主体,控制教师集中讲授的时间;四是活动的内容、形式应当多样化;五是小组成员之间确定原则是在学生自愿基础上,教师按照其能力、学业水平、个性特征等方面的差异进行灵活分组,以达到组合的最佳化。

2、角色转换策略

在传统的大学英语课堂教学组织中,师生关系总是以教师作为教学内容的讲解者和教学活动的调控者出现的,师生的角色关系基本上是教师始终站在讲台上“教”,学生始终是坐在台下“学”。这种单一的传统师生角色模式容易使学生产生厌倦感,剥夺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机会,削弱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因此,如果对教师和学生在教室中的位置和角色进行暂时的转换,就能达到活跃课堂气氛,超出学生对教学活动组织形式预期的效果,从而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热情。

以《全新版》大学英语第三册第二单元Text A The Freedomm Givers采用角色转换为例。根据自愿及老师指定的原则,确定充当教师角色的人选,然后根据学生喜好进行任务的分工与合作。结果大大出乎意料,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因此,角色转换策略可以充分发挥学生学习英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增强他们的自信心,使学生产生成就感和满足感。

3、灵活改变课堂讨论形式策略

长期以来,大学英语教学采取的是一种传统的串讲方式,即教师设计好教案,在课堂上仔细讲解,一讲到底,学生很少有机会发表见解,师生之间也少有沟通。

教师讲得很尽力,学生却听得很乏味。传统教育片面强调教师在教学中所谓的“权威”,抹杀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教育的对象,又是学习的主体,学生不是知识的消极接受器,教师也不可能机械地把知识填到学生的头脑中去。要激发学生的创造性和学习积极性,关键在于灵活有效地组织课堂讨论。

课堂教学活动形式多种多样,根据课文的类型和难易程度,可以采用不同的课堂讨论形式。比较常用的有以下几种。

导向式。这种方式是从主导者的角度来着眼安排讨论程序。通常为定向导入――设坡点拨――归纳总结。“定向导入”是教师根据课堂的教学目标和重点,提出讨论点,使学生有的放矢。“设坡点拨”是主要阶段,教师在学生的讨论过程中,把握时机,由潜入深,步步引导。“归纳总结”阶段是由学生自己对大家讨论的成果归纳出比较满意的结论。这种方式适用于对学生来说相对比较难理解的课文。

自由式。这种讨论方式能发展学生自己的个性,发挥学习自主性,让学生在自由、宽松的讨论气氛中。充分发挥各自的思维潜力,使思维处于最佳竞技状态。同时教师还能观察到学生的学习心理轨迹、认知心态和需求欲,为以后设计教学提供依据,使教学更具有针对性。学生在认真预习课文、做好阅读笔记的基础上,推出主持人。主持人根据同学们提出的一些具有共性的问题,确定几个中心讨论题,在课堂上展开自由讨论,相互启发。

竞争式。根据学生好胜、竞争的“开放期”心理,引进竞争机制来组织讨论,最终达到教学目标的讨论形式。可以开展个人竞赛、团体竞赛或自我竞赛。个人竞赛能否勇于参与讨论、讨论结果的正确性进行激励。在学生之间造成相互竞争,活跃讨论气氛;在平行班之间、在班内小组之间进行竞争,提高效率,从而最终达到教学目标;引导学生从参与讨论的勇气、次数和讨论问题的创造性等方面形成“昨天之我”、“今天之我”和“明天之我”的竞争,促进自我提高。竞争性讨论可运用于每一种类型的课文,也可用于教师组织的课外活动。比如,做一些英语填字谜游戏和谜语、讲故事比赛。

双向咨询式。这种围绕中心论题,通过学生提问、教师回答或教师提问、学生回答展开讨论的方式能使课堂气氛平和,师生感情融洽,容易激发学生的讨论欲望和思维热情。由于学生存在个体差异,其思维角度、理解能力也必定有很大的差别,因此,在讨论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发言,尽可能从不同角度肯定学生发言中的合理因素和价值,使学生在讨论中获得“成功感”。

4、身体语言调控策略

美国学者卡琳•勒兰德和基思•贝利的研究表明,当人们面对面交流时,从他人那里获取信息过程中,55%的信息来自对方的身体语言,38%的信息来自对方说话的语气,7%的信息来自对方的口头语言(邱国旺等,2000)。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课堂中的非语言交流也许比言语交流更为重要,而课堂中非言语交流主要通过身体语言实现的,例如:面部表情、目光接触、手势、姿势、触摸行为等。一个人的身体语言在交际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可以传递当事人的信息,表达当事人的情感。如当教师走进教室时,给全班同学一种亲切的、职业性的环视可以让学生增强对教师的信任感,使课程有一个良好的开端。一个人的姿势能够反映出他的参与程度和对某信息的反馈程度。例如,在课堂上,如果学生们都向前微倾,眼睛注视着教师,这表明他们在仔细听,并且想从教师那获取更多信息。但是,如果学生们的姿势比较懒散,而且还抖着腿,这表明他时听时不听,或是听不听都无所谓。如果学生趴在桌子上,则表明他对课堂内容不感兴趣。

再者,在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语言主要用来传达教学内容的信息,而对学生学习心理和学习情绪的影响、对课堂气氛的调节大多由教师的身体语言来承担。因此英语教师在课堂上必须充分发挥身体语言的积极作用,与学生进行信息和情感的沟通,通过“无声”语言的运用影响学生的情绪和心理,发挥目光和手势的期待、鼓励、赞许、提示等作用,使全体学生都处于一种感受到自己被关注和重视的积极心理氛围之中,从而创设和谐的课堂心理气氛,增强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

综上所述,从情感纬度改进传统单一、僵化的大学英语课堂教学组织形式,充分发挥情感因素在大学英语教学课堂组织中的积极作用。为大学英语教学提供更好的学习环境,提高广大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1] 王奇民.制约大学英语教学效果的因素及对策.外语界,2000.

[2] 吴立岗.教学的原理、模式和活动.广西教育出版社,1997.

[3] 田慧生.教学环境论.江西教育出版社,1996.

[4] 项茂英.情感因素对大学英语教学的影响.外语与外语教学研究,2003.

[5] 王银全.外语学习焦虑及其对外语学习的影响.外语教学与研究,2001.

(上接第114页)

的探究,还应给人人参与、全力探究提供一个好的契机,所谓“一石激起千层浪”,就指的是只要思维“引爆点”激活了学生思维,就能探究出另外一方天地。

2、启迪探究思路

为了有效实施探究,就需多方面、多途径启迪学生思路,坚信“条条大路通罗马”,并非“自古华山一条道”,突破“山重水复疑无路”,必是“柳暗花明又一村”。

3、指点探究方法

缺少正确方法的探究实践,是不可能到达成功目标的。一些有经验的教师,不仅教给学生方法,还要求大家自我总结并创造方法,这就极大提高了探究效率。

4、善待创新实践

对于学生任何不同常规的探究努力,都应倍加鼓励。在探究实践中,过程比结果更重要,其中探究精神、探究态度、探究方法、探究思维等,尤为难能可贵。在这里,要探究、就要实践;有探究、必有发现。学习中的新发现、连同超出自身原有水平的新收获,就都称得上是创新。

还应特别提出的,探究性学习注重的是探究实践。有人在课堂教学中虽然不厌其烦地口中说到:“咱们共同探究这个问题”,实际情形则是自己一讲到底。还有人虽然放手学生探究学习,但一到关键时刻,还是按捺不住冲上去,索性由“导演”变“演员”,重操旧业唱起了“单口剧”。另有一些人随口一句“大家探究吧”,便撒手不管了,任凭学生探究行为“信天游”。所有这些,都是追求探究性学习效率的种种误区,也都是应该着力纠正的。

总之,现代学习方式本身注重实践,更需要实践演化。大家应从学习方式受制于教学方式的客观实际入手,从具体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出发,切实转变理念、改变教法,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创新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无穷魅力与功效。

【作者简介】

张月爱(1978-)女,大学文化,中文讲师.

(上接第137页)

4、归纳总结,这是知识的升华阶段

学生完成一项任务后,教师对任务中涉及的新旧知识点进行系统总结,使得旧知识得以巩固,新知识、新信息得以传递和交流,学生在经过了思考、讨论、相互协作后愉快地完成任务。教师的及时总结有助于将学到的知识进一步升华和系统化。

5、结果评价,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斗志

学生在完成任务之后,教师要及时地展示学生的作品,进行讨论、总结、评比,使教学内容得到进一步的强化,让每个小组选取出学生代表对所完成的任务发表见解,最后由教师进行总结、评价。评价是教师把握学生学习情况的有效途径,同时也是对学生完成任务的一种肯定,指出优点和不足,取长补短,对于学生来说也能起到一种激励作用。

总之,经过教改实践,任务驱动式教学法对计算机基础教学来说是行之有效的方法,但是在教学过程中也发现,并非所有的章节和内容都适合使用该方法,如计算机基础知识部分使用传统的教学法效果较好,而Office办公应用软件部分则更适合使用任务驱动法。另外,该方法只适合小班教学,对教学资源不足的学校或大班教学不适合使用。这就要求我们在进行计算机教学时,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灵活使用该方法,不能完全照搬套用。

【参考文献】

[1] 梁彤博.任务驱动式教学法在计算机教学中的有益尝试.科技信息(科学•教研)SCIENCE & TECHNOLOGY INFORMATION,2007.30.

[2] 姜翠红.在计算机教学中尝试“任务驱动”教学法.中国校外教育(理论)CHINA AFTER SCHOOL EDUCATION ,2007.02.

[3] 唐进晔.浅谈任务驱动式教学法在信息技术课中的应用.现代教育报,2008.06.

【作者简介】

徐晓丽,黑龙江省肇源县人,副教授,研究生.

(上接第143页)

[4] 王菲.我国大学英语教材中的文化选择与配置-以两套大学英语为例[J].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2010.6.

[5] 闫树平.从学习者角度评价.硕士学位论文,2011.6.

[6] 于博瀛.整合框架下的大学英语教材发展路向探析[J].外语电化教学,2010.11.

【作者简介】

张永敏(1976-)女,吉林省图们人,延边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硕士.

上一篇:关于提高本科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的思考与措施 下一篇:网络环境下多元智能理论对大学英语教学的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