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政课教学实践与课程标准的偏离及对策

时间:2022-10-09 04:39:34

思政课教学实践与课程标准的偏离及对策

【摘 要】课程标准是指导学科教学的法定文件,自2004年版课程标准颁布、实施10多年来,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实践偏离课程标准的现象时有发生,其中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实施与教学评价4个维度偏离课程标准的现象最突出。应试教育的价值取向,教师对课程标准权威性认知不足,学校绩效考核导向是教学实践偏离课程标准的重要原因。树立学生全面发展观,培养教师对课程标准权威性的敬畏意识,是解决偏离现象的重要对策。

【关键词】高中思想政治课;课程标准;偏离;对策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7)27-0033-03

【作者简介】1.孙文波,苏州大学(江苏苏州,215123)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政学科教学2016级硕士研究生;2.郭彩琴,苏州大学(江苏苏州,215123)马克思主义学院、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学术界关于思想政治课教学实践与课程标准之间关系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教学的有效性问题研究或者教育目标的达成度研究,即追问教学实践的结果是否达到课程标准的要求等问题。关于思想政治课教学实践与课程标准之间是否偏离的问题研究得还比较少。然而,教学实践中,思想政治课教学过程与课程标准之间存在偏离的现象还是比较普遍的。本文在最新课程标准颁布之前,从描述当前思想政治教学实践与2004年版课程标准偏离现象出发,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并提出解决偏离问题的几点建议。

一、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实践偏离课程标准的表现

1.教学目标的确定与课程标准相偏离。

课程标准规定,思想政治课的教学目标有三个维度,即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然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只重视知识目标的确定与达成,对课程标准的分解力度不够。第一,教学目标单一且过低。“单一”是指强调考试,凡是不纳入考试范围的内容都不进入教师课程教学追求的目标视域之中。“过低”是指只注重学生应付考试的知识获得,对学生未来健康成长、幸福生活等领域的目标关注不够。教师教学往往倾向于完成教材和应付考试,对于课程标准规定的其他非考试的知识与非知识类目标分解置之不理。第二,教学目标太过于理想。所谓“过于理想”是指盲目拔高,拔高到“社会主义接班人”的层面,精英化的标准偏离了高中生身心发展需求,对学生现实中的成长和精神追求关注不够,缺乏与学生生活的密切联系。

2.教学方法的选择与课程标准相偏离。

课程标准规定,中学思想政治课倡导研究性学习方式,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合作探究,主动经历观察、操作、讨论、质疑、探究的过程,富有个性地表达自己见解。然而,实际教学过程中,出现了两种极端:第一,追求形式的活动课程。新课改之后,很多教师盲目追求“活动”课堂,每节课都采用分组讨论的方式,但收效甚微,忽略了学生的基本技能与基础知识的学习和掌握。第二,一成不变的灌输教学。与形式化的活动课相反,也有些老教师教学方法一成不变,只注重知识的灌输,认为活动课程弱化了知识教学,教案更是多年不变,这些做法都是与课程标准的精神相背离的。

3.教学的实施环节与课程标准相偏离。

课程标准规定,教学实施要注重学科知识与生活主题相结合,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采用灵活的策略,强化实践环节,丰富教学内容。然而实际教学中,教师T用传统的讲授模式,学生课堂的参与度、对知识的应用性不够。第一,以考点为中心实施教学。无论是在新授课还是复习课当中,知识灌输还是占主要部分,实践性普遍较弱。学生在课堂中习得的知识只是为了应付考试,不能很好地应用到生活当中。第二,脱离实际的空谈。课堂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衔接不到位,偏离课程标准理念。例如,许多教师在讲授“通货膨胀”的时候,只告诉学生这是由于流通中纸币的发行量超出实际所需纸币发行量引起的。对于没有经济学基础的高一学生来说,这个概念很难理解。如果教师从身边的物价上涨等现象出发进行讲解,学生不仅容易记住,而且方便理解与应用。

4.教学评价的方式与课程标准相偏离。

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教学评价要把对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评价放在突出位置,强调学生既是评价对象,也是评价主体,要把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结合起来,采用开放的、多样的学习评价方式,多给予学生肯定性评价。然而,在现实教学当中,试卷测试成为评价高中生学业发展的主要手段,使得教学评价与课程标准的要求相偏离。第一,试卷测试成为评价教学成果的唯一手段,学生仅为评价的对象。单一的试卷测试具有非常大的局限性:一方面,思政学科的教学目标很难用试卷测试的方法统一测评出来,考试只是对知识性内容进行了考查,品德、能力和情感目标是否达成就难以考量;另一方面,考试的评价结果“不一定准确”,对于思政学科,考试成绩高并不代表学生的政治学科素养就好,思政课考试成绩合格并不代表学生素养就完全达到了课程标准的要求。第二,考试成为评价学生阶段性学习的终极评价方式。课程标准更强调形成性、开放性的评价方式,但是实际教学中往往还是一次考试决定成绩高低,没有将学生平时在课堂合作学习中的表现纳入期末或者高考的评价体系中,对学生的政治学科素养评价不到位,与课程标准的评价理念相偏离。

二、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实践偏离课程标准的原因

1.应试的价值取向有违课标理念。

教学过程是“教”与“学”的互动过程,然而在应试教育的大背景下,教师、学生都以高考为价值导向,思政学科成为一门只重视知识传授、忽略学生思想觉悟发展的学科,这样的价值导向是造成教学实践与课程标准偏离的主要原因。在应试教育的价值导向下出现教师只钻研考题,只教授考题的情况,忽视自身的专业发展,学科成绩成为衡量教师绩效的唯一标准,学校高度关注升学率,学生也唯分数第一。应试的价值导向不符合课程标准的理念,在此种价值导向下所培养的教师和学生极具功利色彩,不符合教育的初衷,更不符合思想政治课程设置的初衷。

上一篇:中国股权众筹风险探赜 下一篇:班杜拉观察学习法视域下学生文明教育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