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新课标下数学教学中的创新教育

时间:2022-10-09 04:07:23

浅谈新课标下数学教学中的创新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8-0133-01

《数学课程标准》制定的总体目标第四条规定,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学生能够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情感态度和一般能力方面都能得到充分发展。这就要求在数学教学中要对学生进行创新教育,这是教育改革和时展的要求,已引起广大数学教师的高度重视,成为当今教育教学改革研究和试验的一个重要课题。

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笔者在日常数学教学中,尝试着应用了创新教育,收到了“减负增效”的效果。

一、了解学生心理状态,激发学生的创新兴趣

初中学生年龄一般在13―15岁,处于青少年期,心理上的成人感和幼稚性并存。他们的思维已经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在思维活动中能够进行独立思考、独立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正确解决问题,具有思维的创造性。另一方面,从初中生的心理自我意识的发展来看,他们自我控制能力的发展还是初步的,其稳定性和持久性也不够,还需要进一步引导与训练。

(一)合理满足学生好胜的心理,培养创新的兴趣。学生都有“渴求未知的、力所能及的问题”的心理,在教学中应恰如其分的出示问题,问题高低适度,问题是学生想知道的,让学生“跳一跳,就摘到桃子”,这样的问题会吸引学生,激发学生的认知意识,引发强烈的兴趣和求知欲,学生因兴趣而乐学,而思维,并提出新质疑,自觉的去创新新思路,解决新问题。

(二)创设情境,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中,我们应有意识地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例如用新旧知识的冲突,在“正弦和余弦”概念教学时,笔者设计如下两个问题:①RtABC中,已知斜边和一直角边,怎样求另一直角边?②在RtABC中,已知∠A和斜边AB,怎样求∠A的对边BC?问题①学生自然会想到勾股定理,而问题②利用勾股定理则无法解决,从而产生认知上的冲突――怎样解决这类问题呢?学生的探求新知识的欲望便会油然而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又如创设数学小实验,在讲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时,笔者设置问题:①把课前剪好的ABC纸片,剪下∠A、∠B和∠C拼在一起,观察它们组成什么角?②由此你能猜出什么结论?③在拼图中,你受到哪些启发?(指如何添加辅助线来证明)这样创设情境,使学生认识到∠A+∠B+∠C=180o ,从而对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有一个感性认识,同时通过拼角找出定理的证明方法,学生在动脑、动手、动眼、动口的实践中,培养了观察能力,提高了学习兴趣。还可以利用数学人文典故等。学生一般喜欢听趣人趣事,教学中结合学习内容讲述数学发展的历史和历史上数学家的故事,像数学理论所经历的沧桑,数学家的科技贡献,数学中某些结论的来历,既可以了解数学的历史,丰富知识,又可以增加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学习其中的创新精神。

二、改进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传统教育中“填鸭式”的教学方法显然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能力。只有通过发现式、启发式、探究式等先进的教学方法,才能培养学生敢于批判、勇于创新的精神,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勇气和能力。

(一)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训练创新思维。心理学研究还表明,思维发展具有阶段性的特征。因此,在教学中,笔者注意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引导学生对所遇问题进行观察、分析、联想,将其移植改变转化成与之有关系的另一问题,通过对它的研究,达到解决原问题的目的的一种数学思想;注意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引导学生从问题个性中探求共性,利用开放性问题,一题多解,一题多变,促进学生的思维向着横向、纵向、逆向及发散等方面深入发展,从而达到训练学生创新意识的目的。

(二)加强数学能力的培养,形成创新技能。数学能力是表现在掌握数学知识、技能、数学思想方法上的个性心理特征。因此,在数学教学中,要注意诱发学生的灵感,对于学生别出心裁的想法,违反常规的解答,标新立异的构思,哪怕只有一点点的新意,都应及时给予肯定,并应用数形结合、变换角度、类比形式等方法去诱导学生的数学直觉和灵感,促使学生能直接越过逻辑推理而寻找到解决问题的突破口,进而形成创新技能。如笔者曾见过“一元一次方程”的教学片段:

师:如何解方程3x-3=-6(x-1)?

生1:老师,我还没有开始计算,就看出来了,x=1。

生2:先两边同时除以3,再……(被老师打断了)

师:你的想法是对的,但以后要记住一定要按课本的格式和要求来解。

这两名学生的回答富有创造性,可惜被教师“标准的格式”轻易否定而窒息扼杀了,这样又怎能培养学生创新技能呢!关于课堂提问,笔者的看法是:(1)要由易到难,富有层次性;(2)要选择一个“最佳的智能高度”;(3)形式和方法灵活多样,让学生体验到自己探究成果带来的成功愉悦。

三、让生活走进数学课堂,鼓励学生做生活中的创新者

给学生“创造一个有利于学生主动求知的学习环境,使学生在获得所必需的数学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都能得到发展”,是时代赋予数学教师的职责。教师创造合适的机会使学生感受成功的喜悦,对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是有必要的。如笔者在教授《列方程解应用题》这一课时,创设了“某班要去当地三个景点游览,时间为9:00-17:00,请你设计一个游览计划,包括时间安排、费用、路线等”。学生要了解景点之间的路线图,各景点的门标及乘车所需的时间、车型与租车费用,喜爱的食品和游览时需要的物品,最后还要计算出每个同学需要交纳的费用等。这样就把教材中缺少生活气息的题目改编成了学生感兴趣的、活生生的题目,让学生发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从而提高学生用数学思想来看待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在数学教学中,针对不同的群体开展几何图形设计大赛、数学笑话晚会、逻辑推理故事演说等等,会引导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会使学生作为生活中的创新者在活动中充分展示自我,找到生活与数学的结合点,体会数学给他们的生活带来的成功机会和快乐。

总之,教学实践中,我们要遵循新课标精神,着眼于学生的长远发展,多方位的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创新兴趣,改进教学方法,注重开发学生的潜能,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习数学,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敢于实践、善于发现的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初中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

[2]朱永新、杨树兵.《创新教育论纲》、《教育研究》

[3]王子兴. 《中学数学教育心理研究》,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上一篇:关于煤炭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存在问题及对策 下一篇:化学镍金工艺中甩金问题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