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的综合渗透性漫谈

时间:2022-10-09 03:59:45

小学语文教学的综合渗透性漫谈

《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实施以及教材的推广使用,为传统的语文教学注入了鲜活的生命力,使我们的语文教学改革不断走向深入。本文从小学语文教学存在的弊端以及时展的要求出发,对小学语文教学的综合渗透性进行了理性思考,并总结了三点:1.教学内容的重组与拓展;2.教学环境的“信息化”与“生活化”;3.教学方法的“活动化”与“实践化”。

综合渗透性; 信息化; 生活化; 活动化; 实践化

【中图分类号】H09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3-8500(2012)12-0271-02

语文教育是母语教育,有取之不尽的教育资源,有得天独厚的人文环境。然而,现行的语文教育活动却存在着许多弊病:过于强调学科本位,过份追求语文学科严整的知识体系或训练系统,把自己孤立起来,缺乏多元化;过于注重知识的传承,忽视语文实践,特别是联系生活的语文实践活动,把自己封闭起来,缺乏生活化;过于强调统一、集中的教学内容,使教学和内容变得凝固僵化,而没有弹性,缺乏信息化。因此,如何树立大语文教育观,构建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学科间融合的语文课堂教学体系,开发语文教育所具有的丰富潜能,确立“综合渗透观”,已成为深化语文教育改革的重中之重。

1关于小学语文教学综合渗透性的理性思考

1.1教学活动具有综合的功能,任何教学活动对人总是产生综合的影响。同时,学生作为一个有生命的整体,在参与任何教学活动时都不可能只是以自己的某一部分或某一方面投入,而总是以一种整体式的投入。因此,我们对教学活动的效应追求应该是综合的。

1.2学习是一项复合的、综合的、多样化的过程。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仅仅是掌握知识和技能,而是其整个身心全面、和谐、健康的发展。

1.3知识具有丰富性。知识可以分为学问性知识与体验性知识,内容性知识与方法性知识。学生的学习要从传统的语文教学的内容性知识的学习转向动态发展的过程性,真正发挥知识教育的现实:政治性、文化性、社会性、伦理性。

1.4现代科学知识发展的基本趋势体现为知识的学际性和脱领域性。因此,我们必须构筑学习的共同体,体现“共同教养论”的思想。在共同学习的领域,是诸学科知识的相关和统合。学习的知识被统合为多样化的主和问题,最终在学生个体的头脑中形成一贯性、综合性的知识和能力。

2实现小学语文教学综合渗透性的操作策略

2.1教学内容的重组与拓展。 如何对现行教材进行创造性的使用,形成“新活宽”的教学内容,使语文教材形成综合性,并对人的发展具有综合作用的功能呢?

2.1.1调整教材内容,加强知识的整体联系。 语言文字由听说读写、字词句篇等组成,这些方面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教材编排时若能加强它们的整体联系,就能促进学生形成一个上下贯通、纵横交织、联系紧密的立体式的知识网,促进学生认知结构的发展。因此,调整教材内容,才能更好地体现“综合渗透”。

2.1.2结合生活实际,拓展知识的广阔空间。 以往语文教学质量不高,学生能力不强,原因是多方面的。但语文教材与社会、生活脱节是十分重要的原因。因而“打破教科书”一统天下的局面是势在必行,只有把教材内容向社会、生活延伸,开发丰富的语文课程资源,才会使教科书多样而富有时代气息。由“单一”走向“综合”。

2.1.3综合各科内容,促进知识的交叉融合。 传统的教学是一种封闭的系统,教材封闭,学科间更是孤军奋战,各自为阵,缺乏横向联系,内容交叉重复,难以形成教育合力,阻碍了学生思维的发展,压抑了学生的个性。

2.2教学环境的“信息化”与“生活化”。 教学不是简单的“知识灌输”或是“知识移植”的过程,真正的教学过程应当是学习主体和教育主体交互作用的过程,而传统的教学是一种适于教师“传授”知识技能的形态教学。随着网络社会,信息时代的到来,教育所需要的是培养学生在未来瞬息万变的社会中的“生存能力”,并为此设计、组织相应的使学生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体的应答性的学习环境。

2.2.1教学环境的“信息化”。 教学环境的信息化,即教师通过多种手段和途径为学生提供丰富的信息,使学生的学习由“被动应付”变为“主动习惯”。首先,教师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其次,教师要努力利用、开发好这些信息资源,培养学生收集、整理信息,找到有用的信息进行处理的能力,留给学生充分的空间去想象、去思考、去创造。

2.2.2教学环境的“生活化”。 教学环境的生活化即教师设定的教学情境要回归生活、贴近生活,要汲取学生切身的生活体验,与学生展开直接的面对面的对话,学生才会习得富于真情实感的、能动的、有活力的知识,学生的人格才会真正得到陶冶。

教学环境的信息化与生活化营造了一种源于具体情境而又超越了具体情境,使信息、社会、课堂交织在一起,让教学接受丰富多样的媒体与人力的支援,增进师生沟通,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了广阔的活动场所。

2.3教学方法的“活动化”与“实践化”。 一篇篇文质兼美、声情并茂的文章,本是一栋栋雄伟的楼宇,一座座精美的亭阁,必须整体地感知它,必须联系具体的语境把握它,即使进行局部分析也必须联系整体,以大观小,以小窥大。可传统的教学方法把字词句篇、听说读写等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却都变为纯学科的知识点割裂开来,在教学中被分析得支离破碎,留在学生头脑中的,只是鸡零狗碎的意义或符号,学生缺乏整体的感知和体验。可见,只有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才能发挥起重要的功能。

2.3.1教学方法的“活动化”。 教学方法的“活动化”就是指教学通过活动的形式展开,教学方法则渗透在活动中,它使得教学方法丰富多样,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仅仅掌握知识和技能,而且更在于寻求真善美和谐统一的发展。

2.3.2教学方法的实践化。 就是指教学与生活实践紧密联系,使“书本世界”与学生的“生活世界”相沟通,打破传统的重单项零星知识的操练,轻综合实际运用的局面。在语文教学实践过程中,应鼓励每个学生积极参与,充分尊重学生的自,注重培养学生的主动探究、团结合作的精神和创新实践的能力,贯穿语文学习与实践,促进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提高。

总之,实现小学语文教学的综合渗透性,旨在打破学校单一学科知识的专门化、抽象化知识体系的组织形态,而朝向多样化、具体化、生活化的方向发展,从而回归人性化的知识,重构学校知识的体系;旨在打破以“课堂中心”的封闭性的教学时空,实现小学语文教学的开放性;旨在打破以“教师中心”的灌输式,进行沟通与对话,真正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

上一篇:高中语文阅读教学要培养学生的想像力 下一篇:不要让一个学生掉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