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标.释疑.创造

时间:2022-10-09 02:59:56

目标.释疑.创造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师要发挥创造性,针对教材的实际和学生的认知规律、年龄特征,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创造性的开展教学活动。同时,把新的教学理念渗透到阅读的各个环节,不断改进学生的阅读方法是我们值得研究的课题。

根据几年的教学经验和对学生的调查分析,我总结了如下的教学方法:阅读目标要定位;阅读过程中对有疑处要学会释疑;阅读以后要有所创造。即:锁定目标、学会释疑、善于创造。

一、锁定目标

阅读教学方法的创造,应该有一个目标定位,具体地说:“阅读教学方法的创新是为了让学生学会阅读;善于辨别阅读内容的优劣;分清违章脉络主次;掌握提取有益知识的技巧。”

怎样将这些能力在学生自主阅读中了解并掌握,既要兼顾到学生的阅读规律,做到循序渐进,又要做到尊重学生的个别差异,做到因材施教呢?笔者认为只有在阅读目标的定位上和目标达成的过程中加以锁定。

如课文《草船借箭》选自名著《三国演义》,喜欢看课外书的同学往往把这篇课文,甚至是《三国演义》中的其他故事都已读得很熟,则要求他们收集三国故事中其他故事,加深对人物形象的认识;还有一部分学生在拿到新书是时候,了解它是大概,就要求他们读懂课文;但也有一些学生可能要教师讲到这一课时,在教师的提示下才去阅读,叫他们读通课文就可以了;而对那些还没有明确阅读目标的学生,只能同他们进行个别交流,帮助他们合理地运用工具书,解决课文中的生字词,明白课文的大概。

二、学会释疑

古人说得好:“读书无疑处须教有疑,有疑处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疑问是思维的契机,释疑则是创造的先导。人类思维活动往往是由于要解决当前面临的问题而引发的。而对结果的追求,是解决一个又一个问题的艰辛过程。因此,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应从教会学生解决问题开始,指导阅读则应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然后运用各种手段来解决所有的疑问,“到这里方有长进”。

有位学生在阅读《早发白帝城》后,带着满脸的疑问来请教我:“我在电视里看过有关猿猴的纪录片,猿猴的叫声一点也不好听,李白当时那么高兴,为什么要写难听的‘猿啼’呢?”我望着她那幼稚的脸思考了一会儿想回答这一问题,但一想起古人说过:“授之以渔弗如授之以鱼矣。”便笑着说:“我恐怕一时难以解决这一问题,但我的书房里书可以帮你找到满意的答案。”于是乎她在我书房里阅读大量有关李白的书籍。又是做笔记,又是忙摘抄,满头大汗也不肯歇一歇。

第二天的读书笔记中,她是这样写的:“能解决这一一团虽苦了一些,但却让人高兴了好几天,平日里让我讨厌的同学,近日来看他们也觉得可爱了几分。我想,李白那时那地的心情应该同我此时此刻的心情完全一致,太高兴了。‘猿啼’虽是难听,可在他听来也非常悦耳动听,像是一支快乐的送行曲。”

三、善于创造

所谓创造,就学生的阅读方面来说,就是在原有的知识结构上感悟出自己的、与众不同的知识。这一过程也符合物理上的量变关系,即,量变质变量变的变量关系。学生的知识积累的越多越广,所产生的“荡量”就越大。

如果说阅读是学生自身知识的本体结构上的简单积累,那么创造就是这些知识融会贯通时产生的“火花”。就是本体知识结构的变异产生新的本体知识结构。也就是平时所说的“厚积薄发”。

陈淼的《桂林山水》是写山水的名篇,我教完之后要学生根据自己的家乡的实际情况,仿写一篇散文。

有位同学写了一篇《益礼的秋天》

……

益礼的秋天,天湛蓝湛蓝,像似老师不小心撞碎了蓝水瓶,将蓝水洒在天空;益礼的秋天,水是清凌凌的,清得可以看见水底水草柔动的腰姿;益礼的秋天,人是勤劳的,从早到晚田野里都洋溢着丰收的嬉笑声。

益礼的秋天是黄色的,黄色的稻田尽情地展现成熟的喜悦;益礼的秋天是香的,稻穗蕴藏了一夏的浓香一下子都散发出来,遍地都是袭人的香气;益礼的秋天是整齐的,看那稻田,像似训练有素的“钢铁长城”,正迈着雄健的步伐带领我们走向新时代。

……

我爱我的家乡,我要赞美我的家乡,现赋小诗一首

益礼好

益礼好,风景胜桂林。

春来花开遍野,

夏去万物皆香。

秋到遍地流金,

冬走天地皆新。

能不夸我益礼!

(江苏省滨海县东坎镇东坎小学)

上一篇:敲开情感的大门 下一篇:小学数学作业创新设计的四个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