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影响高职院校教学质量的因素

时间:2022-10-09 02:37:06

浅谈影响高职院校教学质量的因素

【摘要】教学质量是保障学校存在和发展的根本,是学校的生命线。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高职院校的教学质量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本文将对目前在教学工作中存在的影响高职院校教学质量的影响因素进行全面的分析,并探讨提高高职院校教学质量的方案和对策。

【关键词】高职院校;教学质量;影响因素;对策

目前,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人们对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通过对目前高职院校教学的研究,发现影响高职院校教学质量的因素有很多,但主要原因存在于以下四个方面:第一,学校自身定位不明确;第二,师资水平处于弱势地位;第三,专业设置缺乏准确性;第四,课程设置不完善。因此,我们需要从这四点考虑解决措施。

1、树立明确的学校定位

要保障高职院校的教学质量,首先应该明确办学的定位目标。由于高职院校的发展起步较晚,在发展和办学过程中还存在很多的问题,很大一部分高职院校对其办学定位还游离在本科院校和职业院校之间,不能很好的定位自身的办学目标,进而对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的提高产生不利的影响,造成了毕业生找不到工作,而企业又大量缺乏高级技工的矛盾现象。

2、提高高职院校师资队伍水平,保障学校的教学质量

教学质量的高低与师资水平有着直接的联系,任何学校的教学质量都是由学校的师资队伍水平决定的。目前从教学质量来看,绝大多数的高职院校与本科院校之间还存在着很大的差距。造成这一局势的原因,一方面在于高职院校的办学实力和办学规模与本科院校间存在差距,另一方面,高职院校的教学资金投入不足,在管理模式上也存在需要改进的地方,但造成高职院校教学质量处于弱势地位的根本原因还在于师资水平。从高职院校的师资队伍配置上,可以看出,高职院校的教师职称和学历比本科院校普遍偏低。

师资队伍水平偏低这一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高职院校培养目标的实现。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在于培养一批专业知识丰富、操作技能强的应用型技术人才,势必对师资队伍的水平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不仅要求师资队伍拥有丰富的理论知识,而且要求师资队伍可以具备较高的实践操作能力。但从目前对高职院校师资队伍水平的统计结果来看,既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又拥有很高的实践操作能力的教师仅占到了百分之十,严重制约了高职院校教学质量的提高,对实现高职院校的办学目标也产生了十分不利的影响。

3、准确设置专业准确性

专业设置的准确性与否,直接决定着高职院校培养出的人才是否满足社会需求。高职教育与社会需求的结合点就在于专业设置,只有保证专业设置的准确性,才能保证高职院校培养出来的人才可以顺利就业。因此,专业设置的准确性也是高职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志之一。高职院校在进行专业设置时,在很多地方可以与其他类型的普通高校相通或相近,但也要根据自身办学情况坚持其特殊性。实际上,高校的专业设置即是对教育资源在学校层面上进行合理配置。

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是根据对人才市场的需求分析来进行的,这样可以很好的保障学生的就业率,然而,另一方面,由于,高职教育起步较晚,对教学的研究还有所欠缺,很难很好的把握好职业性和学术性之间的关系。在专业名称的设置上,表现出随意性和不规范性,例如有的采用了本科教育的专业名称,有的则沿用中等职业教育的专业名称。这一不规范、随意性问题,对教学安排和人才的统计工作产生了很大的不便。另一方面,在专业目标上,也很难很好的对专业的范围进行定位。例如,有的学校为了方便学生的就业,刻意将教学培养目标定得过于宽泛,却不能使学生对某一专业知识进行深刻的理解和研究。这种过于宽泛的人才培养目标,表面上看起来培养出来的学生能力广泛,实际上却违背了培养应用型技术人才的办学目标。而有的学校在专业设置上又显得过分狭窄,仅仅针对目前市场上需要的某一具体职业岗位而设置,不能开发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潜力,很容易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而被淘汰。

因此,高职院校在进行专业设置的过程中,必须首先对设置专业的社会背景和行业发展形势进行深入的了解和分析,组织学校的专家教授一同深入社会生产的一线,开展广泛的社会调研,对未来人才需求形势进行充分的分析,必要时,可以与用人单位共同探讨人才培养的准确定位。另外,高职院校专业的形成和发展是一个长期、持续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需要投入较多的资金支持。因此,进行专业设置时,高职院校应该积极掌握主动权,并具有前瞻性,积极广泛的参与到政府、企事业单位的各项社会经济活动中,对人才需求市场进行抢先了解。

4、建立健全高职院校教学质量课程

办学培养目标的实现最终要落实到课程上来,因此,保证办学质量的基础还在于课程设置的准确和完善。从我国目前高职院校的课程设置上来看,课程的组织偏重于学科的发展需求,致使高职院校的课程设置发生扭曲,形成了类似于本科院校的压缩型课程体系,而忽视了高职教育的办学特色,最后造成培养出来的学生在理论知识的储备上比不上本科院校的学生,在实践能力上又没有得到很好的发展,不能满足企业的需求。而也有一部分高职院校在课程设置上,过分强调职业性,忽视了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导致学生的综合素质偏低,不能很好的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因此,要提高高职院校的教学质量,必须建立符合时展和社会需求的课程体系。为此,在进行课程设置时,应坚持以下几个原则:

第一,高职院校的课程设置要紧紧围绕其办学目标,突出培养应用型技术人才的办学宗旨。企业的发展离不开专业丰富、实践能力强的高素质人才,因此,为了适应这一发展需求,高职院校课程设置要重视对实习、实验等实践性课程的设置。例如,根据有关调查资料发现,日本高等专科学校在进行课程设置时,非常重视实践课设置,其学校理论课与实践课的比例基本可以达到一比二的比例,有的学校甚至达到一比一的比例。第二,重视通用性人才的培养。当今社会,通才教育已经成为世界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高职教育作为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也应积极适应这一发展需求,重视对学生各方面综合素质的培养,在课程设置上,除了设置一定数量的必修课外,可以根据学生的发展需求,适当开设一部分选修课。第三,任何事物的发展都离不开创新,同样,高职院校要提高其教学水平,也要在课程设置上进行不断的创新,以适应当今时代的发展需求。这一创新,应该不仅停留在操作技术层面,还应具有一定的理论支持,使课程的发展可以适应经济发展的需求。

5、结语

高职院校的发展随着大众化高等教育时代的带来也取得了空前的发展,招生人数每年成倍递增。要创办一流的高等院校,必须首先提高学校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尤其对于高职院校来说,要提高学校的竞争力,首先要从教学质量着手,提高学校的办学水平。

参考文献

[1]郭景石.高等院校教学质量内部评价体系的新路径[J].教育与职业,2012(13):3-12.

[2]周海林.高校成绩分析存在问题及应对策略研究[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0(10):21-23.

[3]樊明成.高职院校教学质量影响因素概观[J].职业技术教育,2012(13):2-10.

本文系教改综合课题:“333”内外一体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构建研究与实践的研究正果之一。

上一篇:对旅游管理专业建设的探讨 下一篇:论述钢琴基本功训练的技巧难点和练习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