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实践活动课教学案例

时间:2022-10-09 01:42:25

综合实践活动课教学案例

1设计理念:

“设计、制作一个由简单机械组成的机械模型”这一实践活动是初中学生第一次接触的研究性学习内容。这节知识跟学生生活密切相关,是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好章节。

本课设计一方面力求体现学生通过知识的学习,会利用杠杆、滑轮、轮轴、斜面等简单机械进行组合,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具体问题。

另一方面学生通过本次活动,应学会如何进行物理综合实践活动,即课前准备什么,准备到什么程度,如何进行课堂教学,如何对活动进行评价等。

由于本节课从形式到内容都能很好地体现物理教学的三维目标,所以,笔者以本节课为例,最大程度地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增强他们学好物理的信心,培养他们学习物理的能力。

2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复习、巩固本章的理论知识,了解简单机械杠杆、滑轮、轮轴、斜面、螺旋等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实例。

方法与过程:培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作风,学以致用,会根据杠杆、滑轮、轮轴、斜面、螺旋等的特点,设计、制作一个由简单机械组成的机械模型,获得亲身参与实践的体验和经验。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简单机械组合模型的设计、制作,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培养学生的互助合作的团队精神。

3教学重点:

小组合作制作组合机械的模型、对各小组活动进行评价。

4教学难点:

对各小组活动进行评价。

5教学方法:

研究性学习教学法。

6活动设计思路:

教材提供了教学的框架和资源,而课前、课堂活动的组织、安排,内容的逻辑处理却是教师的再创造过程。本节课是本书第一章的结尾,又是初三学生刚刚接触综合实践活动。以培养兴趣为出发点,以锻炼思维和提高能力为根本,以适时地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为本教学设计的主旨。

我将本活动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课外准备活动阶段。主要由学生讨论确定小组设计方案、活动评价内容、制作机械模型及完成小组活动报告。第二阶段为课堂汇报和评价。每一小组结合作品(机械模型)用PowerPoint进行活动汇报。在每一小组汇报结束后有5分钟时间留给其他小组提问,本小组成员负责答疑,然后全班对此小组活动进行评价。

7活动过程:

第一阶段:

活动准备:

(1)设计组装方案

首先将学生分成五个小组,学生展开想像的翅膀,自主设计组装方案,画出组装图。

其次,将各个小组的设计方案在小组内讨论交流,比较优缺点,研究制定一个能体现本组集体智慧的机械模型设计方案。机械模型要有一定的实用价值,设计时要明确它的用途,根据需要合理选择机械,要有提高机械效率的思想。

然后,大家分工找材料,尽量选用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器具。选取滑轮拉线时,首先要测量拉线所能承受的最大拉力,使其符合设计要求;还要考虑线的光滑程度,以便于工作减小摩擦力,提高效率,但是不能太光滑,否则容易打滑;还要考虑线的粗细、硬度、质量,过粗过硬的线不便于缠绕且容易滑脱,质量大的线会降低效率等。

设计组装方案:(略)

画出组装图:(略)

(2)全班同学讨论,确定评价项目和评分标准

小组活动表现评价表

小组名称:______小组作品名称:______

(3)分组制作机械模型:

①本小组机械模型设计方案为:(略)

②设计表格,测出用该机械模型提起重物所需的拉力和物重之比以及机械效率。

③完成活动报告,准备运用计算机等媒体对机械模型的原理、技术指标等进行说明。

第二阶段:

(1)各组展示工作成果;交流所制作的机械模型的特点、存在问题和需要改进的地方。

(2)根据全班拟定的评价标准,为各组的表现打分。

(3)通过综合实践活动,学生总结本课题的学习体会。

学生作品举例:

第四小组

多功能步兵战车设计方案

将坦克模型改装,滑轮与杠杆使机械符合实际运用。

本机械以电动机为动力,用齿轮转动,使“车轮”转动,“车轮”上绕上细绳,细绳通过并列的定滑轮,连接重物,“车轮”可向前转,亦可向后转,使重物自由上下,此机械的摩擦力应很小,尽量提高机械效率。

多功能步兵战车说明

本机械利用动滑轮可以省力而设计。机械造型美观,是人们提升不能直接用手提的东西时的首选机械。该机械的效率可达到92.9%,可节约能源等等。该机械与车轮相结合,可移动机械的位置,有创新。根据S=hn,本组使用动滑轮可以更省力。但该机械稳定性不够好,有待于改进,可根据机械具体情况来改进。

8教学反思:

(1)此活动引起了学生极大的兴趣,既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毕业后回忆的话题,也为学生紧张的学习生活带来了乐趣。

(2)本活动除了课后制作的时间外,用了两节课堂教学时间,即活动过程的第一、二阶段。由于此活动学生兴趣高,学生自由发言时间明显不够,所以活动评价比较匆忙。

(3)活动汇报结束后的自由提问和答辩是课堂最为精彩的地方,也是学生学习知识的无限深化和拓展。如果学生每节课都能这样,那么我们的物理课节节都是好课。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上一篇:巧用铅笔做实验 下一篇:在STS理念下的物理教学设计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