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没江湖――李振邦传人漫谈原传形意

时间:2022-10-09 01:40:02

习武22年,今年34岁的崔杰利,具足了长期浸淫武学的典型特征:身材虽不高大,但却健硕有力、行动灵敏:目光平和,却时不时闪过一道寒光;平时沉默寡言,聊起武术却马上眉飞色舞,兴奋之处脱去外套、频频起身比划几招。

身为河北原传形意拳的传人,这两年崔杰利越来越感到一些紧迫的责任感。“这东西在我身上就是垃圾,流传出来才是宝贝啊!”交谈中这句话成为口头语,被崔杰利反复谈及。

河北乡间有练武的传统,三皇炮捶、戳脚翻子、八极拳、劈挂拳、梅花拳……许多武学发源或汇聚在这里,尤其是形意拳,自从李老能从山西学艺回到深县之后,经过几百年发展,形意拳已经成为中国内家三大拳之一,习练者遍布全国,这两年经过媒体的普及推广,更有蓬勃发展的趋势。“但是很难说是不是假繁荣!”崔杰利担忧地说,“至少从《武林大会》等电视搏击节目中,练家子肯定都看出传承上的危机。”

“小时候老家有习武的风气,耳濡目染,很多东西都觉得理所当然的,没觉得有什么特别,这两年走得多见得多了,了解到外面武术界的现状和发展了,才感到很多传统的好东西埋没乡间,再不挖掘推广,一方面好东西失传太可惜了,另一方面,许多有志于武学的年轻人学不到真的东西,练一辈子只练了‘半个拳’,甚至终生不得其门而入,是我们练武人的失职。”

“真正习武的人,似乎都带点傲气,因为几十年下真工夫得来的东西,尤其是几辈子老人压箱底传下来的玩意,当然都很珍惜,所以我理解武术界,各说各的好的心情,但也因此常常提醒自己不要过于自傲,看不到别人的长处。我们这一支的东西不敢说是最好的,但肯定算得上真东西、好东西!”崔杰利常常感叹自己机缘太好,得到两门的真传,形意拳师承吕凤山老师,吕老先生是李老能嫡孙李振邦的弟子,李老能弟子吕国志的后人。原传形意由于主要在李老能家乡深州、衡水、束鹿一带乡间传播,许多师门长辈都是扛起锄头下地、撂下锄头练拳的农家子弟,不太与外界接触,所以李家、吕家后人在当今的武林界很多都不太为外界所知,但也因此而保留了原传形意的很多古朴的训练体系。“这些年也有越来越多来自全国各地的武术爱好者来访了,但不少长辈还比较保守,很多朋友来了,带不回东西去,人家也就不再来了。有时候和师兄谈起来,也觉得应该改变一下观念了,时代在变化,再保守下去许多东西真的在这一辈失传,那罪过就大了,还是那句话:这东西在我们身上就是垃圾,流传出来才是宝贝啊!”

整理传播原传形意的想法,是崔杰利十年前就开始逐渐形成的。那时候的崔杰利还是年轻气壮的毛头小伙。由于原传形意注重实战,练功的时候到师父那里就没有多余的话,先喝口水,然后师兄弟叮叮当当打起来,打累了吃饭,吃完饭接着打,这样就养成门人弟子爱与人动手的习惯,只要听说谁功夫好,哪怕在百里之外,也是撂下锄头骑上车子去找人交流。“现在看很多擂台赛上,有的人练武多年,一上台要不就是见拳就躲,要不就是只会推搡搂抱,这都是缺乏实战锻炼的原因,只能算练了半个拳!”崔杰利从小就被师兄带着到处找人比武,二十多岁的时候,周围能找得到的练武的,大都知道了这哥几个能打了。“那时候狂过,胜负心很强,总想打败别人,现在改变多了,别人问起来,自己常说‘早不练了’,除非碰到行家大家交流切磋一下,一般练武的,尤其人家指着这个吃饭的,明知道打了人家不好看,何苦去动手呢!”所以在四处比武渐渐失去挑战的乐趣与进步的空间后,崔杰利和师兄坐下来深谈了一次,决定沉下心来做点真正有意义的事情:如何更好的传承原传形意、如何把传统功夫中精华的东西更好的挖掘推广……

“我不钻吃穿、不钻当官、不钻赚钱,现在只钻和武术有关的东西。”几年前崔杰利是中石化衡水地区最年轻的站长,现在早已辞职,由于家里不支持习武,他现在离开老家自己租房住,跟中医院的朋友学习中医,希望在中国传统文化包括中医、周易、兵法道家理论等方面进一步完善自己,闲暇时间在广场上义务教人练拳,并且借朋友的电脑做起一个网站,计划把武术和文化传播作为终生的理想。

“形意拳讲三年一小成、五年一中成、十年一大成。带徒弟三年下来不出功夫,就是老师的水平有问题了。”崔杰利带徒弟严格遵守着师傅当年因人施教的原则。“师父常说学武既要练死拳,也要练活拳。这句话一方面是说原则是死的、形式是活的。练功的时候应该在坚持核心原则的前提下、懂得变通、开拓创新,就像齐白石所说的‘学我者生,似我者死’。另一方面的意思,举个例子说:一个人一拳能打死一头牛,另一个人说一拳能打死一只狗,那你说,打死牛的人就比打死狗的厉害吗?不见得,没准让打牛的去打狗,反而一口让狗咬了呢,现在有的人一味强调功力训练,确实出来的功力很厉害,人站那一下可以发出很远,可真到过招的时候不好使,因为打斗中没有人会站在那里不动让你打,所以拳要练活了才能用得上,一切要从实际出发。这句话对于一味进行套路或程式化对练的人同样适用。”

“形意拳是一个完整的思想系统,偏执于哪一个局部,都是片面的,都只算半个拳。”崔杰利对于目前武术界抓其一点不计其余,却号称创新的种种弊端很是担忧,“比如说上面说的一味重视功力训练,打死拳是不对的,但并不是说原传形意就不重视功力训练了。恰恰相反,老前辈们的很多功力训练是现在的人很难想像的:师爷吕国志在世的时候,曾有一个七十多斤重的大铁球,球上有环,兴致来的时候,脚一勾,把球挑在脚面上走鸡腿步。老人家当初经常赶驴车从吕家庄到百里之外的晋县办事,驴车在前面跑,他在后面走鸡腿步跟着,车快他快、车慢他慢,一百多里地就这样走来回。所以说功力训练并不是不重要,而是说作为一个完整的武学系统,功力、身法、步法、战法……缺一不可,不能偏废。有人说大松大柔才是内家拳,这句话理解错了的话又陷入另一个误区,所谓阴阳相生,阳极化阴、阴极化阳,一上来就求松是一个路子,上来让你硬到底,拙力耗尽了只剩下松是另一个路子,铁球石锁玩到极致,浑身肌肉同样是松活的,但功力就出在其中。”

“这两年看《易经》明白一个道理,就是阴阳辩证的问题,习武如果不能辩证的分析问题,很难达到更高的层面。形意拳的训练体系说起来其实不复杂:功力训练、发力训练、手眼身步法、实战……先把功力练出来、然后能发出劲来、再以后运动中也能随意发出劲来、最后在剧烈的搏斗中还能随时各个角度发出劲来,最后就只需要在实战经验、战法战术的技巧上进行磨炼了,整个体系过程很简单,但每个环节中不同层次不同阶段的火候把握、求什么东西、应该达到什么标准,就很微

妙了,传统原传形意就是在这些环节当中积累了很多实用的技巧,使得师父们在代弟子的教学当中,可以不拘一格、因材施教,随时根据学生的状态予以有针对性地指导。简单一个出拳,松着出是一个练法、用力出又是一个练法,同样一个站桩,姿势一样,可内里是松?是紧?是合?是散?是蓄?是发?可能站那不动,但身法、步法、战法都在里面了。这就需要师父的眼光随时进行指导了,所以传统武术的教学模式一直是言传身教,才能不走弯路,快速使功夫上身。”

来学拳的人,崔杰利根据每个人的特点、习惯不同,制定不同的训练方法,可能同时来的几个人,每个人学的东西却不一样。“以练发力来说,学生喜欢哪个动作,练着顺手,就以这个动作为核心进行训练,把发力的内涵规律讲出来,只需要下工夫去练,一个动作练好了,一通百通,因为原理都是一样的,这样,学员很容易上手,也有兴趣坚持,短期之内就能摸到拳法的内涵。基本功出来后,崔杰利就带着学生反复进行实战训练。“静是调整,动求运用。动为阳,静生阴,缺一不可。一个骑过自行车的人,即使把开汽车的理论背的再熟练,乍让他到高速上去开汽车,他肯定会懵。所以原传形意长期形成的体系中,实战训练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实战可以很清晰的暴露训练中的缺陷,这样下来才能有针对性地完善、补充,调整训练。比如有的人定步发力做得很好,可是格斗中一运动起来就用不上了,这说明手脚不能很好配合、下盘功力不够。有的人上场之后只会前进后退,缺乏变化,这说明身法、步法训练不够,只练了上半身,应该加强身法训练。这都属于只练了半个拳,技术训练不完善的现象。”

“学功夫是一辈子的事,练进去之后,永远有挖掘不尽的内涵,永远有更高的境界。在研究一个问题时,那种时不时有灵感冒出来的幸福感,不练武术的人是体会不到的。”虽然实战经验已经很丰富,崔杰利还在不时地寻找突破,目前主要在身法、步法和技战术方面精益求精,对每一个环节“入木三分”的进行钻研,各种对敌情况下如何起身、每一步的角度、距离如何安排才能更快、更巧妙……“就像书画家落笔时经营位置一样,好的拳术本身就是一种高明的艺术!”

目前,传统文化中道家理论、孙子兵法、现代的心理学,都被崔杰利吸收进拳法训练当中去了,他希望在一两年内把自己在实战对敌中的身法步法和战术整理出来,“现在练传统武术的被人诟病指摘,主要是说不能打。其实传统功夫的实战价值是很强的,只不过最近这些年被忽略埋没了而已。”崔杰利这几年和不少练散打搏击或西方拳种的人交过手,对传统武术在搏击中的应用价值很有自信。“真正的原传武术打出来,应该是又实用又好看。老话讲直打人、圆化力,就像一个圆球对着人一样,让对方摸不到你、即使摸到了也无法着力,很轻快的被化掉,只要你进了我这个圈子,就随我处置了。”

上一篇:韩宝轩答《精武》编者问(二) 下一篇:风云生答《精武》编者问(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