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辞原则浅议

时间:2022-10-09 12:46:56

【摘要】修辞是一门复杂、包含甚广、且十分有趣的专门学科。我国对其研究不仅开始的早,而且百家争鸣,各有千秋,其包涵内容非常之广,仅是关于修辞的原则这一概念,便有多家说法。本文试从“修辞立其诚”和修辞的得体性原则两个方面阐述修辞原则这一概念。

【关键词】“修辞立其诚”;得体性原则

修辞学的研究在我国可谓历史悠久,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孔子就说过“修辞立其诚”;南宋时期,刘义庆所编写的《世说新语》中,其各种修辞技法就有一个总原则,即“尚情”原则①,再后来,许多从事修辞学研究的专家都从不同角度提出了对修辞原则的见解,包括陈望道先生的“适应题旨情境”;张弓先生的“结合现实语境,自然环境以及上下文;王希杰先生的“得体性原则”以及武占坤先生的“真善美原则”等等。但由于所学有限,我对这些原则知之甚少,在此仅从“修辞立其诚”以及王希杰先生的“得体性原则”来谈谈我的看法。

一、“修辞立其诚”

我国自古以来都有“修辞立其诚”的说法,此处的“诚”,应该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实事求是”,戴仲平在《修辞原则浅议》②中说道:“修辞除了要适应题旨情境以外,还必须遵循诚信的原则。具体地说,就是要求修辞的态度要诚恳,修辞的内容要真实可信。这是一条修辞的社会道德原则。”我认为说的极有道理,人立于世,无论何事讲求的就是一个“诚”字,修辞作为生活交际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当然要遵守这样的原则。也许有人会说,在现当代社会,凡事只求“诚”这个字太过艰难,即使是现在,虽然很多人都认为不能凡是都讲“诚”,也极少人能够做到,但平心而论,任何人都喜欢和讲“诚”的人交往。修辞也是如此,打个比方,作者在采用修辞手法的时候,如果太过虚情假意,读者势必会反感。进一步说,如果作者在描写某事物的时候,无论是褒是贬,如果太过过火,恰恰会适得其反。我们可以发现,在文学作品中,越是打动人的,越是描写的真实自然。张有恒在《论“修辞立其诚”》③中说到:“真情实感是文章生命之所在。文章无非是记人、叙事、写景、状物、抒情、论理,是用来反映客观事物,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因而,这真情实感就显得尤为重要。”的确,文章应该是客观事物的艺术性呈现,即使可以进行文艺加工,但也切记过于虚假,要知道,一篇文章最动人之处无疑是其感情的真实体现,如果你能把自身感情在文章中自然流露,被读者所察觉,那么即使你的文字再是平淡,在读者看来,也有一种别样的美:反之,即使你的文笔再优美,辞藻再堆彻,然而读者却从中看不出任何感彩,那么这样的文章便称不上好文章。作为应试教育下成长起来的一代人,当我们在做文章时,也许很多时候已经习惯了去粉饰雕琢,为了文笔上的优美,习惯了把本不该存在于此处的词句强加进去。我也是如此,现在的我才发觉,自己所写的那些曾经看起来颇为喜欢的“优秀美文”,却少了几分满意;而恰恰是那些儿时写的童稚真语,会让我会心一笑,回想起过往的美好时光。其实王希杰先生也是认同“修辞立其成”的说法的,在他的《文如其人和“修辞立其诚”》④里我们可以看到,他认为越是在看起来不需要再“立诚”的当代社会,越是要“立诚”。这是为何?在我看来,这是因为,这个世界本就充满了谎言,如果我们把“诚”的准则抛弃,那么虚伪与谎言便失去了道德的约束。有人呼吁,在这个社会现实下,人们应该多些包容,不该对“诚”太过要求,我很理解这种想法,但是这不代表我们就要去抛弃“诚”,相反,我们应该更要注重“诚”。因为即使是现在,大部分人们其实内心都是渴望生存在一个充满“诚”的社会环境下,这看起来虽任重而道远,但只要人们开始重视,总有可能会实现。当然,事物都有两面性,完全的“诚意社会”不可能存在,我们也不奢望它的存在,不过这却不妨碍我们希望“诚”在现在社会中越来越受到重视。在这里我想说说我很喜欢的一档脱口秀节目《壹周立波秀》,在冯美的《从修辞原则观照主持人语言运用策略》中说道“《壹周立波秀》并不忌讳避开“假”,但这里的“假”是显性的假话。”周立波运用高超的语言功力,把社会中的一些现象用“假”来表现出来,不仅幽默,让人容易接受,且用假褒真贬的方式,把这些社会现象的“真”衬托出来,让观众更能看清楚其中的本质。这种用“假”来表达“真”的方式,很值得我们去借鉴。

二、得体性原则

得体性原则是王希杰先生在《修辞学通论》(1996)当中提出的关于修辞原则的概念,他在其中说道:“得体性是修辞学中最重要的一个概念。”这一概念的提出在当时引起了巨大的反响,细细品味你会发现,其实得体性原则可以说是对“修辞立其诚”的现代解读与发展,陈炯在《得体性原则与中国修辞学跨世纪的转向》中提到:“修辞的得体性原则,是对中国古典修辞学传统的回归。”中国古典修辞学与西方修辞学,是在不同的文化背景和文化框架下产生和发展的,中国古典修辞学一直以来都有自己的独特的研究风格,“得体性原则”的提出,是对我国古典修辞学的一种肯定,具有跨时代的意义。我们不是要盲目的推崇中国传统文化,但是我们也不应该妄自菲薄,盲目的标榜西方文化,我们要知道,别人的东西再好也是别人的,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我们很难对其实现超越;但在相同的文化大背景下,自身的东西往往可以发挥到最好,我们当然要学习先进的西方学科知识,但是如果我们自己有好的,那么我们为何不将其发扬光大?

“得体性”原则可谓是修辞的最高原则,韦世林在其《“得体性原则”应是修辞的最高原则》中说道:““得体性原则”作为修辞原则,能够兼顾主观与客观、宏观与微观,因而显得虚实适中,它突出强调了“得体”,只要稍加阐释“体”的含义,就能把修辞行为必须涉及的三个参数(语旨、语境、语效)周全地显示出来。”这是说之所以把“得体性”原则当作修辞的最高原则,是因为“得体”二字包含的方面是多种多样的,几乎是无所不包,无论是修辞所涉及的哪一个方面,都能以“得体”来作为其要求。当我们在使用修辞的时候,你面对的对象,所使用的词语以及当前的语境等等,都可以用得体性原则进行规定。打个比方,你在思考怎么说一句话的时候,你要考虑你和说话对象处于什么关系;当前的情况什么该说、什么不该说;出的话该使用哪些词语,是该用什么样的语气。这些方方面面,概括起来都可以要求为“得体”二字。“得体是外在美的展示”(钟敏《潜性与显性修辞原则:诚信与得体》),的确,说话得体,用语准确,可以让人更好的感受文字的语言美,试想在生活交往中,如果你说话不注重语境,不注意用词,违反了“得体”二字,那么往往会起到不好的效果。可以说“得体性原则”不仅可以适用于学术研究中,也可以适用于日常生活中,而且都可以对其高度的概括统一。

上一篇:基于单片机的流水灯设计 下一篇:我的文学巫术发生说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