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修辞“立诚原则”的分歧和坚守

时间:2022-08-07 09:34:16

摘要:修辞有多种原则,唯“立诚原则”在中国源远流长,特色鲜明。当今社会,修辞学界出现了“立诚”和“弃诚”两派的对立和纷争。分析可知,立诚是修辞的社会性质决定的,立诚能增强修辞效果,立诚不是绝对的,却是可行的;“立诚”还是社会现实的召唤,更是人类生存法则的必然要求。修辞必须立诚,修辞需要坚守“立诚原则”。

关键词:修辞;立诚原则;分歧;坚守

中图分类号:H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862X(2012)06-0159-009

《周易·文言》有言,“修辞立其诚”,修辞的“立诚原则”由此演变而来。它要求修辞必须立足于真诚、真实,做到态度诚实,情感真挚,合作积极;言辞符合事实,符合事理,或者符合表达者的真实认识。

一、关于“立诚原则”的分歧意见

修辞有多种原则,唯“立诚原则”在中国源远流长,是中国传统修辞学唯一明确标榜并一贯坚持的原则。进入当代,修辞学界出现严重分歧,对此原则褒贬相反,观点对立。参与讨论者甚众,如王希杰、陈光磊、陈汝东、王晓娜、高万云、曹德和、、霍四通等等。这里录几段代表性言论;

陈光磊说:

“修辞”的产生竟跟“立诚”同现,两者结下了不解之缘。这里的“诚”,涵盖了立言修辞的内容的真实和立言修辞态度的忠信;也就是要求修辞必须出于真诚。这样,“修辞立其诚”也就成为中国古往今来永放光彩的一个命题。[1]

王希杰说:

“修辞立其诚”的原则正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色。也是中国传统修辞学的特色。从《周易》以来,“修辞立其诚”的原则就得到了高度的重视。……我们认为,重新强调“修辞立其诚”就是修辞学的生命,修辞学的社会价值全就在这个“诚”字之上,真正的修辞学应当建立在“修辞立其诚”的基础之上。……而在“诚”字的基地上来构建中国现代修辞学的理论大厦,就是中国21世纪修辞学的真正的目标。中国现代修辞学就应当是以“诚”字为特色的修辞学。[2]

高万云说:

我们认为,“修辞立其诚”不能作为修辞的总原则,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原因:

(一)不可能。这是说,几乎无人能做到“修辞立其诚”……(二)不可靠。……道德之“立诚”与修辞没有必然联系……尤其是许多时候,立诚降低了修辞效果,所以我们说这一“原则”是不可靠的。(三)不可行。这主要指“诚”的多义性与模糊性造成的歧解与误判。[3]

以古希腊亚里士多德的“修辞人格”(ethos)观点为依据,认为修辞不仅不当立诚,反而要“立伪”。他说:

……对“非诚”或“不诚”的隐藏或隐晦正是修辞发生效用的一个基本条件。……修辞者真实情感和态度的自然流露在很多情况下无助甚至有碍于修辞目标的实现,将不利于实现修辞目标的真情实意掩盖起来,使修辞者的表达看起来像是“诚”的真实流露,恰恰是修辞产生效用的一个基本条件。[4]

坚持“立诚”和放弃“立诚”形成两派,两派立论的依据可简单梳理如下;

立诚派认为:

1.立诚是中国修辞学的悠久而优秀的传统,是中国文化的特色。(王希杰、陈光磊)

2.修辞具有崇高目的和认知作用,要追求真理,维护真理;反之,则陷入诡辩,营造虚伪。(王晓娜[5]、王希杰)

3.放弃立诚,致使修辞学声誉狼藉,地位下降。(王晓娜、王希杰)

4.不言立诚将片面强调修辞的技巧性,使修辞形式与内容相分离。(王希杰)

5.修辞是一种道德观念映照下的言语交际行为,“立诚”是一切交际活动所必须具备的先决条件。(陈汝东[6]106、王希杰)

6.“诚”是天道,是万物万事的先天秩序,是大自然的规律;也是人格理想,是内心修养的准则,是内心修养的最高境界。……在任何一个时代,修辞都必然涉及道德问题、价值问题。(王晓娜)

7.西方亦有立诚说。如:

通过从哲学的角度对当时流行的言说艺术进行审视和批判,柏拉图提出了“求真务实”这一原则,要求言说者在交流中摒弃一切虚、假、浮、诡,以追求、表达和传播真知为己任。[7]21

古罗马修辞学家昆提利安将修辞界定为“善言的科学”。“他坚持认为修辞受到伦理道德的制约,并将道德准则看成是修辞的一个内在构成成分。……明确要求修辞者不仅应该考虑怎样说才有利于说服,更应该想到怎么说才符合义理。”[7]122、125

弃诚派认为:

1.修辞是工具性的,与社会道德和社会价值无关。(高万云、)

2.修辞的目的是为了说服对象,立诚不是实现目的的必要条件;有时,立诚会降低修辞效果;有时不仅是不要立诚,而是需要“立伪”。(、高万云)

3.即使需要立诚,也无需出自内心,只需在修辞过程中装出“诚”的样子,以赢得对象的好感。()

4.立诚缺乏事实依据,缺乏操作性。(高万云)

5.立诚属于文化语境要素,无需独立作为原则立项,即使立项,只能约束伦理修辞学。(曹德和[8])

6.西方也有弃诚说。如:

亚里士多德强调修辞人格,但是他认为修辞人格不是指言说者惯常的品格,仅指言说过程中体现的临时人格表象,他说:“[对言说者的信任]必须源于言说,而不是源于言说之前业已存在的有关言说者人格的看法。”[7]56

意大利政治家、修辞家马基雅维利1513年出版的《王公》(也译为《君主论》)认为,修辞者如王公们无需真正具备慈悲、忠诚、仁义、信实等品质,但是一定要“显得”拥有这些美德,因为“人们对你的了解是基于你看上去是个什么样的人。”[7]206

二、“立诚原则”核心问题的分析

修辞“立诚原则”,涉及这样一些核心问题:修辞的性质是什么,与道德有没有关系?立诚对于修辞效果的影响是怎样的,该如何看待?立诚有无“事实依据”,有无可行性?立诚是绝对的,还是辩证的?这些问题分析透彻了,两派分歧的实质也就看清楚了,我们应取的态度也可确立了。下面,就这些问题展开讨论。

上一篇:凯雷遇到了难处 下一篇:一个“有组织有预谋”的流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