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高职学生职业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时间:2022-10-09 12:40:02

论高职学生职业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摘 要:构建科学合理的学生职业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是有效衡量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水平的关键。高职学生职业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应根据科学性、职业性和可操作性的原则,选定评价指标,确定评价指标权重,设置评价等级。

关键词:职业能力;能力评价;评价指标;指标权重;评价等级

作者简介:谢英姿(1975-),女,湖南长沙人,湖南外贸职业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管理学、高等职业教育。

基金项目:湖南省十二五教育规划课题“高职成本管控专业职业能力导向课程标准研究与实践”(编号:XJK013BZY027),主持人:谢英姿。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5)11-0017-05

职业教育应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为目标已成为当前国内外职教界人士的通识。为了有效地衡量职业教育目标实现的程度,有效地检测学校培养人才的效果,构建科学合理的职业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成了亟待解决的问题。通过构建高职学生职业能力评价体系,发挥评价的导向作用,可以使学校人才培养更具职业针对性和实用性,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一、高职学生职业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基本原则

高职学生职业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应遵循科学性、职业性和可操作性等基本原则。

科学性。高职学生职业能力评价要综合考虑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及企业对高素质技能人才需求的大环境,制定出切实可行的高职学生职业能力评价指标体系。评价指标体系具科学性至少应达到以下要求:一是评价指标选定要全面科学,真实反映企业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职业能力的基本要求;二是指标权重确定要有科学依据,避免随意性;三是评价等级不能仅依靠定性描述来界定,需加以量化。

职业性。高职教育是“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一种新型教育,其人才培养应具有明显的岗位针对性。评价指标体系具职业性至少应达到以下要求:一是职业能力评价指标要体现出行业、工种与岗位职业活动特点;二是职业能力评价指标中与岗位密切相关的技能指标应赋予较高的权重,指标权重的确认应有行业企业人员参与;三是根据评价指标评价出来的等级能客观、真实反映学生从事该项职业活动的能力,得到行业用人单位的认可。

可操作性。评价体系实施的难易程度是衡量该评价体系是否有效的关键因素,评价指标体系要具操作性至少应达到以下要求:一是评价指标具代表性,所选择的评价点是明确的、可观测的;二是各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要可行易实施;三是所设置的评价等级不宜过多,在已有的条件下是可以运用和实现的。

二、高职学生职业能力评价指标的选定

根据徐国庆对德国职业能力划分标准的研究,可以从以下两方面来选定评价指标:第一,从能力内容角度,职业能力分为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专业能力具有职业特殊性,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并非某种职业所特有的能力,具有职业普遍性,能在不同职业之间广泛迁移。第二,从能力性质角度,职业能力分为基本职业能力和关键职业能力。基本职业能力是个体从事某一职业所必须的能力,是个体胜任职业工作、赖以生存的核心本领。关键职业能力是从事任何职业都需要的一种综合职业能力[1]。

将以上两种划分联系起来看,首先基本职业能力包括了基本的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基本专业能力是从业者胜任本职工作任务,赖以生存的核心能力,主要指具备从事职业活动任务所需的相关专业知识与技能;基本方法能力是指从事职业活动任务所必须掌握的学习方法与工作方法,是劳动者的基本发展能力,是从业者在职业岗位中不断获取新知识、新技能的重要手段;基本社会能力指从事职业岗位活动所需要的基本的人际交往、沟通协作等方面的行为能力[2]。其次关键职业能力是基本职业能力的延伸,也包括了关键专业能力、关键方法能力和关键社会能力。关键专业能力是具体的专业能力的进一步抽象,要求从业者具备经济意识、安全意识、质量意识等。关键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是基本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的进一步发展,关键方法能力强调从业者的逻辑与抽象思维、获得信息的方式、分析与解决问题的手段及创造力等。关键社会能力指较强的沟通协调、团队合作、社会责任感、自信心、工作积极性等[3]。

职业教育毫无疑问要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但不是全部的职业能力。就基本职业能力而言,学生在进入职业教育时经过六年小学、六年中学的基础教育,应具备一般的如读写、观察、人际交往等基本的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因而职业教育主要培养学生基本的专业能力,职业教育专业的课程体系主要是针对获得基本专业能力而设置的。学生具备较强的基本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有利于学生更好地获得基本专业能力及关键职业能力。关键职业能力应该是职业教育要培养的,这些能力主要通过在课程教学中实施以学生为主体的行动导向教学法等手段,融入到各门课程教学中培养。但抽象的专业能力具有不可观测性,难以评价,也难以成为职业能力评价的内容;关键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能通过具体职业活动观测出来,进行评价,应成为职业能力评价的内容。值得说明的是虽然不同能力观测点不一样,但相互间的影响是客观存在的,要在各能力之间划一条清晰的界限其实是很难的,学生如果具备较强的难以观测的关键专业能力,会不可避免地为其他可观测的能力加分。因而,高职学生职业能力评价的内容主要是基本职业能力中的基本专业能力,以及关键职业能力中的关键方法能力和关键社会能力。据此,可形成树型结构的三层次高职学生职业能力评价指标。

(一)一级指标

可设定基本职业能力和关键职业能力两大类一级指标。基本职业能力,是学生未来从事某一特定职业活动任务所必须具备的能力,这里仅指基本专业能力。关键职业能力是学生为完成今后不断发展变化的工作任务而应获得的跨专业、多功能和不受时间限制的能力,以及终身学习的能力,这是仅指可观测的关键能力。

(二)二级指标

基本职业能力强调专业的应用性和针对性,要求合理的知识结构和技能结构,因而又进一步分解为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两个二级指标。专业知识是与具体职业活动任务相关的技术知识,是从事某一职业活动任务必须掌握的知识,是技能获得的基础和前提。高职学生要想胜任职业岗位,成为一名合格的高素质技能人才,必须系统地学习、理解并掌握本职业活动任务相关的知识,这类与具体职业活动任务相关的知识即为专业知识。专业技能是学生谋生的主要手段,是从事某一具体职业活动任务所必需具备的操作技能。关键职业能力按内容又进一步分解为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两个二级指标。方法能力是个人对在家庭、职业和公共生活中的发展机遇、要求和限制做出解释、思考和评判并开发自己的智力、设计发展道路的能力和愿望,特别指独立学习、获取新知识的能力。社会能力是处理社会关系、理解奉献与矛盾、与他人负责任地友好相处和相互理解的能力。

(三)三级指标

因不同专业职业活动内容不同的,相应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是不同的,所以要根据不同专业具体的人才培养目标及工作岗位任务来确定其下的三级指标。不同专业的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指标应该大同小异,但不同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对不同专业的重要性不一样,如语言表达能力对市场营销专业人才来说很重要,但对某些工科类专业就没那么重要,所以不同专业对这些能力所赋权重肯定是有区别的。下面以某建筑工程管理专业为个案进行职业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模拟构建。

1.专业知识。专业知识下设立工程制图与识图知识、建筑材料知识、建筑构造知识、工程计量与计价知识、工程招投标与合同管理知识、工程经济知识、工程财务知识、建筑经济法规知识8个三级指标。

2.专业技能。专业技能下设立项目投融资技能、工程制图与识图技能、工程概预算技能、工程招投标技能、工程合同及资料管理技能、施工过程成本管控技能、工程财务成本核算技能、工程成本分析技能8个三级指标。

3.方法能力。方法能力下设立获取知识与信息能力、分析与解决问题能力、技术创新能力、主动学习能力、逻辑思维能力、计算应用能力、英语应用能力、应用写作能力8个三级指标。

4.社会能力。社会能力下设立团队协作能力、人际交往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心理承受能力、职业道德、职业精神6个三级指标。

综上所述,可构建包括3个层次、2个一级指标,4个二级指标,30个三级具体指标的建筑工程管理类专业职业能力评价指标体系(见表1)。

三、高职学生职业能力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指标的权重是指在相同的目标约束下,各指标间的重要性关系,因此,科学确定各评价指标权重对整个评价体系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目前,确定指标权重的方法主要有德尔菲法、专家会议法、两两比较法、基准指标对比统计法、调查统计法、秩和运算法等等。直接去比较30个具体指标孰重孰轻,毫无疑问是很困难的,按树型结构分层一步步确定,并将同层次同类型的指标放在一起比较,可比性更强,也更易操作。对于一级和二级指标,由于指标数量少,可采取德尔菲法来确定;而对每个二级指标下各具体能力评价单元指标(三级指标)可进行两两比较法,采用0-4评分法来确定。下面以表1为背景资料,说明评价指标权重的具体确定。

(一)采取德尔菲法确定高职学生职业能力评价体系中一级和二级指标所占的权重

1.编制第一轮咨询表(如表2所示)。

2.遴选专家,发放咨询表。选择专家是关键,按照咨询项目所需要的知识范围,确定的专家一般应是掌握咨询项目某一特定知识和技能的人,一般应为大专以上学历,在本职岗位上工作两年以上,人数一般以10-20人为宜。根据职业性原则,不仅应选择来自学校的专家,还应选择来自行业企业的专家,这里拟选行业主管部门专家4人,企业专家6人,学校专家5人。

3.回收咨询表,进行相关统计处理(如表3所示)。

4.发放第二轮咨询表(如表4所示)。使用德尔菲法,为使结果科学合理,需反复收集意见整理,因而以第一轮统计结果为背景资料,进行第二轮咨询。

5.回收咨询表,进行相关统计处理(如表5所示)。

经过两轮调查结果,离均差在±0.03之内,各专家意见趋于一致,即基本职业能力和关键职业能力两项指标的权重分别为65%和35%。如离均差很大,说明专家意见还有很大分歧,还可进行第三轮咨询。然后以同样的方式确定各二级指标的权重。根据德尔菲法确定的一级指标和二级指标权重如表6所示。

(二)采取0-4评分法确定职业能力评价体系中三级指标所占的权重

这种方法的做法是请一组专家共同对各个指标两两比较来评分,评价两个指标重要性时采用三种计分方式:

1.非常重要的指标得4分,另一个相比很不重要的指标得0分。

2.比较重要的指标得3分,另一个相比不太重要的指标得1分。

3.两个指标同样重要时,则各得2分。

0-4评分法的指标对比中总分=2n(n-1),表7中由6个指标组成,总分=2×6×(6-1)=60。各指标的分权重即各指标在社会能力二级指标中的权重,由各指标的得分除以总分得到。各指标的总权重,即各指标在整个指标体系中的权重,由各指标分权重乘以社会能力二级指标权重15%得到。其他三个二级指标下的三级指标权重以同样的方式确定。

四、高职学生职业能力评价等级的设置

评价等级的数量设置没有统一的规定,可根据实际需要而定。一般来讲,评价等级数量越多,其精确度就越高,整个评价的复杂程度也会随之增强。考虑等级设置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并与当前学校惯用的评价等级相结合,可设置五级职业能力评价等级。

1.强健级:较好地掌握专业知识,能将相关知识灵活地运用到项目任务中去。能按照企业的操作规范熟练正确地完成项目任务,并能将工作任务放到整个系统中去认识,不仅考虑任务的复杂性,还考虑多样化的企业和社会环境条件对工作过程和结果的不同要求。整个项目任务执行过程中体现良好的职业精神和职业素养。

2.满意级:较好地掌握专业知识,能将相关知识灵活地运用到项目任务中去。能按照企业的操作规范熟练正确地完成项目任务,保证工作任务成果质量,并体现良好的职业精神和职业素养。

3.基本满意级:基本掌握专业知识,基本能按照企业的操作规范完成项目任务,具备基本技能,具一定的职业精神和职业素养。

4.薄弱级:具备有使用专业工具所需的与情境无关的基本知识和相应的技能,只能部分完成项目任务,专业技能有限,具一定的职业精神和职业素养。

5.极弱级:仅具表面的、概念性的专业知识,只能完成极少部分项目任务,专业技能缺乏,具一定的职业精神和职业素养。

级别具体的划分可根据前面的分数权重采用百分制计算,然后将总分转换为五级制成绩,标准如下:90 ― 100分为强健级,80 ― 89分为满意级,70 ― 79分为基本满意级,60 ― 69分为薄弱级,60分以下为极弱级。

以上等级设置看上去简单明了,实际上评定出来的学生职业能力等级是否与以上各级别要求相匹配,取决于具体评价过程的规范性和合理性。规范合理的评价过程包括:首先,要针对各评价指标选用合适的测试项目。不同的职业能力评价指标特点不一样,仅采用一种方式,单从某项工作任务的完成中检验出学生职业能力的高低是较困难的,因而在职业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具体应用过程中应该采用多种测评方式相结合的评价手段。对专业知识及无法直接从项目任务完成过程中表象的关键职业能力采用笔试测评,对专业技能及能从项目任务完成中表象的关键职业能力采用多样的项目任务实施测评,如可采用笔试+现场操作+毕业设计+平时工作成果展现等相结合的评价手段。其次,要根据不同测试项目的特点,结合以上各级别的要求,将每一评价指标的权重分值科学地分配到各测试项目中去。最后,应采用学校、行业、企业多元评价主体,如笔试由学校测评即可,但现场操作、毕业设计和平时工作成果的测评则须有行业企业专家参与。

构建职业能力评价体系表面上看是为了测评学生职业能力的高低,其实际意义远不止于此,而是通过评价这一手段促进高职学校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学生自身职业能力的提高。因而要使职业能力评价体系真正发挥作用需将相关的指标融入到专业课程体系中,融入到每门课程的课程标准中,融入到具体的课程教学过程中去,进行职业能力导向的课程改革和课程建设,在日常的人才培养过程中循序渐进提高学生职业能力。

参考文献:

[1]徐国庆.职业教育原理[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245-247.

[2]吴晓义.“情境-达标”式职业能力开发模式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6:28-29.

[3]杨琼.我国高职学生职业能力评价体系的构建[D].杭州:浙江师范大学,2010:45-46.

上一篇:全人教育理论在技工院校德育中的应用 下一篇:校企文化互动对民办职业学校人才培养的意义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