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镇沅中低产茶园改造技术

时间:2022-10-08 10:24:40

浅谈镇沅中低产茶园改造技术

[摘 要] 本文介绍了镇沅茶叶产业的发展现状,从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两个方面分析了中低产茶园形成的原因,中低产茶园的表现特征,提出了我县中低产茶园的改造原则、途径、目标、主要方法及其改造后的管理措施。

[关键词] 中低产茶园;低产原因;改造;对策;原则

一、基本情况

镇沅是世界茶王之乡,东有世界野生“茶王树”,西有栽培型“茶神树”。是茶树起源中心地带和普洱茶的主要原产地之一,茶叶产业发展的历史资源、文化资源和自然资源比较丰富。现在,我县的茶叶产业虽然有了较大发展,产量、质量、效益也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形成了一定面积的中低产茶园。

改革开放以来,在历届县委、政府的高度重视下,茶叶产业作为富民富县、构建生态和谐社会的重要产业,大胆探索,全力打造世界野生茶树王之乡这一品牌,以品牌为依托,整合茶叶产业资源,挖掘茶文化,营造赏生态古茶园,品生态古茶滋味的氛围,围绕全县的经济社会发展目标,谋划茶产业,将其培植成为了农民增收、企业增效、财政增长的重要支柱产业。

1.茶叶产业发展简史及现状

镇沅茶叶的发展,基本上可分为三个阶段:即60年代和70年代中期为第一阶段。80年代末期为第二阶段。90年代末期到现在为第三阶段。60年代和70年代中期发展的茶叶以集体兴办经营,村、社两级发展,农民投工投劳建设为主,国家扶持为辅,建设发展茶叶的村基本上有毛茶加工初制所,形成种植、加工、销售一体化的生产经营模式。目前,这类茶园还有原种植面积的60%左右。80年代末期以国家投资扶持为主,采用密植速生种植技术,开发建设专业化生产和农户个体副业生产并存的生产经营模式。这类茶园到现在保存下来有80%左右。进入90年代初,由于市场和后续投入不足等因素,镇沅茶叶有部分农民自发种植,属零星发展,茶叶生产徘徊不前,产量提升慢,未形成规模效应。90年代末期到现在大力推广无性系良种,茶叶产量进一步提升,茶叶产业发展到一定的规模。至2011年末,全县茶叶总面积500512亩,其中野生茶居群面积23.77万亩,百年以上栽培型古茶园3.08万亩;茶树林累计面积62850亩;现代茶园面积79162亩,投产面积51090亩,当年新植2117亩(其中,无性系良种面积27989亩,绿色食品认证面积4900亩,有机茶园面积2660亩)。现代茶园种植涉及9个乡(镇)106个村民委员会。有茶叶专业生产加工户49户(初制所51个),其中茶叶企业20户。目前已有2家企业获得中国绿色食品A级产品认证证书;7家企业获得全国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QS认证);1家企业获得有机产品认证证书。全县涉茶农户12560户,茶农人数50240人,其中专业茶农人数1600人。茶叶总产量1465.3t,单产28.68kg,总产值9183.1万元。

二、低产原因

所有的中低产茶园,不论外观如何,最终归结为产量低、品质不佳。低产的成因可归结为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两个方面。

1.自然因素

(1)选地不当,土层浅薄,水湿不匀,过干或者过湿。

(2)光照不足,土壤pH值过高;坡度太大,形成跑水、跑肥、跑土的“三跑”茶园。

(3)土壤沙重、太粘、太瘦等。

(4)雨水冲刷、冰雹、泥石流灾害等。

2.人为因素

(1)开垦质量低:有的没开种植沟,只开挖小塘,开垦深度不够;肥土没有回沟又未施底肥等;种植密度太小,株数太少,种植后管理不善,牲畜践踏,缺株断行;树龄偏大,生机退化,生产力丧失;病虫为害。

(2)疏于管理:杂草丛生,呈半荒芜状态;采摘过早,在幼龄期或者树冠改造后没有养到一定的高度,见芽就采,造成没有骨架的“小老头”;采摘过重,不留叶,抹光头,叶面指数太小,光合作用面积不足。

(3)资金投入不足,茶园基础设施差,土壤板结,水土流失严重。

(4)90年代以后种植的茶园虽然种植规格高,集中连片,树龄不大,品种和密度较合理,但由于修剪不合理,水肥管理粗放,也形成了部分中低产茶园。

上述低产成因往往不是单一因素单一作用,而是一种或者几种因素为主,多种因素叠加,交叉进行造成的。

三、低产茶园的表现特征

凡中低产茶园的最终表现都是低产。在外观上的表现各不相同,内在品质也不一样。

1.外观表现

大多表现土壤板结,冲刷严重,茶树生长不旺,树势衰老,叶面无光泽;园相不齐,高低错落,缺株断行;覆盖度小,叶面积指数小;寄生附生植物多,病虫害多,枯枝多;发芽稀少,芽瘦叶薄,对夹叶多,正常新梢少,产生大量“鸡爪枝”。

2.内部表现

由于自然的、人为的因素,造成茶树的生长环境恶化,营养不良,生机衰退,树势较弱,发芽少,芽小瘦短,产量不高,内含物少,品质较差。

四、改造中低产茶园的对策

1.原则

①针对性原则:就是要针对成因,针对中低产的外观与低产机理,采取措施,解决主要矛盾。如果是自然因素造成的,改造措施就很难凑效的。属于人为因素造成的,可以采取针对性措施,进行改造,如管理不当的可以改善管理,土壤板结瘦薄的可以加强深耕培肥,树冠小的可以养树,修剪不当的可以调整修剪方法,叶面积小的可以留养采摘等。

②可行性原则:就是对中低产茶园的成因进行具体分析。通过改造措施改变中低产茶园的面貌。改变的程度如何,效果怎样,成本要多大,产量收入增加多少。逐项进行计算、预测、分析。有几点必须指出,自然成因造成的中低产茶园,如选地不当,地势太陡,土地瘦薄,气候不适,冻害不断,改造是不可行的。这种茶园应放弃改造,退耕还林或改种其他作物。对那些自然条件优越,由于人为因素造成的中低产茶园,如开垦质量太差,种植株数严重不足的茶园,改造的投入高的茶园,这种茶园改造技术上和经济上也是不可行的,应挖掉,按生态茶园的质量标准重新建园。

③经济原则:凡低产茶园总是因为产量低,经费投入没有得到相应的回报,所以要改造。因而改造的目的,就是要达到优质中产或者高产。最终能增产增收,有回报,才是可行的。

④优先原则:就是对有改造价值和改造可能的低产茶园进行分类,根据低产成因、程度、改造难度及劳力、经济能力确定改造的顺序,一般增产潜力大的优先,简易的优先,投入少的优先,自然条件优越,基础好的优先。

2.主要途径与目标

①改善生态环境,改良土壤,培肥地力。

②提高和恢复树势,调整园相,扩大树冠。

③提高萌芽能力,促使茶树发芽多、快、壮、齐。

④扩大叶面积指数,使其持续增产,1~3年内亩产量达到80kg以上。

⑤修复自然生态,建立多样性立体生态茶园。

3.主要方法

倡导“立体种植”科学改造。改造中低产茶园,应树立科学发展、因地制宜、合理种植理念,引导茶农由求“量”向求“质”转变,由单一种植向立体开发转变,向科学种植转变。运用现代农业综合开发的思路,采取茶树留养和种植有益树种、种植绿肥等技术措施,形成合理的高层乔木、中层茶树、下层地面覆盖的多层次立体复合结构,完善生物多样性生态系统,形成良好的生态循环,提高茶园标准化管理水平,提升茶叶品质,增加农民的收入。

(1)改种

采取换种新植、嫁接、配植遮荫树等措施的改造,重建生态茶园。

(2)改树

①修剪停采,培养树冠。对所有修剪采摘不当造成的“小老头”、高低参差不齐、树冠窄的中低产茶园实施改造。修剪停采养树必须中耕施肥、抹掉树花。

②根据树势衰老程度,分别采用深修剪、重修剪、台刈三种不同程度的改造方法重新培养茶树树冠。

(3)改土

采取深耕改土、测土配方施肥、种植绿肥等措施进行土壤改良,结合追肥每年对茶园进行三次浅耕,深秋进行一次深耕。深耕重施有机肥,全面改善土壤理化性状,改善根系的生长环境,改进树体营养。这是茶园改造、茶园丰产培育的最根本环节。

(4)改园

采用增行补株;套种多样性树种;防治病虫害;土、水、园、路综合治理等措施进行园区改造。

(5)改造后的管理

①加强土壤肥水管理、加强树冠管理,合理采摘,加强病虫草害防治等。

②加强茶园及周围生态环境的建设,增加茶园害虫天敌的种类和种群,促使小气候的变化和生物群落结构与生态位的变化,从而有效控制茶园病虫的发生危害。

③及时采摘和修剪茶树,并将带病虫的枝条剪下深埋或烧掉。

④采取保护天敌、以虫治虫、真菌治虫、细菌治虫、病毒治虫等方法防治病虫害。

⑤分批多次采摘,控制虫口密度,及时中耕,减少越冬虫源。

参考文献

[1] 俞永明,茶树高产优质栽培新技术,金盾出版社,2002.6。第一版。70、100、107、116、153-161

[2] 刘新,有机茶生产与管理技术问答,金盾出版社(修订版),38页,95-115

上一篇:番茄生理性病害发生原因及防治措施 下一篇:浅谈春季塑料大棚无公害黄瓜栽培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