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学语文教学培养学生语感

时间:2022-10-08 07:02:50

浅谈中学语文教学培养学生语感

【摘 要】当前,语感成了语文教学的一个支点和热点,新一代语文学家们把语感和语感教学看作语文教学的本质和核心,是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我们认为,引导学生对文本的吟诵、朗读、揣摩、比较并切己体察,从而产生感悟,是培养学生语感能力即语文能力的好方法之一。

【关键词】吟诵 揣摩 切己体察 培养语感

究竟什么是语感?叶圣陶又在《文艺作品的鉴赏》中对语感作了描述:“不了解一个字一个词的意义和情味,单靠翻查字典是不够的。必须在日常生活中随时留意,得到真实的经验,对语言文字才会有正确丰富的了解力,换句话说,对于语言文字才会有灵敏的感觉。这种感觉通常叫做‘语感’”。长期以来,语文课片面强调课文思想内容的分析 ,忽视了语言能力的培养,忽视了让学生去对语文材料进行感受和领悟,使语文教学陷入误区。新一代语文学家们把语感和语感教学看作语文教学的本质和核心,是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其实,语感训练的重要性并不是现在才提出来的。那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呢?

一、指导学生朗诵、吟诵

所谓“诵读”,就是要求学习者读出声音,读出语调,进而读出情感,读出韵味。纵观今日某些中学生,往往忽视诵读。叶圣陶在《精读指导举隅》中说:“吟诵的时候,对于讨究所得不仅理智地了解,而且亲切地体会,不知不觉之间,内容和理法化而为读者自己的东西了。这是最可贵的一种境界。学习语文学科,必须达到这种境界,才会终身受用不尽。”这里的诵读,就是叶圣陶所说的“美读”,要读得感情充沛,抑扬顿挫,移情动容。清华附中的赵谦翔老师在教学李清照《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一词。开课时,赵老师没有任何引导语,直入新课,让学生对全词先读五遍,试背两遍,齐背一遍,抽一人背。自行背三分钟,全班一半读,另一半同步背,反复进行两次,齐背一遍,再快速齐背一遍。这样一来,该词在不到十分钟,十五六遍的各种形式的诵读,学生便记住了。在诵读“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一句时,赵老师要求学生要诵读出词人因时光流逝而伤感的情绪。洪镇涛先生在教学郭沫若《天上的街市》中“是他们提着灯笼在走”一句时,通过领读、让学生反复诵读,个别诵读,并强调“走”(读时“语气要上扬,读音要稍长”)字一定要读好,才能体现出作者欲要表达的“牛郎、织女在天街悠闲、自由的生活”情景。

二、引导学生揣摩比较

清华附中的韩军老师说“诵读的诵乃心在支撑,心到音到,心不到,抑扬顿挫失自然!”他在教学艾青《大堰河――我的保姆》一诗时,对文中“我做了生我的父母家里的新客了”一句的品味时,将它改为“我终于回到父母的家里了”来对比让学生品读,引导学生对原句读得低缓,语气中包含诗人不愿意回家的情绪,对改句读得快而兴奋,并把重音落在“终于”上,从而语气中就透出诗人急切盼望着回到父母家而高兴的心情。类似的“换、调、增或删”等多种方式的对比诵读揣摩语言,可以说是韩老师在阅读教学中品味语言的一行之有效的方法。韩老师正是通过这样的诵读,在不断的情感把握与情感交流中,学生理解了诗人,理解了大堰河的苦难,理解了大堰河的伟大与高贵,理解了诗人情感之真挚。再如 《背影》是篇叙事散文,描写了20年前的父亲在火车站送“我”的情景,从所记内容看 ,作者为什么不选用《回忆我的父亲》这个既通俗又朴实的题目?从所记情景看,作者为什么不用《送别》这个更见凄切的标题?这就得引导学生仔细揣摩文章的内容,通过比较方可明白原题的佳妙和不可更改的理由。

三、引导学生切己体察

任何一篇文章,都反映作者对事物的某种感受,并以语言文字作为存在的形式,来向读者传递这种感受。或许作者与读者对某一种事物的感受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但不管这种差异有多大,作者的感受总与读者的感受存在着共性,不然,语言文字将失去它的工具性,使交际成为不可能。所以教师在实际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把对生活的观察、体验同对语言的学习结合起来。如教学朱自清的《背影》一文时,从课文的写作背景及对“父亲”的几次背影描写中不难营造一种“凄楚感伤”的课堂气氛,并使这种气氛弥漫到整个课堂之中,深入到学生心灵之中,让教师和学生与作者对“父亲”的情感融于一体,产生共鸣。教师也可引导学生自学预习提示中的写作背景,把它作为学习本文的“钥匙”,进入课堂气氛的前奏曲。然后用一种缓慢的、深沉的、略带感伤又饱含深情的语调朗读课文,把学生带入作品所特定的那种低沉、苦涩、凄凉的气氛中去。接着教师引导学生朗读,体味朱自清“三次描写”父亲背影的重点语句,感悟父子之情,把学生的感情引入到课文之中,使心灵受到震动,从中受到教益,理解“天下父母心”的深刻含义。我们挖掘到了文本的这些情感后,在品味语言、作者情感和文本思想等方面就有师生对话、生本对话、生生对话等方面对话的感情基础。

四、启发学生联想和想象

夏丐尊曾说:“在语感锐敏的人的心里,‘赤’不但解作红色,‘夜’不但作昼的反对吧。‘田园’不但解作种菜的地方,‘春雨’不但解作春天的雨吧。见了‘新绿’二字,就会感到希望、自然的化工、少年的气概等等说不尽的旨趣。见了‘落叶’二字,就会感到无常、寂寥等等说不尽的意味吧。如教学柳宗元《小石潭记》一文时发挥想象,在读者的大脑里便会很容易绘出四幅令人惊叹的奇特画面。第一幅是听觉和视觉共同构成的“潭水奇画”,奇在水声悦耳动听“如鸣佩环”,奇在“水尤清冽”,奇在水清到“(鱼)影布石上”。第二幅是“潭石奇画”,奇在潭石奇形怪状、千姿百态(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堪,为岩),蔚为奇观。第三幅是“潭源奇画”,奇在小溪“犬牙差互”的峭拔多姿。第四幅画是潭的“氛围奇画”,奇在“四面竹树环合”的清幽,奇在“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的凄清与凄凉。

【参考文献】

[1]语言的隐含意义、语感与语感教学. 语文学习,1992(10).

[2]语感训练的思考和作法. 语文学习,1990(9) .

上一篇:例谈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下一篇:浅议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读写有效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