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引出的和谐社会的经济学思考

时间:2022-10-08 07:01:03

两会引出的和谐社会的经济学思考

摘 要:总理在两会结束后答记者问时提到“如果发生通货膨胀,再加上收入分配不公,以及,足以影响社会的稳定,甚至政权的巩固”。足以看出政府对于收入分配问题的重视。现阶段我国居民收入差距逐步过大已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基尼指数不断攀升,已越过了0.4的国际警戒线。居民收入差距过大导致了许多社会矛盾,也直接影响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稳定。

关键词:收入差距;基尼系数;社会保障;税收体制

中图分类号:C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0)07-0042-02

1 衡量居民收入差距的指标

国际上衡量居民收入差距有很多指标,而经济学中衡量收入分配差距的基本工具是基尼系数。所谓基尼系数(Gini Coefficient)是意大利经济学家基尼(Corrado Gini,1884-1965)于1912年提出的,定量测定收入分配差异程度,国际上用来综合考察居民内部收入分配差异状况的一个重要分析指标。其经济含义是:在全部居民收入中,用于进行不平均分配的那部分收入占总收入的百分比。基尼系数最大为“1”,最小等于“0”。前者表示居民之间的收入分配绝对不平均,即100%的收入被一个单位的人全部占有了;而后者则表示居民之间的收入分配绝对平均,即人与人之间收入完全平等,没有任何差异。但这两种情况只是在理论上的绝对化形式,在实际生活中一般不会出现。因此,基尼系数的实际数值只能介于0-1之间。

基尼系数是国际上公认的判断收入差距程度的指标,国际上对基尼系数的划分标准是:低于0.2,表示收入绝对平均;0.2=0.3,表示比较平均;0.3-0.4,贫富差距一般;0.4-0.5,贫富差大;0.5以上,贫富差距较大,表明收入分配出现两极分化,会引起众多社会问题

2 我国居民收入差距过大的现状

2.1 基尼系数不断上升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经济增长的同时,贫富差距逐步拉大,综合各类居民收入来看,基尼系数不断攀升,越过警戒线已是不争的事实。中国社会的贫富差距已经突破了合理的限度,总人口中20%的最低收入人口占收入的份额仅为4.7%,而总人口中20%的高收入人口占总收入的份额高达50%。下面是我国近年来的基尼系数:

表1 我国近年来的基尼系数

年份全国居民基尼系数年份全国居民基尼系数

19970.370620030.4386

19980.378420040.4387

19990.389220050.4700

20000.408920060.4960

20010.403120070.5左右(无官方数字)

20020.43262008约0.51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1997-2009

如表1所示,我国的基尼系数从1997年的0.3706上升到2008年的0.51,是一个逐步上升的趋势,通常把0.4作为收入分配差距的“警戒线”,我国早已越过了警戒线,这足以向我们敲响了警钟。

2.2 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扩大

根据国家公布的统计数字,2008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5781元,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人为4761元,两者之比达到3.31:1。居高不下的数据表明,城乡居民收入分布非常不均等。如果加上城市居民享受到的补贴和福利,如住房、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城乡居民的实际收入差距还要更大,大体为5倍左右,高于世界上经济水平类似我国的国家城乡差距。下表为我国1978-2008年城乡收入差距情况:

表2 城乡收入差距之比

年份19781985199420022005200620082009

城乡收入差距2.6:11.9:12.9:13.1:13.22:13.28:13.31:13.3:1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网站。

2.3 地区之间收入差距不断扩大

随着改革开放步伐的加快,在居民收入普遍提高的同时,地区间居民收入差距却日益扩大,由于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展快于中西部地区,东部地区居民收入增长迅猛,中西部地区居民收入处于明显的滞后状态,地区之间的居民收入差距一直呈扩大的趋势,地区发展的不平衡及地区之间的收入差距是我国居民收入分配中长期存在的一个问题。

2.3.1 东、中、西部人均收入与全国平均水平的对比

2005年,东部地区的城乡人均收入水平都要大大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其中农村人均纯收入的超出幅度为45%,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的超出幅度为27%,而中部与西部地区的城乡人均收入水平都要严重低于全国的平均水平。

2.3.2 东部与中、西部人均收入对比

如表2-3所示,仅就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进行考察,近5年来,东、中、西部三大地区的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差距逐渐扩大,东部与中部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之比已由2002年的l.46拉大到了2006年的1.56,东部与西部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之比也由2002年的l.39攀升到了2006年的1.48。考察东、中、西部三大地区的农村人均纯收入,差距会更悬殊。

表3 东、中、西部城镇居民人均收入之比

项目

年份东部地区中部地区西部地区东部:中部东部:西部

2002年9355.76424.367l0.81.461.39

2003年10211.57101.77180.71.431.42

2004年11522.97886.77920.61.461.45

2005年12884.0869l.09633.01.481.34

2006年15443.39911.310405.11.561.48

2007年16378.010519.611124.71.551.47

2008年18994.212101.412816.01.561.49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统计年鉴》和国家统计信息网有关统计公报数据计算编制

2.4 行业收入差距不断扩大

目前,我国各行业的发展不平衡,某些产业得益于先天性或行政性垄断而获得高速发展,行业收入也远高于其他竞争性行业。金融、保险、外贸、电信、电力、烟草等行业的收入明显偏高,而文化、教育、科研、采掘、勘探、纺织等行业收入明显偏低,从工资统计看,它们的差距在2~3倍。考虑垄断行业职工享受的奖金、劳务费等名目繁多的工资收入和住房等货币收入,那么不同行业间的实际收入差距可能在5-10之间。

3 居民收入差距过大的成因

3.1 劳动者自身条件差异导致了收入差距

由于每个居民的劳动能力有大小,而劳动者拥有劳动能力的不同必然导致收入水平的不同,产生收入差距。不同地区、不同企业、不同居民个人在占有的生产要素和财富存在数量与质量上的差异,经营能力有强弱,文化程度有高低等,因而每个居民获得的劳动收入或非劳动收入就不均衡。在所有因素当中影响最深远也最大的就是居民的受教育情况。人受教育程度的不同,直接影响将来的收入,我国各地教育水平存在着显著差异。东部沿海地区对教育设施和教育环境的投入大,使其拥有较高的教育水平,人均受教育的程度也较高。西部地区由于经济欠发达,对教育投入不多,人均受教育的程度远低于东部沿海地区。

3.2 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3.2.1 城乡经济发展不平衡

建国以来,我国一直存在着城乡分割的二元经济社会结构格局。国家长期实行“重工轻农”、“重城轻乡”、“挖农补工”的发展政策,农业、农村和农民通过工农业产品价格“剪刀差”的渠道,为工业和城市提供资金积累,支持工业和城市发展,导致农村经济基础薄弱,发展速度缓慢,农业劳动生产率和经济发展水平长期较低,城乡差距持续扩大。国外有人描述,“中国的城市像欧洲,中国的农村像非洲”,城乡差距之大,可想而知。

3.2.2 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

我国的地区差距主要表现在东部地区与西部地区之间,究其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

(1)自然环境因素。西部地区地域虽然广阔,但是其中的沙漠、戈壁和海拔3000米以上的高寒地区占了60%,其余40%地域又被众多的沙漠、戈壁和高山峡谷所分割,交通十分不便。西部地区人口过于稀少,人口共3.67亿,仅占全国总人口的28%左右,造成市场狭小,经济发展缺乏集聚效应。

(2)改革开放序列的先后。从我国改革开放推进的序列可见,我国的开放战略是由东到西,由南向北,由沿海到内陆,由经济特区到全方位开放的发展模式。先行发展的地区享受了国家众多的优惠条件、政策的倾斜,国家对东部沿海地区在外资准入,税收减免和资金融通等方面给予优惠,先行发展的地区经济得到了飞速的发展,而西部则处在了劣势。

3.3 收入再分配体系的不完善

收入分配调控政策不完善、作用发挥不充分,是导致收入差距扩大的另一个重要原因。这其中大体可以归结为两个方面,具体如下:

3.3.1 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

据世界银行调查,中国20%的城镇人口享受政府卫生支出的比重超过2/3,农村人口只享受了不到1/3。城乡之间的人均卫生总费用差距在3-4倍。近几年,医疗价格大幅度攀升,由于缺乏医疗保障体系,农民的医疗费用已明显超过了农民的承受能力,出现农民看不起病、因病致残、因病返贫的问题在贫困地区十分突出。

3.3.2 税收调节体系不健全

从我国税制结构来看,我国目前实行的是以流转税为主体税的税制结构。根据国家税务总局公布的数据,2007年我国个人所得税占全部税收的比重为7%,远远低于发达国家如美国45%,英国40%,丹麦53%的水平。房地产税等财产税占全部税收的比重仅为1.26%,低于美国12%的比重。这样的税制结构,对收入分配所起到的反向调节作用,极易扩大收入差距。

3.4 经济体制转轨方面的原因

经济体制转型期的制度不完善加剧了阶层收入差距的扩大。在我国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的过程中,由于市场发育不完善、制度不完善、机会不均等以及权力对市场的渗透等方面的原因,拉大了阶层收入的差距,主要表现在:

3.4.1 新旧体制摩擦和矛盾引起的高收入

在我国新旧体制的转型过程中,新旧体制的摩擦和矛盾不可避免地导致收入分配中的无序和混乱。有一部分人是靠转型过程中的钻“空子”富起来的。例如,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的双轨制、20世纪90年代初期的房地产热和金融无序、近些年来的企业转制,都为一些人暴富起来提供了条件。

3.4.2 腐败和违法现象加剧了收入分配的不公

、权钱交易、贪污受贿,有的党政部门的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利用手中握有的人、财、物、权,采用贪污、受贿、挪用公款、与非法生产经营者内外勾结等非法手段,将国有资产装进自己腰包,使国有资产巨额流失。

3.4.3 以非法手段获取收入

偷税漏税、走私贩私、制售假冒伪劣产品、进行非法交易的现象存在,成为各种黑色收入的主要来源。由于中国的法治和行政系统运转不畅,加之腐败就导致了社会特权阶层的形成,这必然拉大人们的收入差距,使公众极为不满,严重影响了社会公平。

4 居民收入差距过大的解决对策

4.1 积极扩大就业途径,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

就业是民生之本,有就业岗位才会有收入来源。一批人就业了,有了收入,就要消费,消费量的扩大会促进企业生产和销售,进而又增加一些就业岗位,这是一个良性循环,更是提高收入水平、改善分配关系的重要前提。因此,政府一定要把扩大就业作为我国当前和今后长时期重大而艰巨的任务,实行促进就业的长期战略和政策。

4.2 大力发展教育事业,促进居民教育水平的提高

“治贫的最主要手段是教育”。因此,一要增加对教育的投入,特别是对义务教育和农村教育的投入,由政府投资基础教育、农村义务教育,让农村的义务教育完全免费,从而改变农村教育的落后状况。二要适当控制高等教育的收费,目前高等教育的收费和低收入人群的收入相比已经高得离谱,导致了大量贫困学生不能接受良好的高等教育(助学贷款之类措施效果并不明显)。三要完善成人教育、在职教育、在职训练,特别是对农民工和城市失业人员进行培训和职业教育,使受教育的权力逐渐平等。

4.3 促进经济的平衡发展

一方面统筹兼顾切实增加农民收入,从根本上缩小城乡之间的收入差距,同时加快西部开发与中部崛起,缩小地区经济差异

4.4 完善收入再分配体系

加快推进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同时通过完善税收体系缩小居民收入差距。进一步改革个人所得税,重构财产税制,深化消费税制改革。在总体上提高消费税在税收中的比重。加强对个人所得税的征管,提高执法力度,减少税收漏洞。

4.5 完善体制,杜绝不合法的收入

依靠法制治理以不正当或非法手段攫取财富的行为。非法收入的产生和发展,既削弱了人们对经济体制改革的信心,又拉大了居民收入差距,我们要加大执法力度从重处罚和惩处非法暴富,使其违法行为的成本远大于其经济上、政治上、心理上的收益,提高违法犯罪行为的受罚概率,以法律的震慑力遏止非法收入,维护经济秩序,为公平分配创造条件。

参考文献

[1]郭继林.分配公平与和谐社会[J].社会科学学报,2006,(2):24.

[2]姜竹.税收学[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

[3]王新亚,薛凯,孙金霞等.遏制不合理贫富差距[J].半月谈内部版,2005,(3)2-3.

上一篇:阳朔旅游市场分析及定位 下一篇:施工企业物流管理现代化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