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幸福观对大学生幸福观教育的启示

时间:2022-10-08 06:18:36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幸福观对大学生幸福观教育的启示

摘要:大学生的幸福观关系着国家和民族的未来,直接影响着社会的进步。由于市场经济负面效应等因素的影响,部分当代大学生形成了享乐主义、拜金主义、个人主义等不正的幸福观。而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幸福观强调劳动过程是产生幸福的源泉;注重生活质量的提升是幸福的关键;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幸福的基础。这对于大学生幸福观教育具有重要的启迪意义。

关键词: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幸福观,大学生,教育

对于什么是幸福的回答,可谓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随着工业文明不断发展,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人们对于幸福的认知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出现了金钱幸福观、享受幸福观等不正确的幸福观。这些不正确的幸福观严重地影响着当代大学生的幸福观,使得部分大学生形成了拜金主义幸福观、个人主义幸福观等错误的幸福观。

一、当代大学生幸福观存在的主要问题

1.享乐主义幸福观。随着我国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独生子女家庭越来越多,这就使得大学生成为全家人溺爱的对象,形成了“衣来伸口,饭来张口”的习惯。有些大学生认为无论是体力劳动还是脑力劳动,都是很辛苦的,幸福就是物质享受。在大学校园里,他们不再认真学习,而是拿着父母辛苦挣来的钱肆意挥霍,他们只知道贪图享乐而不会去通过劳动创造幸福。

2.拜金主义幸福观。现在的大学校园里越来越流行这样的话语:找工作看“钱途”,“有钱能使鬼推磨”等。在《非诚勿扰》节目中,一位女嘉宾说:“宁愿坐在宝马车里哭,也不愿坐在自行车上笑”。这对一些女大学生的幸福观产生了不良影响,使她们信奉“工作找的好不如嫁得好”,形成了“金钱至上”的拜金主义幸福观,她们以消费奢侈品为荣。因此,高校应该纠正这种不良的校园风气,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幸福观。

3.个人主义幸福观。在那些具有个人主义倾向的大学生看来,个人价值的实现高于一切,只关心自己幸福的实现,对于家庭、集体、社会缺少责任心,认为这些都与自己无关,常常“事不关己高挂起”。例如,在环境保护问题方面,他们常常使用一次性碗筷、塑料袋等商品,从不关心自己的这一行为背后所带来的环境问题,认为环境保护是他人的事,与自己无关。同样的,对于那些需要帮助的人,他们不会伸出援手,而是选择冷漠的离开。

二、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幸福观

1.劳动过程:幸福的基本源泉。生态学马克思主义认为,人们主要不是在消费活动中而是在对社会有用的、具有自主性和创造性生产劳动中实现自身愿望和人生价值、寻求满足感并获得幸福。①生态学马克思主义者高兹主张劳动闲暇一元论,实现生态理性对经济理性的超越。那如何实现这一超越?在高兹看来,首先闲暇时间必须压倒劳动时间。闲暇时间是人们生活必需的时间,而不只是补偿。其次,使劳动成为一种自主的劳动。劳动是人们的生活必需而不仅是谋生的手段。人应该在自身的劳动实践活动中追求快乐和满足,注重提高生活质量,坚持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统一。

2.理性消费,注重生活质量的提升是幸福的关键。在出现“异化消费”的现代工业社会,人的消费观扭曲了。衡量一个人是否幸福和幸福的程度的标准是看其消费掉多少商品,消费品的数量成了衡量人们是否幸福的尺度。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幸福观就是要改变这种把消费当作幸福的状态。莱斯认为,人们应该抛弃幸福的量的标准,采用幸福的质的标准。量的标准是以消耗物质商品的数量为满足,通常表现为购买更多的商品,消费更多的能源,支配更多的物质资源等等,这就莱易斯所认为的“重量”的生活。而质的标准就是以高品质、生态、健康的生活为满足,通常表现为消费更少和更耐用、环保的物品,尽量减少物质、资源的耗费,以精神追求为最高价值。②

3.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幸福的基础。在市场经济“利润最大化”的原则的诱使下,少数人为了满足自身的利益而不断向自然界索取。如果这一现象不断扩大,人们尽情的享受,不计后果的掠夺自然资源,最终将断绝自己的幸福之路。在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看来,一个环境污染严重和生态破坏加剧的社会显然不是一个让人感到幸福的社会。试想一下,我们生活在污染严重、资源匮乏的生态环境中,哪有条件来谈幸福。只有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才有人类的不断进步,才有幸福可言。幸福社会是保护生态环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绿色社会。

三、启示

1.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式,使学生领悟劳动产生幸福。生态学马克思主义者提出:劳动过程是幸福产生的源泉,这一思想对于克服当代大学生的享乐主义幸福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因此,在高校的幸福观教育中,不仅要注重理论教育,更应该丰富学生的实践课堂。幸福是一种主观体验,只有通过自己的劳动创造的幸福才能感知真正的幸福。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去参加一些志愿者的活动,比如去敬老院帮助孤寡老人,去福利院看望孤儿,去特殊学校义教等。让学生们在实践中去感受劳动带来的快乐,领悟劳动创造幸福。

2.引导学生树立理性的消费观。在现在的大学校园中,一些学生以浪费为荣,以大量消费为体面,形成了攀比的风气。而这种过度的消费需求,使他们不断追求金钱,形成了拜金主义幸福观。生态学马克思主义者倡导理性消费,注重生活质量的提升是幸福的关键。所以,教师应该积极引导学生树立理性的消费观,使学生认识到,自己真正需要的才是最重要的,提升生活质量才是幸福的出路,而不是消费品的叠加。

3.注重生态教育。具有个人主义倾向的大学生,只关心个人的利益,对于环境问题漠不关心,甚至有的学生还破坏环境,浪费有限的自然资源。所以,高校要重视生态教育。一方面,高校可以开设更多的环保知识、环境伦理方面的课程;另一方面,可以开展专题讲座、环保知识竞赛、演讲比赛等生态保护活动,宣传生态理念,培养学生的环境道德素质。通过生态教育,使学生意识作为社会人,个人幸福的实现离不开社会,更离不开自然环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幸福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本・阿格尔.西方马克思主义概论[M].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1991.

[2]福斯特.生态危机与资本主义[M].耿建新,宋兴无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

[3]郑湘萍.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幸福观与幸福中国建设[J].前沿,2012,(17).

[4]陈学明.人的满足最终在于生产活动而不在于消费活动――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命题[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2,(6).

注解:

①郑湘萍.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幸福观与幸福中国建设[J].前沿,2012年第17期。

②陈学明.人的满足最终在于生产活动而不在于消费活动――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命题[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2年,第6期。

上一篇:源于教学高于教学 下一篇:在体育教学中育“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