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中学文言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探究

时间:2022-10-08 05:18:15

农村中学文言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探究

【摘要】初中文言文教学既是一个重点,也是一个难点。农村学生的文学素养低,他们的文化底蕴薄、基础差。要想提高农村学生的文言文学习兴趣,提高他们文言文阅读的能力,以达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可以采取加强朗读,培养语感,启迪深思,培养兴趣,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归类整理,形成习惯等方法。但不管哪种方法,都应着眼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从而提高文言文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文言文 课堂教学 有效教学

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应激发和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言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新课标对初中阶段文言文教学的要求:“诵读古代诗词,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

按新课标的理念来解读,初中阶段的文言文教学应达到:背诵一定数量的文言文,积累常用文言文实词和虚词,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阅读浅显文言文,在理解字词、句子的基础上加强文言文的诵读,培养文言文语感,使学生充分感受人文精神和民族精神。而要想达到这一目标,在初中文言文课堂教学中应以学生为主体,挖掘文言文教学的有利因素,摸索有效的文言文教学方法,给文言文课堂教学注入生机,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努力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以达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笔者认为可以采取以下方法:

一、加强朗读 培养语感

农村学生的文学素养比不上城里学生,他们的文化底蕴薄、基础差。平时自觉阅读的意识缺乏,在学习过程中又更看重短期的学习成效。一旦经过短时间的努力学习后,又看不到学习成绩明显进步,就会对学习失去兴趣,而语文素养的提升可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见成效的,语文成绩要想在短时间内提高谈何容易。基于农村学生的特点,我们在文言文教学时一定要加强朗读,要克服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恐惧心理。

鉴于文言文字少意深、音单义广的特点,教师很有必要引导、示范朗读,明确停顿、语气、语调、情感,学生在一定的感情基础之上才能更好地读准进而感知文意。因此在教学一篇文言文之前,我都是自己读一句学生跟一句,然后自己读一遍,让学生认真听,再一次地把握停顿、语气、语调、情感等,最后让学生齐读。这样一来,学生就能比较顺利地把整篇文言文读下来。此时的学生学习这篇文言文也有点信心了,这时你再布置学生反复朗读课文,并且能结合课文下面的注解试着口译全文,他都能乐于接受。

在学生已经能理解文意的基础上,我们对学生的朗读可以提出更高的要求。可以要求学生读出轻重、读出舒缓、读出情感、读出境界、读出文言文的原汁原味。读的方式有很多,可以全班齐读、小组朗读、男女生朗读、指名朗读等。朗读后让学生进行点评,进一步刺激学生的朗读积极性,这样无意中就能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能够让学生在动口的同时也在动脑,以读带动理解,在调动感官的积极性的同时也调动思维投入学习,进而把握课文的基本内容。所谓“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学生能熟读文言文,语感也就得到了培养,情操得到了陶冶。

二、启迪深思 培养兴趣

巴尔扎克说:“打开一切科学的钥匙,都毫无疑义地是句号,而生活的智慧,大概就在于逢事都问个为什么。”只有疑才能使我们的智慧之树开出艳丽的花,结出丰硕的果。而在文言文的课堂教学中,许多教师担心学生无法身临其境地投入文本中去体会感悟,同时也为了完成教学进度,往往剥夺了学生质疑的权力,殊不知这样也就在无形中扼杀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启迪是打开知识殿堂的钥匙,思考是学习深入的源头。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一个人越是善于思考就越是易于把自己的学习推向更高的阶段。教师在上课时一定要抓住教学重点,设计一系列能启发学生深思的问题让学生思考。如在教学《伤仲永》时,我设计了这几个问题:三个阶段的仲永分别是怎样的?人们是如何评价他的?仲永由天资过人到泯然众人的原因是什么?你是如何看待仲永的父亲的?如果仲永接受了教育,他就一定能成才吗?学习了这篇课文对我们有什么启迪?这些问题紧扣原文,一步步引导学生深入地理解词语和课文内容,同时,也可以展开讨论。再者在上课时配上多媒体,向学生展示课文中介绍的仲永各个阶段的情景图片,要求学生在文中找出相应的语句。这就很自然地激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创设情境 激发兴趣

教学情境是指“与某一事件相关的整个情景、背景或环境”。创设情境就是指教师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学生原有的认知水平和学生的无意识心理特征,利用各种教学手段创设与某一事件相关的整个情景、背景或环境,从而引起学生情绪产生积极反应的形象整体。在教学一个新的知识点时教师如能根据文本实际需要创设情境,把学生的思维带入新的学习背景中,让他们感觉学习是解决新的问题的需要,产生一种积极发现问题,积极探究的心理取向,就能大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一大方法。因此,在文言文教学中,尽管文中叙写的人或事离今天很遥远,但只要教师以趣味性为导入点,创设一定情境,就可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以《邹忌讽齐王纳谏》为例,我是这样组织教学的。在学生已大致把握文意的基础上,布置学生准备课本剧的表演。让学生自己找好伙伴,一人表演邹忌,一人表演邹忌的妻,一人表演邹忌的妾,一人表演客人。要求每个大组至少有一组表演,这样就有四组同学参加了课本剧的表演。学生对课文内容理解的不同直接影响到了表演的效果。在学生表演后,请全班同学点评各组同学的表演,并且评出奖次,给参加表演的同学以物质、精神奖励。这样一来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培养了学生协作的意识,又让学生非常轻松地记住了课文的主要内容,从而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学生在表演后,兴致都很高,当教师发问:邹忌不如城北徐公美,为什么他的妻、妾、客都说他比城北的徐公美呢?学生立马就会到文中去找答案。“他的妻子偏爱他,他的妾害怕他,他的客人有求于他。”邹忌由比美这件事悟出来什么道理,在文中有什么作用?邹忌是如何讽谏齐王的?效果怎么样?齐王又是怎样纳谏的?齐王纳谏的结果如何?邹忌的劝谏技巧对我们今天的人际交往有什么启示等等一系列的问题都会在学生情绪高昂中得以解决。学生在轻松的课堂教学氛围中掌握了课文的主要内容,也明白了生活的道理。

四、归类整理 形成习惯

为了提高文言文阅读的解题能力,提高文言文阅读的得分率,教师很有必要向学生展示文言文阅读常见的题型,然后有针对性地让学生进行归类整理、识记。文言文阅读常见的题型主要有字词解释、句子翻译、人物形象分析、主题思想归纳等。

其实,我们都知道字词解释这一块是最重要的,只要字词解释这一块解决了,文章大意就能把握了,句子翻译,人物形象分析,主题思想归纳也就水到渠成了。因此,在平时的文言文教学中,教师应指导学生对字词进行分类整理、识记。我们可以让学生把每课的通假字、一词多义、多词一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都进行整理、记诵,形成系统化的知识,然后教师进行检查落实。经过一个阶段后,教师应有针对性地组织竞赛,检查学生的落实情况,并根据学生的成绩作出相应的要求。对检测不理想的同学,教师可以对他提出要求,让他向成绩优秀的同学取经,并明确下阶段学习的目标。这样一来成绩不理想的同学也会带着任务学习,学习的主动性无意中得到了提高。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形成自觉、主动归类整理的习惯,文言知识的积累也会越来越多,学生知识迁移的能力也会越来越强,文言文的阅读能力也就得到了提升。

总之,初中文言文教学既是一个重点,也是一个难点,让学生学好文言文的方式有很多,但不管哪种方法,都应着眼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高文言文的教学效果。只要我们能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在教学实践中积极探索,对文言文的教学进行科学的、人文的、有效的设计,就一定能在新课程改革中,在文言文有效教学方面迈出坚定的步伐。

上一篇:初中生物教学略谈 下一篇:浅谈高中地理教学中讨论学习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