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起反射性耳痛的常见疾病及治疗

时间:2022-10-08 05:05:54

反射性耳痛又称继发性耳痛,是由于支配耳部的神经同时又支配其他部位的感觉,所以其他部位病变引起的疼痛可通过该神经反射至耳部引起疼痛。有以下几种类型的疾病可以引起。

下颌关节及其附近组织疾病:如下颌关节炎、错颌、腮腺炎等,均可通过耳颞神经引起耳痛。

耳周淋巴结炎:颈部转移瘤等,刺激耳大、枕小神经引起耳痛。

口腔和鼻部疾病:因皆受三叉神经上颌支和下颌支支配,因此,鼻窦炎、上颌窦肿瘤、龋齿、牙周炎、舌前2/3溃疡和口底肿瘤等,均可通过三叉神经耳颞支引起反射性耳痛。

咽部疾病:如扁桃体疾病、扁桃体术后、咽部肿瘤、咽部脓肿、咽部溃疡等,舌咽神经受累,传至鼓室神经丛引起反射性耳痛。

喉部疾病:如喉结核、喉癌、下咽癌、喉软骨膜炎等,通过喉上神经迷走神经耳支引起反射性耳痛;肺、支气管病变,经过迷走神经分支反射,亦可引起耳痛。

下面就常见的引起反射性耳痛的疾病做进一步介绍。

急性咽炎

急性咽炎是咽黏膜、黏膜下组织的急性炎症,累及咽部淋巴组织,可单独发生,也可常继发于急性鼻炎或急性扁桃体炎等,常为上呼吸道急性感染的一部分。

临床表现 起病较急,初起时咽部干燥、灼热。继有疼痛,吞咽唾液时咽痛往往比进食时更为明显。咽侧索受累时,疼痛可放射至耳部。全身症状一般较轻。检查可见口咽及鼻咽黏膜弥漫性充血、肿胀、腭弓及腭垂水肿,咽后壁淋巴滤泡和咽侧索红肿;表面有黄白色点状渗出物,下颌淋巴结肿大并有压痛。细菌感染者,间或在淋巴滤泡中央出现黄白色点状渗出物。颌下淋巴结肿大并有压痛。严重者可累及会厌及杓会厌襞,发生水肿。体温可升高至38℃。

治疗全身症状较轻或无,可采取局部治疗:复方硼砂溶液含漱;应用抗病毒药物,如金刚胺等;口服喉片,如西瓜霜含片、华素片等;中成药有六神丸等。另外,还可用1%~3%碘甘油、2%硝酸银涂抹咽后壁肿胀的淋巴滤泡,有消炎作用。若全身症状较重,如高热,则应卧床休息,在局部治疗的基础上加用抗生素治疗。

急性扁桃体炎

急性扁桃体炎是腭扁桃体的急性非特异性炎症,往往伴有轻重程度不等的急性咽炎,是一种极常见的咽部疾病。

临床表现 全身症状表现为起病较急,可有畏寒、高热,体温可达39~40℃,一般持续3~5天。尤其是幼儿可因高热而抽搐、呕吐或昏睡等。头痛、食欲差、疲乏无力、腰背及四肢酸痛。局部症状:咽痛为主要症状,初起多为一侧咽痛,后发展至对侧;吞咽或咳嗽时咽痛加重,疼痛较剧者可致吞咽困难;可引起耳部放射痛,此乃经迷走神经耳支或舌咽神经鼓室支反射所致。

检查可见患者呈急性病容,面色潮红,高热,不愿说话或因畏痛而惧怕作吞咽动作。口臭,伸舌时见有舌苔。咽部黏膜呈弥漫性充血,以扁桃体及两腭弓最严重。腭扁桃体肿大,在其表面可见黄白色点状滤泡(脓疱),或在隐窝口处有黄白色或灰白色点状豆渣样渗出物,可连成一片形似假膜,不超出扁桃体范围,易拭去,不易出血。下颌角淋巴结肿大,且有明显压痛。

血液学检验:白细胞总数升高,中性粒细胞增多。

治疗①一般疗法:因有传染性,最好能隔离患者或嘱戴口罩。需卧床休息,进流质饮食及多饮水,加强营养及疏通大便。咽痛较剧烈或高热时,可口服退热药及镇痛药。②抗生素应用:为主要治疗方法。青霉素应属首选,根据病情的轻重,决定给药途径(静脉或肌肉)。一般用药5~7天。若治疗2~3天后病情无好转,须分析其原因,改用其他种类抗生素。激素可酌情使用。

扁桃体周围脓肿

扁桃体周围脓肿为扁桃体周围隙内的化脓性炎症,早期发生蜂窝织炎(称为扁桃体周围炎),继之形成脓肿。

临床表现 初起如急性扁桃体炎症状,3~4天后,发热仍持续或又加重,一侧咽痛加剧,吞咽时尤甚,疼痛常向同侧耳部或牙齿放射。再经2~3天后,疼痛加剧,因不敢吞咽致唾液在口内潴留,甚至外溢。患者头偏向患侧,颈项呈假性僵直,口微张、流涎,言语含糊不清,严重者张口困难,不能进食。同侧下颌角淋巴结常肿大。患者全身症状明显,可有高热、畏寒、全身乏力、肌肉酸痛等。

检查见患者呈急性病容,表情痛苦,因剧烈咽痛和张口困难,检查常不合作。早期周围炎时,可见一侧腭舌弓显著充血。若局部明显隆起,甚至张口困难,提示脓肿已经形成。属前上型者,患侧腭舌弓及软腭红肿突出,腭垂水肿,偏向对侧,腭舌弓上方隆起,扁桃体被遮盖且推向内下方。属后上型者,患侧腭咽弓红肿呈圆柱状,扁桃体被推向前下方,软腭与腭垂可无水肿,常无张口困难。

治疗脓肿未形成前按急性扁桃体炎治疗,需及时给予足量抗生素及适量类固醇激素控制炎症。脓肿形成后,穿刺抽脓用以明确脓肿是否形成及脓腔部位。切开排脓,在穿刺获脓处,或者选择最隆起和最软处切开。常规定位是从腭垂根部作假想水平线,从腭舌弓游离缘下端(与舌根交接处)作假想垂直线,二线交点稍外即为适宜切口处。切开黏膜及浅层组织后(不宜过深,以免损伤大血管),用长弯血管钳向后外方顺肌纤维走向撑开软组织,直达脓腔,充分排脓。术后不置引流。对后上型者则在腭咽弓处切排。术后第2天复查伤口,必要时可用血管钳再次撑开排脓。应在脓肿消退2周后将扁桃体切除,由于抗生素对炎症的有效控制也可在确诊后切除病侧扁桃体,其优点为排脓通畅,恢复快,能1次治愈扁桃体周围脓肿。

咽旁脓肿

咽旁隙是头颈部最易受感染的间隙之一。咽旁脓肿为咽旁隙的化脓性炎症,早期为蜂窝组织炎,随后发展成脓肿。

临床表现 局部症状主要表现为咽痛及颈部疼痛,吞咽、张口及头部活动时加剧。可伴反射性耳痛,茎突前隙感染累及翼内肌时,则出现牙关紧闭、张口困难。全身症状表现为高热、畏寒、食欲不振、头痛、乏力。病情严重可呈衰竭状态。检查可见患者呈急性重病容,痛苦表情。颈部僵直,活动受限。患侧颈部、颌下区肿胀,触之坚硬,有压痛。严重时肿胀范围可上达腮腺,下沿胸锁乳突肌延伸,前达颈前中线,后至颈部。

治疗感染初期,脓肿尚未形成,须及时给予足量敏感的抗生素及适量的类固醇激素等药物治疗,以防止感染蔓延和并发症的发生。同时结合支持疗法和其他辅助治疗,如局部理疗,多数病人可获痊愈。脓肿形成后,除上述治疗外,应施行脓肿切开排脓术。

茎突过长症

临床表现 咽部肿痛,常为一侧性刺痛、牵拉痛等,多不剧烈,吞咽或深呼吸时可加重,可放射至颈部或耳部,引起牵涉性耳痛。若发生于扁桃体切除术后,病人常因疼痛自觉伤口未愈。可出现肩背痛或颈部疼痛。咽异物感,很常见,多为一侧性,如鱼刺感、牵拉感等,吞咽时可能会更为明显,有时在说话、转头或夜间加重。可出现咽喉发痒感或紧迫感。颈部动脉压迫症状,当颈部动脉受到压迫或摩擦时,疼痛可从一侧下颌角向上反射。颈内动脉受刺激者,疼痛或不适感可放射至头顶和眼区;颈动脉受刺激者,疼痛或不适感可放射至同侧面部。

对原因不明的咽痛、耳痛、头痛或有咽侧较固定异物感的病人,扁桃体窝指诊应作为常规检查方法之一。检查者面对病人,以右手示指用力触诊患者右侧扁桃体窝(左示指触诊左侧扁桃体窝),无论扁桃体切除与否,常可在扁桃体窝偏后方(约相当于扁桃体与腭咽弓之间)的中、下部位处触及坚硬条絮状物或茎突的尖锐末端。此时病人多诉此有疼痛或不适感,并可诱致咽痛或原有疼痛加重。若因颈动脉受刺激而发生症状者,可同时以另一手于该颈侧触摸颈动脉处,可能诱发相应的症状或致原有症状加重。触诊宜在两侧扁桃体窝进行,以资比较。X线茎突摄片可进一步证实触诊的发现,对于触诊可疑病例尤需必要。必要时,除摄正、侧位X线片外,还可加摄断层X线片,以明确诊断。

治疗手术截短过长的茎突是最有效的治疗方法。茎突过长而不引起症状者无需治疗。手术有口内径路茎突截短术和颈外径路茎突截短术。无论经口内或颈外径路施行手术后,均应适当使用抗生素,以预防颈深部感染。

流行性腮腺炎

流行性腮腺炎是由腮腺炎病毒所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主要发生在儿童和青少年。

临床表现 部分病例有发热、头痛、无力、食欲不振等前驱症状。发病1~2天后出现颧骨弓或耳部疼痛,然后唾液腺肿大,体温上升,可达40℃。腮腺最常受累,通常一侧腮腺肿大后2~4天又累及对侧。腮腺肿大是以耳垂为中心,向前、后、下发展,使下颌骨边缘不清。由于覆盖于腮腺上的皮下软组织水肿使局部皮肤发亮,肿痛明显,有轻度触痛及感觉过敏;表面灼热,但多不发红;因唾液腺管的阻塞,当进食酸性食物促使唾液分泌时疼痛加剧。腮腺肿大2~3天可达高峰,持续4~5天后逐渐消退。腮腺管口早期常有红肿。腮腺炎病毒除侵犯腮腺外,尚能侵犯神经系统及各种腺体组织,引起脑膜炎、脑膜脑炎、炎、卵巢炎和胰腺炎等相应症状。

治疗卧床休息,给予流质饮食,避免进食酸性饮料。注意口腔卫生,餐后用生理盐水漱口。发病早期可用利巴韦林静滴,疗程5~7天。头痛和腮腺胀痛可应用镇痛药。胀痛可用棉花垫和丁字带托起。对重症或并发脑膜脑炎、心肌炎患者,可应用地塞米松5~10 mg/日,静滴,5~7天。若出现剧烈头痛、呕吐疑为颅内高压的患者,可应用20%甘露醇1~2 g/kg静脉推注,每4~6小时1次,直到症状好转。

上一篇:耳痛的发生机制及分类 下一篇:引起原发性耳痛的常见疾病及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