钳工实习教学改革的几点尝试

时间:2022-10-08 04:31:33

钳工实习教学改革的几点尝试

摘 要: 传统钳工实习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已跟不上时展的需要,无法满足社会需求。本文作者结合教学实际,对钳工实习教学提出了改革建议,希望对钳工实习教学有所帮助。

关键词: 钳工 实习教学 教学改革

钳工是一个传统的专业,尽管这几年在教学上有一些改革和尝试,但仍延续原有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因而学生虽然能够顺利通过鉴定考试,却无法在短时间内适应企业生产的需要,因此,钳工实习教学改革势在必行。下面笔者就谈谈如何进行钳工实习教学改革。

一、认真调研,精心编排钳工实习内容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以往的《钳工生产实习》内容已不能满足社会生产实际的需要,因此在编排实习内容时,教师应根据机械行业发展状况和用人单位的技术需求对《钳工生产实习》一书的内容进行增减,增加新工艺、新设备、新技术和设备维修章节,删减陈旧落伍的章节,同时对《钳工生产实习》一书的某些课题内容进行重新编排,如:减少錾削、锯割、锉配、复合作业等课题的训练课时,增加焊接、液压气压件的性能试验、设备拆装和故障排除等项目。重新编排后内容要更全面,紧跟行业发展,顺应用人单位要求,同时层次分明,易于理解。

二、示范动作演示时“小班化”

在练习过程中教师采用不同的示范方法,取得的教学效果是不一样的。因此,教师应根据练习的内容和性质采用不同的示范方法。可以是教师示范,学生观察,然后要求学生说出教师示范的动作,教师再对学生叙述错误的地方给予纠正;也可以教师示范,学生观察,然后指导学生模拟教师练习,教师再对练习中学生不规范的动作进行纠正。同时为使每一位学生都能清楚地观摩到教师的示范动作,在示范动作时教师可将学生分成若干8―10人的“小班”,根据“班”数多少分别进行示范动作演示,使学生加深印象。

三、及时总结练习情况,纠正不规范动作

学生听完了教师的讲解,观摹了教师的示范动作演示,由于个体差异性等原因,部分学生在实践时仍会出现各种各样不规范的动作。教师在纠正错误动作时,要把错误范动作产生的原因进行归类并分别对待:第一类:因不专心听课而未掌握技能动作要领的,要及时补课。第二类:观摹示范动作不够仔细的,要再一次进行示范动作演示。第三类:动作迁延(即将以前所学动作应用到现学的动作上来的。如学錾削时左手握錾子迁延到学锯割时左手握锯弓前端),要分析以前所学动作与现在所学动作的区别与联系。第四类:思想波动大。

据问卷调查表明,学生在开始练习新的技能时,实际操作10―20分钟就希望实习指导老师给自己的动作作一个“评定”,若教师在这段时间内不去纠正学生的不规范动作,学生会认为自己的动作是规范的而形成记忆表象,以后要纠正就困难多了。因此,教师应加强巡回指导,及时找出学生的错误动作并迅速纠正,这样才能使学生较快把握该项技能的操作要领。教师可根据练习的实际情况,及时总结全班学生练习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和个别较难的问题,肯定学生的练习成绩,巩固正确的动作姿势,使全体学生的技能水平不断提高。

四、开展分层递进教育,转化“技能差生”

所谓“技能差生”,是指那些身体动作素质低于一般学生,连基本标准也难达到者。这些学生主要表现为动态协调能力和模拟能力较差。在每次技能练习的开始阶段,“技能差生”和其他学生一样,练习积极性很高,但是,他们因体能和协调能力等原因,学习掌握技能动作速度慢,经常出错,在失败和挫折中往往产生急躁心理,练习情绪和积极性会明显下降。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开展分层递进教育,设法为“技能差生”创造成功的机会,使他们领略成功的喜悦,达到心理满足,而乐于受教。具体做法是:首先,搞清“技能差生”的心理特征、学习习惯、学习能力,做到心中有数。练习时教师可有目的地穿插与技能练习成功有直接关系的服务性工作,以提高其“成功感”。其次,根据每个“技能差生”的实际情况分层设置目标。最后,建立各个“技能差生”的个人进步档案,采取分层递进、分类指导,尽量找其“闪光点”,并给予鼓励。“技能差生”在学习中不断地获得成功的体验,就会消除原先的心理障碍,激发学习动机,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从而摘掉“技能差生”的帽子。

五、优化教学方法

教师的教学过程应力争以学生为中心,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努力提高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具体有三种方式:

第一种方式:学生总结法。基本功实习课结束时,教师组织学生讨论本次实习课的收获与感悟。以组为单位,每位学生都在本小组发言,组长做好组织与记录工作。并且每组抽1―2名学生代表本组上台陈述结果。最后由教师总结。

第二种方式:学生讲课法。复合作业训练时,教师先让学生看图纸,然后随机抽一名学生走上讲台担当教师的角色,讲解工艺步骤,最后组织全体同学讨论、分析,找出最佳工艺步骤。在整个过程中教师担当穿针引线的角色,让学生当主角自由发挥,提高其分析问题能力。

第三种方式:任务驱动法。学生的学习成效不仅仅表现在把握技能、形成技巧,其最终表现为能够运用所学的技能解决生产中的实际问题。因此,在维修训练或综合训练时,教师应只给学生需要完成的任务和要求,让学生自己分析问题,设计思路,动手解决问题完成任务。整个过程指导教师不进行干预,只作为旁观者和裁判,最后才作总结。教师通过一系列任务的实施和完成,能不断加强和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在分析―实践―总结中完成从技能到运用的转化,拉近与企业实际生产的距离,为今后走上工作岗位奠定基础。

总之,在钳工实习中,教师要适应社会需求,不断进行教学改革,不断更新教学内容,并制定相应的考核标准,严格考核规程,把好考核质量关,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用人单位欢迎的技术人才。

参考文献:

[1]卢之章.生产实习教学法[M].北京:中国劳动出版社,1996.

[2]陈刚.钳工[M].北京.中国劳动出版社,1997.

[3]麻燕.钳工技能与训练[M].北京.中国劳动出版社,2008.

上一篇:后现代语境下文学经典的颠覆与重建 下一篇:新课程改革下运用多媒体手段反思历史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