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探现代日语汉字的含义

时间:2022-09-17 03:34:00

浅探现代日语汉字的含义

日语中有大量词汇是用汉语来标记的,这些汉字中,有些汉字和现代汉语意思基本一样,看上去一目了然,比如“学生”、“生活”等;有些词汇则和现代汉语的意思完全不一样,比如 “大丈夫”、“手”等;而有些词汇,虽然和现代汉语的含义不太一致,但如果从古汉语的角度理解,却能够发现它们之间的相似点。这主要是因为日本在古代从中国传入汉语的同时,也传入了当时汉字的含义,随着时代的变迁,这些汉字的含义在中国发生了变化,但在日语中却相对稳定,至今仍忠实保留了古汉语的含义。

一、哂

“哂”在古汉语中,指的是带有讽剌性、不以为然的讥笑。

“夫子何哂由也?”

“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论语・先进》)

这段对话的意思是:

“您为什么笑仲由呢?”

“治理国家应当讲求礼让,可仲由的话一点也不谦虚,所以我笑他。”

这里的“是故哂之”,即孔子嘲笑仲由的意思。

另外,“哂”的这种含义,在金庸小说中的使用也是比较频繁的。

陈家洛知他不信,也不理会,微微一哂。(《书剑恩仇录》・第七回)

刘正风双手取过,笑道:“些些微礼,不成敬意,张大人哂纳。”(《笑傲江湖》・第六回)

那渔人一哂,道:“令尊号称东邪,咱们想西毒做得出的事,令尊也能做得出,现下看来,只怕这个念头转错了。”(《射雕英雄传》・第八十八回)

派旁支,未窥要道,惟能消敌内力,不能引而为我用,犹日取千金而复弃之于地,暴殄珍物,殊可哂也。(《天龙八部》・第二回)

上述的“哂”字,都含有讥笑、不以为然的意思。这种用法在现代汉语中虽也使用,但仅限“哂笑”、“不值一哂”等词上。单独已经很少使用。

在日语中,“笑”的训读是“わらう”,当其表记汉字为“哂”时,含义和古汉语的意思是一样的,即讥笑的意思,角川书店《新字源》对“哂う”的解释是:

あざわらう、そしりわらう。

对“哂笑”的解释是:

あざけりわらう、そしりわらう。

另外,日语中还有“哂”一词,角川书店《新字源》的解释是:わらいとなげる。该词来源于我国著名诗人白居易的诗:

既叹还自哂,哂叹两未终。(白居易《闻庾七左降 因咏所怀》)

由此可以看出,日语中的“哂う”和古汉语的含义是一样的。

二、娘

娘,在现代汉语中指母亲。在古汉语中,则有“女儿”、“女性”等含义。

见娘喜容媚,愿得结金兰。(《子夜歌》)

这里的“娘”,即指“姑娘”。两句诗的意思是,看到这个姑娘的美丽相貌,想和她结为金兰之好。

拾得娘裙带,同心结两头。(《江陵女歌》)

此诗亦指对姑娘的爱慕。“娘”,即少女,姑娘。

在日语中,“娘”亦指姑娘、女子,和古代汉语的意思是一样的。《广辞苑》是这样解释的:

(からみて)自分の子である女。めの子。若い未婚の女。おとめ。

三、玄关

“玄关”,在古汉语主要有两层意思,一是指佛教入道的法门,二是指住宅的正门。

无劳别修道,即此是玄关。(白居易《宿竹馆》)

这里的“玄关”,即指佛教所说的入道之法门。

田中开白室,林下闭玄关。(岑参《丘中春卧寄王子》)

这里的玄关,指的是住宅正门。

在日语中,对于“玄”一词,《广辞苑》有着这样的解释:

玄妙な道に入る。禅寺の方丈に入る。じて、一般に、建物の正面にけた出入り口。

可见,日语中的“玄”的这两方面的意思和古汉语的意思是一样的。

四、国

“国”在现代汉语中指国家,然而在古汉语中,还有家乡的意思。

他乡生白发,旧国见青山。(司空曙《贼平后送人北归》)

旧国句,意谓友人回到故乡,所见者,也惟有青山如故。“旧国”,指故乡,与上句的“他乡”呼应。

故国三千里,深宫二十年。(张祜《何满子》)

这里的故国,亦指故乡。

在日语中,“国”字,也具有家乡的含义,《广辞苑》是这样解释的:

古里、里。

《广辞苑》还对“国り”一词进行了解释:

国のことばの。一地方特有の音・アクセント・法。摩・北弁など。

从解释中我们可以看出,“国り”中的“国”,也即故乡的意思。

另外,如果是日本人之间问起“お国はどこですか?”时,指的也是故乡、老家,而不是对方的国籍。

五、卒业

“卒业”一词,在古汉语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指完成某项工作、事业。二是指毕业,完成学业。

文王主诛四,武王诛二,周公卒业。(《荀子・仲尼》)

这里的卒业,即指的是周公完成了自己的事业。

雠为童子,从田王孙受《易》,后雠徙长陵,田王孙为博士,复从卒业。(《汉书・施雠传》)

这里的卒业,指的是施雠跟从田王孙完成学业的意思。

在日语中的“卒”一词,也有“完成工作、事业”和“完成学业、毕业”两方面的含义,《广辞苑》是这样解释“卒”的:

一つのをおえること。

学校の全程を履修しおえること。

比的に、ある程度や段を通り越すこと。

由此可见,日语中的“卒”仍然遵循了古汉语的含义。

六、违和

“违和”一词,现代汉语中基本不再使用,在古汉语中,它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指身体不适,二指不协调、失常。

孔奂流涕对曰:陛下御膳违和,痊复非久。(《资治通鉴・陈纪三下》)

昨日公谨相过,乃云近少违和,岂非追感悲戚使然邪?(欧阳修《嘉七年与王懿敏公书》)

上述的违和,指的是身体失于调理而不适,多用于称他人患病的委婉表达。“违和”这一含义,在金庸先生的武侠小说中亦多有体现:

惟恐几务或旷,鲜有克终,宵衣旰食,祁寒盛暑,不敢少间。偶有违和,亦勉出听断。(《鹿鼎记》・第四十三回)

老头子道:“是,是!令狐公子身子违和,咱们本当好好接待才是,眼下却是不便,实在失礼之至,还请两位原恕。”(《笑傲江湖》・第十五回)

两位大夫不敢直言,只说听说师父饮食有些违和,他们在城中久蒙师父照顾,一来感激,二来关切,特来探望。(《侠客行》・第十七回)

另外,“违和”还有“不协调、失常”等含义:

调摄违和,阴阳颠倒。(焦赣《易林・屯之泰》)

惧国俗陵颓,民风凋伪,眚厉违和,水旱伤业。(《宋书・裴松之传》)

这里的违和,指的是由于执政者怠于治国,导致社会不协调,秩序混乱。

在日语中,亦有“和”一词,《广辞苑》是这样解释的:

からだの和が破れること。じて、他のものとしっくりしないこと。ちぐはぐ。

由此可以看出,日语中的“和”和古汉语的含义是一样的。另外,日语中还有“和感”一词,《广辞苑》的解释是:ちぐはぐな感じ。即合不来、不相容的感觉。

七、僭越

“僭越”在古汉语中的意思是超越本分作自己这个级别不该做的事,尤指级别低的人冒用比自己地位(特别是皇家专用的)高的名义、器物等。这一含义在史书中多有体现:

武夫悍卒因缘而起以为得志,僭越名位,瓜分角竞,以相侵攘。(《金史・列传第五十六》)

专权生事,妒贤害忠。动多诡异之谋,潜怀僭越之志。(《旧唐书・本纪第十八下》)

蒙初,蒙古诸府官府自为符印,僭越无度,耶律楚材请中书省依式铸给,名器始重。(《续资治通鉴・宋纪一百六十九》)

除帝胄功臣大官以下章服有制外,无职之人不得僭越。(《元史・列传第四十四》)

古汉语的这种用法,在现代汉语中已很少使用,但日语仍然保留了“僭越”一词,并且是一个比较常用的汉语词汇。《广辞苑》对该词的解释是:

自分の身分地位をこえて出ぎたことをすること。そういう度。でしゃばり。

可见,日语中的“僭越”一词,和古汉语的意思是基本一样的。

另外,在社交、会议、参观访问等场合,主办方的人经常会说“僭越でございますが、を代表して、ひとこと迎のご挨拶を申し上げます。”翻译成汉语,即“请恕我冒昧,代表某某(公司、主办方等)向诸位表示热烈的欢迎”。由于日本社会森严的等级制度,使得“僭越”在日语中得到了保留,并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

参考文献:

[1]论语[M].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2006.

[2]金庸.金庸作品集[M].广州:花城出版社,2002.

[3]小川环树等.新字源[M].东京:角川书店,1980.

[4]新村出编.广辞苑[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5.

[5]荀子[M].中华书局,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2007.

[6]金性尧.唐诗三百首新注[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7]刘德润.日语词义与古汉语[J].外国语学报,1983,2.

[8]二十五史电子版.

上一篇:浅论翻译理解与表达的“身临其境” 下一篇:润物无声:让传统美德教育走入语文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