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文言文教学高效模式初探

时间:2022-10-08 04:15:15

高中文言文教学高效模式初探

摘 要:文言文教学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但是,由于初中阶段的积累不够,在高中阶段应该进行弥补训练。

关键词:文言文预习;展示课;朗读

著名教育家王力先生指出:“文言是指以先秦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上古汉语书面语言以及后来历代作家仿古的作品中的语言。文言文,也就是用文言写成的文章,即上古的文言作品以及历代模仿它的作品。文言文作为一种定型化的书面语言,沿用了两三千年,从先秦诸子、两汉辞赋、史传散文,到唐宋古文、明清八股文……都属于文言文的范围。”因此,可以说文言文是中华民族的文化之源。

文言文教学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无论是教材还是读本,文言文都占有较大的比重。《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对文言文的阅读教学作了如下要求:“诵读古典诗词和浅易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掌握课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和文言句式,能理解词句的含义,读懂课文,学习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的内容和思想倾向。”近几年来,高考语文试题中文言古诗词部分更是语文试卷中区分度最大的部分。但是,因为文言文距离现代生活遥远,初中阶段对文言文教学要求不高导致学生文言知识积累不够、能力不强等种种因素共同造成了目前高中文言文教学“少、慢、差、费”的局面。那么,文言文教学如何实践操作才是一种真正高效的模式呢?

一、扎实落实文言文预习任务

1.预习很重要

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说:“一切后教的知识都要根据先教的知识。理解新知识需要旧知识作基础,预习可以使自己发现旧的知识结构中的薄弱环节,在上课前迅速补上这部分知识,为听课扫清障碍。”预习可以帮助学生了解所学内容重难点,提高随后听课效率与效果,激发学习动机,保持长久的学习兴趣。

2.怎样落实预习

首先,课前预习一要先朗读和背诵。南怀瑾先生曾说:“人类原始的教育方法只有一个,就是背诵。”文言文学习尤其如此。二要搜集文言文课外资料,如:文化常识、重点字词、课外相关拓展等。上课时查过资料的同学往往会有巨大的成就感,会体会到预习的乐趣,从而产生更强烈的学习动机。

其次,认真上好预习课。

教师课前精心设计导学案,包括文言知识积累和文本分析解读两部分。前者要有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文言句式和重点句子翻译。后者要有理清层次归纳段意、分析人物、赏析重点句子、探讨主题、鉴赏写法等方面。

集体上好预习课,形成场效应。高中学生学习任务繁重,如果只是靠学生课前预习恐怕很难落实。因此,教师应该拿出一节课来让全体学生共同在课堂上完成导学案,要求在独立完成之后组内合作探究,教师巡回督促检查并且适当答疑。学生还要将难点勾画到原文处,小组做好讨论记录。教师通过巡回了解真实学情确定随后讲解着力点。

二、上好展示课,将课堂还给学生

1.谁来改变我们的课堂

中国自古就讲究师道尊严,所以,在中国学校的课堂,只见所有的孩子都是腰板挺直、双手背后、两脚放齐。这是一种文化的延续,也曾铸就辉煌,但是,面对需要每个人发挥创造力的21世纪,面对我国经济“大而不强”的现实,我们不能回避对实施教育的主阵地――课堂的反思,我们必须反思:谁来改变我们的课堂?具体而言,高中文言文教学,因其内容难度比较大,更是成为传统“满堂灌”教学模式的重灾区。

袁振国先生在《课堂的革命》一文中指出:“传统的课堂造就了传统的师生关系,在教学中,教师是主动者,是支配者,学生是被动者,是服从者。教师、学生、家长以致全社会都有一种潜意识:学生应该听从教师,听话的学生才是好学生,教师应该管住学生,不能管住学生的教师不是好教师;师生之间不能在平等的水平上交流意见,甚至不在平等的水平上探讨科学知识。”台湾女作家龙应台更是大声疾呼:“……中国学生……完全没有独立思考的能力……不敢质疑,不懂得质疑是一种心灵残障;用任何方式――不管是政治手段或教育方式,不管是有意或无心――去禁止质

疑、阻碍思考,就是制造心灵残障……”

2.课堂是学生的舞台

首先,课堂还给学生既是教学大纲要求的,又是合乎教育规律、提高教育效果,使教育更人性化的集中体现。苏霍姆林斯基说:“在教学大纲和教科书中,规定了给予学生各种知识,但却没有给予学生最重要的东西,这就是:幸福。理想的教育是:培养真正的人,让每一个从自己手里培养出来的人都能幸福地度过一生。这就是教育应该追求的恒久性、终级性价值。”

理想的教学过程应是学生有感官上的愉悦,思考、探究的乐趣,收获的喜悦和人际交往的享受。

其次,课堂怎样还给学生呢?

笔者多年实践,比较理想的流程如下:

教师随机分配预习任务到学习小组,小组派代表将预习问题结果写在黑板上,接着谁写谁站在讲台上指着所写内容讲给大家,一位学生讲完之后师生共同纠错。

要注意几点问题:

各组要展示的内容不能提前告之,以防该小组只做此部分而放弃其他。

小组代表讲题时,前一位讲时,后一位在旁边等候,避免浪费时间。

要求学生讲题时声音洪亮,手指黑板,这样能让其他学生听清楚,提高课堂效率,达到教学效果。否则,教师还得充当一次“传声筒”,既浪费时间又影响教学效果。

三、还课堂的琅琅读书声

诵读是我国传统书塾的教学方法,在实施高效课堂教学的当下其实更应重视。“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学生经过预习、展示已经对一篇文言文有了较为具体全面的了解。但是,要想深入理解其精髓,诵读不可缺少。因此,教师一定要在展示课最后阶段留出一些时间,要求学生诵读。在诵读中唤起美感、引发兴趣,在诵读中锻造想象、激发创造,在诵读中增强语感,提高表达,在诵读中体会内容,把握感情。

这种教学模式笔者经过两年的实践,反响不错。由于学生对文本内容深入挖掘,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了学生对文言文的阅读热情,课堂气氛活跃起来了,课堂上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热烈场面。唇枪舌剑、争辩质疑、妙语连珠、鞭辟入里的情况常常出现。这样不仅锻炼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表达能力,也使学生从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探求,文言文教学质量得以提高,教学效果预期目的基本达到。但美中不足的是:大大超出了教学计划所规定的课时,往往计划2课时完成的课文要3课时才能完

成。对此,我常常苦恼,不过我会继续探索,希望得到各位同行的指点。

(作者单位 咸阳高新一中)

上一篇:布鲁纳教学论思想的特点与现科课程改革启示 下一篇:创业型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机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