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体间性:当代道德教育的新方向

时间:2022-10-08 03:49:07

主体间性:当代道德教育的新方向

【摘要】随着“主体间性”这一哲学范畴的出现,当代道德教育的研究有了新的方向,主体间性道德教育成为当代道德教育理论研究的热点。通过对主体间道德教育的理论基础进行简要说明,对道德教育走向主体间性的必然性的客观分析,提出主体间性道德教育的实现途径。

【关键词】主体间性;道德教育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主体性相关概念的提出成为一种热潮,为道德教育理论的研究注入了新的活力,但由于其从“主—客”二分模式的出发,过分强调以自我为中心,从而出现了一系列的矛盾。导致了人与人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的异化,主体间性这一概念的提出就是对于主体性的反思。道德教育领域吸收其精华提出了主体间性道德教育。

一、主体间性道德教育的理论基础

西方哲学界基于对个体主体性所出现的弊端进行思考,提出了主体间性这一范畴。现象学学派创始人、德国人胡塞尔在《笛卡儿的沉思》中首次提出“主体间性”一词。胡塞尔认为主体性意味着自我,而主体间性意味着自我共同体(我们),这种主体间性是通过 “共现”、“统觉”、“移情”实现的。他认为,在这个自我共同体中我自己的“自我”与他人的“自我”应该是平等的,不具有排他性。“自我”不是出于特别的优先地位。也就是说,在这个人类共同体中,不存在谁控制谁的问题,应该是彼此互相存在的,每个人都是共同体的成员。海德格尔从本体论角度将主体间性看成个体的“此在”与他人和世界的“共在”,即主体与主体之间的共存,是我与他人之间生存上的联系,是我与他人对同一客观对象的认同。宗教哲学家马丁·布伯认为主体间性的本质关系是主体通过“对话”而形成的“我一你”关系。此外,伽达默尔和哈贝马斯也从各自的学术领域对主体间性进行了研究。

哲学家们虽然从各自不同的领域对主体间性理论进行了研究,我们不难从中发现一些共有的特征:(1)主体间性客观地存在于不同主体之间;(2)主体间性强调的是不同主体之间的协调与合作;(3)主体间性是对主体性的扬弃与超越,是主体性的合理的、适度的发挥与发展;(4)主体间的交往与对话精神已发展至其他的关系领域。

二、道德教育走向主体间性的必然性

1、传统主体性道德教育的局限性

在传统的主体性道德教育理论中,无论是强调教育者的主体地位还是强调受教育者的主体性的发挥都存在在教育过程中只注重单一主体,忽视教学参与者的沟通与理解等问题。长期以来,道德教育在指导思想上着重强调统一性,而忽视个体的差异。片面的强调对于道德知识的传授,重视道德内容的规范性,而不注重受教育者精神方面的需求和受教育者道德品质的实际情况;一味的注重道德教育目标设置的整齐划一,以“标准化”的要求培养受教育者,“一刀切”的做法忽视了受教育者的自尊、兴趣、情感、态度、个性差异;道德教育的社会价值和社会需要过于夸大,弱化受教育者的个体价值和个体需要,忽视社会价值和个体价值的有效转换。我们的道德教育都被等同于单纯的课堂教学活动,道德教育的内容只是被理解为道德知识的传授,道德教育活动只是刻板的道德知识传授过程,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交往只是知识信息的交流,对知识的占有成为道德教育进行的主要目的。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心灵处于相互封闭的状态,鲜少有情感和精神的沟通,失去这种灵魂的碰撞,教育者无法走进受教育者的内心深处,更难以产生情感的共鸣。道德需要自省与内化,当道德教育世界缩小为刻板的知识世界,与现实生活相隔离,与受教育者的内心情感、精神状态想隔离,道德教育便失去了它本身所具有的功能。同时,在传统的主体性道德教育理念的影响下,道德教育的内容过于教条化和理论化。道德教育的内容不能与现实生活有效的连接,没有生活实际的依靠,道德就变成了孤独的理论空壳。不难发现,目前为止对于道德教育的教学一直停留在课堂教学和理论考试方面,涉及到生活实践性的研究和实施还很少,无法将道德教育的内容从“课堂”走向“生活性的教育园地”是现在道德教育的一大难点。在传统的主体性道德教育中教育者是主体,由于教育者在德育过程中是主体,处于支配地位,受教育者是客体,这种不平等的地位,使得在进行道德教育时教育者往往采取单向的灌输方法,无视受教育者的理解能力和想法感受。

2、道德教育走向主体间性的现实因素

我们已进入全球化时代,在这个新的时代,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得空前密切,人们成为“地球村”中的村民,信息技术与网络的极速发展,使得人们之间的交往冲破了时间与地域的阻碍,全球如同一张巨大而错综复杂的关系网,人们在这张四通八达的大网中,可以随时与全球各个角落的人进行对话与交流。同时拓展自己的视野,丰富自己的知识,人们在各种对话与交流中彼此了解,达成共识。各种全球性的危机问题使得人们意识到人类的命运越来越紧密的联系在一起,这些问题不是一个国家所能够解决的,而要依靠各国的共同努力才能克服。人与人之间,国与国之间基于不同领域共同利益的思考,联系也被日益拉近,各国、各名族之间的对话交流意识逐步增强,“共在”、“共存”成为了这个时代的显著特征。为了应对全球化所带来的挑战,人需要从孤立的单子性存在走向开放的共在性存在,即从个体主体性走向主体间性。道德教育的进行也应该随着这一变化而发展。具备独立性、合作精神以及责任感的人已然成为当代道德教育的使命。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与发展,人类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随之而来的是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改变,人口的不断膨胀,自然资源被大量开发,严重的破坏了生态平衡,各类生态危机不断出现,使得我们不得不对道德教育进行新的审视。传统以人为中心的狭隘道德观已经无法跟上时代的步伐。信息技术的普及,出现了相对独立于现实社会的网络社会。新的信息传播方式也深刻的改变了人们传统的行为方式和思维方式,在网络环境下,不同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相互融合、相互碰撞,极大地冲击着人们的价值观和道德观,这些都给道德教育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三、主体间性道德教育的实现途径

1、确立以人为本、回归生活的道德教育理念

道德教育本质上是培养人的活动,是提升人的灵魂、内化人的价值的活动,而非单纯的知识输出和认识堆积的行为。相较于道德教条,“人”才是道德教育的本位所在。主体间性道德教育倡导的是以人为本的道德教育,教育者与受教育者都是道德教育的主体、都是具有独立性的生命个体,都应该被尊重和理解。在主体间的道德教育过程中,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不再是单纯的知识授受关系,而是形成了情感、思想、智慧的相互碰撞与升华。受教育者在提升了道德认知的同时,个体的道德情感、道德意志、以及道德行为能力都获得了全面的发展。道德源于生活,内在于生活,没有生活就没有道德。在生活中,人是一种关系性的存在,人与人通过交往获得生活意义。因为,人是生活在主体间性中。主体间性道德教育所倡导的回归生活世界是让受教育者了解生活、体验生活,引导受教育者培养德性,做有道德的事,建立人与人之间的道德关系,过有道德的生活。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在生活中,通过多层次、多维度的来往交流,使交往双方都在道德境界上有所提升,这便是主体间性道德教育的追求所在。因此,只有真正贯彻以人为本和回归生活的科学理念,才能实现道德教育的主体间性转向。

2、优化道德教育的内容结构

道德教育的内容结构是否合理,很大程度上决定了道德教育主体间转向的实现。传统的主体性道德教育机械地将道德教条、道德准则等一些既定道德知识编排成教材,并以此作为教育内容,教育者忽略受教育者的兴趣和需要,将这些远离受教育者生活实际的“高尚信条”和“道德理想”灌输给受教育者,内容空乏,不易于被受教育者内化为自身的道德价值信仰。回归生活作为主体间性道德教育的思想理念之一,现实生活便成为主体间性道德教育内容的重要来源。要使受教育者所学到的道德知识不是空泛的而是富有生命活力的,所培养的德性不是僵死的而是充满生命气息的,道德教育的内容就应该来自于受教育者所亲身体验的生活的方方面面。与此同时,主体间性道德教育在教材的编排方面应该更注重灵活性。道德教育的教材应注意要与受教育者的道德认知水平相协调,能产生紧密的联系,贴近受教育者的现实生活,要使受教育者产生道德共鸣,仅仅根据知识的逻辑或成人的道德认知水平来编排教材是不够的,更无法取得理想的道德教育效果。

3、明确交往是主体间性道德教育过程的实质

“人类的教育活动起源于交往,在一定意义上,教育是人类一种特殊的交往活动”主体间性道德教育过程中,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互动活动就是交往,这种交往活动不仅体现在行为上,同时还体现在心灵中。在一系列的交往活动中,教育者的人格魅力、道德精神必定对受教育者产生启迪性影响,健康、和谐的师生关系有利于师双方之间积极的交往关系的形成,从而促进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人格精神、道德情感、生活体验和生命感悟的交流与互动,促使受教育者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以积极的生活态度影响和感染他的同伴,共同促进道德的进步和人格的健康发展。因此,明确交往的重要性,有助于主体间性道德教育过程更合理、更科学。

参考文献:

[1]张廷国.重建经验世界:胡塞尔晚期思想研究 [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3.104.

[2]冯美玲、王晖.道德教育的唯美选择:走向主体间性[J].江苏教育研究.2009(25)

[3]陈荣武. 论交往德育与德育交往[J]. 思想理论研究. 2003(7).

作者简介:

颜红,女,湖南泸溪人,现就读于长沙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专业。

上一篇:砖混结构建筑施工墙体裂缝的防治 下一篇:对地下车库防火安全设计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