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购不是个好办法

时间:2022-10-08 02:41:24

如果对所有现实问题都只有一种主张,一种原则,一种理论解释,是可怕的,这会导致原教旨主义的狭隘。所以,还是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

比如限购,对一部分人来说,好像是个敏感词,一听到就跳了起来,然后指责它违反了市场经济原则,限制了自由选择之类的,一部分人则无条件地赞成政府应该用强硬的手段进行管制,打击“奸商”。

为什么要对房地产、汽车购买进行一些必要的限制?理论上,是因为投资需求过盛,抑制了刚性需求,富者愈富,穷者愈穷,因此有必要对这种不合理的“供需关系”进行均衡干预,让社会更公平。私人汽车的大量使用要占用城市道路等公共资源,私家车越多,对公共交通的妨碍就越大,城市道路不可能无限量修建,因此必须要进行限制,减少私家汽车的使用量。

这种限制必然会剥夺一部分人的自由购买权利,但自由不是一小部分人的自由,不能因为自己的自由而妨碍他人的自由,凡事要反求诸己,否则就是不道德的。在市场上,不道德的自由理应受到限制。

但这不代表着赞成限制,就是赞成限购,正所谓“××,多少罪恶假汝之名以行”的句式,对具体问题要进行具体分析。都渴望合理的房价,畅通的道路和清新的空气,理想都很高尚,但用什么办法和手段去达到这个目的,差别却是巨大的。面对问题,光喊口号和主义是没有用的。在这种情况下,应该采取帕累托改进,通过资源的优化配置,尽量保证各方的合理利益。

行政性的限购并不涉及现有资源的优化配置。在房地产市场中,行政性的限购短期内会改变市场的供需关系,扼制价格的过快增长,但它是以牺牲一部分的自由和公平为代价的,比如本地户口和外地户口,常住人口和非常住人口,不能说:一部分人拥有住房比另一部分人更重要。

而真正能够改变供需关系进而影响价格的,是土地供应和货币供应,不打破土地的垄断供应,不提高资金的使用成本,光靠行政性的限购以抑制需求,反而可能加剧短缺,并非长久之策。

汽车限购可以在短期内减少新增汽车的数量,但除非消灭汽车,否则,它始终会增加到城市资源承载的上限。如果采取一方面对城市交通进行优化,增加公共交通工具的供应,另一方面通过提高汽车购买费用和使用费用的办法来解决,则相对公平和有效得多。比如,提高汽车购置税和停车费,收取汽车拥堵费用等—谁占用的公共资源多,谁缴纳的费用就更多,同时将这些缴纳的费用投入到公共交通的改善和其他利益受损人群的补贴上。

人们也担心,采取行政限购的方式会导致寻租和腐败,由政府来进行分配就有可能导致黑箱操作。

问题或许很简单,但为什么在路径的选择上,政府往往会非此取彼呢?从某种角度看,这和利益的阻碍有关,改变土地供应和货币供应的方式,可能会损害一部人的利益,比如地方政府、地产商和投资商的利益;而汽车消费的税费收归中央,采取车牌拍卖的方式限购,拍卖费用则可以收归地方。

另一个原因是,行政性的限购手段,短期内可以快速见效,而通过资源的优化配置方式则费劲得多。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决策者往往倾向于选择能够立竿见影的决策。正所谓长久来看我们都会死,谁管得着那么多呢?

上一篇:私募股权投资运作流程研究 下一篇:基于资金流向的中小企业融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