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渝东南地区Pb、Zn元素富集规律及其找矿方向

时间:2022-10-08 12:52:48

浅谈渝东南地区Pb、Zn元素富集规律及其找矿方向

摘 要:渝东南地区是重庆市铅锌矿的主产区之一,通过在重庆市酉阳―彭水地区开展1:5区域地质矿产联测工作,在对水系沉积物测量地球化学特征综合研究的基础上,初步总结Pb、Zn元素的富集规律,对区域内寻找同类矿床提出初步的意见。阐述Pb、Zn元素成矿地质条件基本特征即地球化学条件、形成环境、含矿岩系、控矿构造、矿化标志等。

关键词:水系沉积物测量 含矿岩系 控矿构造 找矿方向

中图分类号:P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973(2013)007-114-03

1 引言

渝东南地区是重庆市铅锌矿的主产区之一,铅锌矿主要产于寒武系与奥陶系,矿产主要分布于咸丰背斜沿线,次为丁市背斜、桐麻岭背斜、宜居背斜、天官背斜。目前已发现的铅锌矿产地占重庆市总数的56%,是一个极具找矿远景的地区。笔者通过在重庆市酉阳―彭水地区开展1:5区域地质矿产联测工作,在对水系沉积物测量地球化学特征综合研究的基础上,认为Pb、Zn元素的富集明显受地层(含矿岩系)与构造条件(控矿构造)之制约。对区域内寻找同类矿床提出了初步的意见。

2 区域地质背景

2.1 大地构造位置

渝东南地区大地构造单元处于扬子陆块(一级)上扬子陆块(二级)扬子陆块南部被动边缘褶冲带(三级)之黔江凹褶带(四级)和秀山穹褶带(四级)内,见图1。

图1 重庆市大地构造单元划分略图

2.2 区域地层

渝东南地区地层从元古代―中生代均有出露,岩性特征主要为一套海相碳酸盐岩与湖泊相陆源碎屑岩。包括酉阳、南川、秀山三个地层小区,其特点是上震旦统为礁型碳酸盐建造;寒武系―志留系为碳酸盐建造、砂泥质页岩建造;石炭纪―泥盆纪海侵曾波及本区,少数区残留上泥盆统和中石炭统;二叠系为铝土质铁质建造、内源碳酸盐建造和单陆屑含煤建造;下、中三叠统为蒸发式建造;晚三叠世―侏罗纪,该区受雪峰隆起影响,有上三叠统和侏罗系沉积;上白垩统为山间盆地磨拉石建造,不整合于侏罗系及更老地层之上。其褶皱为燕山期所形成,并与重庆陷褶束的一系列北北东向褶皱群呈有规律的带状分布。

2.3 区域构造

联测工作区从北西向南东,其褶皱为隔挡式褶皱城垛状褶皱隔槽式褶皱。正断层发育,多发生在背斜轴部,是燕山期褶皱的第二次纵张构造。褶皱构造主要有位于联测区中北部桑柘坪向斜、筲箕滩背斜、龚滩向斜、天馆背斜、濯河坝向斜、宜居背斜和咸丰背斜轴向均为北北东向;南部铜西向斜、沙子场向斜、朱家山背斜、郎溪向斜和鸡公岭背斜轴向均为近南北向。

联测区断层构造按照构造方位可分为三组,即北北东组、北西组及北东组。其中,北北东向正断层分布最广,规模较大,它们多位于北北东向一级背斜轴部附近,而与轴线近于平行或斜交,倾角较陡,而多与岩层倾向一致,随背斜倾伏而消失;北西组和北东组次之,断层一般延伸较短。北北东组大多为正断层,其余两组主要为平移断层和逆断层。其中北西组断层多与背斜轴线近于垂直相交,倾角较陡,规模较小,是区内重要的控矿和储矿构造。

3 Pb、Zn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富集规律

3.1 水系沉积物测量地球化学特征

联测区根据自然其地理特点结合重庆地区地球化学景观区划成果划分为丘陵、岩溶低山、中山等。根据谷晓明、张本仁等《东秦岭及邻区地球化学分区及地球化学制图》测区属扬子克拉通北缘――南秦岭地球化学省(Ⅱ)扬子克拉通北缘地球化学区(Ⅱ―A―),沉积、火山沉积变质作用场(Ⅱ―A―a―),新元古宇―古生代稳定陆块沉积小区(Ⅱ―A―a―(4))。

联测区Pb、Zn元素的富集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其变化系数分别11.1036和13.2093,离散度大,而浓集克拉克值分别为4.1063和1.4281,充分表现出元素分布的不均匀性,同时也反映出不同地质背景下Pb、Zn元素不同富集特征,区域上极具寻找Pb、Zn矿产的潜力。联测区内未见侵入岩及区域变质岩。根据不同的地层单元共分为8个子区,即:∈区、O区、S区、D区、P区、T区、K区、Q区。元素在区域地球化学场中的分布存在较大的差异性,区内元素的富集明显受本区地层、褶皱、断裂构造的严格制约。在不同的地质体及地质构造环境中,元素的富集也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Pb、Zn元素在区域上具有共生组合分布特征,其高值区的分布受地层单元、构造控制,高值区主要分布在宜居幅的东部、龚滩幅北东部、丁市幅的西部、清溪幅的中南部及南腰界幅的中北部。Pb元素含量区间一般120-200 g/g之间、最高值含量达54070 g/g;Zn元素含量区间一般在200-500 g/g之间,最高值为14500 g/g。主要分布在∈地质子区、0地质子区中,元素浓度分带特征明显。

Pb、Zn元素背景区在不同的地质子区均有出现,Pb元素含量区间一般31.4-39.4 g/g之间;Zn元素含量区间一般在86-106 g/g之间。

Pb、Zn元素低值区分布比较零散,仅在K地质子区、Q地质子区零星出现。

3.2 元素的含量变化与地质、构造及矿产的关系

图2 元素含量变化与地质、构造及矿产的关系

通过与中国大陆地壳元素丰度表元素平均含量比较,从图2可以看出,联测工作区Pb、Zn、Sb、F、Hg、Mo、As、Ba、Cd富集。而Au、Cu、Ni与中国大陆地壳元素丰度背景相当,无明显集散;而从全区矿致系数对比图中可以看出,Hg、Pb、Zn具有较高的致矿系数,客观地展示了成矿、伴生(指示)元素的贫富特征。从地球化学观点来看,工作区Pb、Zn元素成矿有一定的潜力。

通过对联测工作区水系沉积物测量成果数据的综合处理及及研究发现:主要异常元素Hg、Ag、Cd、Pb、Zn、Sb、Mo高背景浓集区主要集中在∈及O地质子区中。尤其是处于断裂构造与褶皱轴部及其两翼部位元素相对富集。因而与形成的矿产密切相关,从表1可以看出:

上一篇:桩土相互作用模型分析及土弹簧的刚度确定 下一篇:新时期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问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