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植物在陶瓷创作中的人文含义

时间:2022-10-08 12:38:59

浅析植物在陶瓷创作中的人文含义

摘 要:陶瓷绘画中,无论山水、花鸟、人物,时常会有植物的身影出现,转眼千年,植物形象与植物纹饰在继承中不断发展、改进,人们从几十万种植物形象中有选择地绘画,将植物自己独特的文化内涵用炉火定格在陶瓷作品之上,经久不衰,蜿蜒生长。

关键词:植物;陶瓷绘画;文化;内涵;装饰手法

天气蒙鸿,萌芽兹始,遂分天地,肇立乾坤,启阴感阳,分布元气,乃孕中和,是为人也。首生,垂死化身。气成风云。声为雷霆。左眼为日。右眼为月。四肢五体为四极五岳。血液为江河。筋脉为地里。肌肉为田土。发为星辰。皮肤为草木。齿骨为金石。精髓为珠玉。汗流为雨泽。身之诸虫。因风所感。化为黎。相信开天辟地的传说并不陌生,“皮肤为草木”,植物自天地开启之后就随之而生,古人浪漫主义思想里就有植物的身影。

其实,地球上有植物的生命形态,约二十五亿年前。它们以太阳的光热进行光合作用获得生命能量,在如此漫长的生命旅程中,植物始终保着独特的外表形态和内在性情,始终按照自我的生命方式存在。

1 植物崇拜―――原始社会彩陶植物纹主题装饰

在遥远的古代,人类只能依靠粗笨的石器,在生产力极其低下的情况下从事种植,对自然灾害既不理解,也无力征服。靠天吃饭,是当时的条件所决定的,一旦遇上天灾,生活将无保障。所以,在原始人祭天祭地的同时,也对植物进行崇拜,祈求丰收,表达了原始人最真诚的心愿。

在考古资料中,所表现的植物图腾遗迹现象主要表现在彩陶图案中。原始社会中、晚期,随着农耕文化的逐步兴起,人类越来越重视对植物的栽培和再生,因为农业作为人类生活资料的来源,种植比起狩猎和采集更具有稳定性,同时剩余产品也易于储存,因而,给人类生活带来了相对可靠的经济保障。因此,植物也便成为这一时期彩陶花纹的主题。

原始人画在陶器上的植物形花纹,多是运用艺术的手法,画出不同植物的形状。在河南、陕西、山西等地的同时代人当中,表现的手法都比较一致,常见的有植物的叶状、花瓣、花蕾、果实等形状。这是人们在长期的生产过程中通过对各种植物细心的观察,以绘画方式记录在彩陶上的特殊艺术。

2 植物图像符号―――儒、道、玄、佛印在陶瓷上的符号

瓷器既是人们生活中的日用器皿,又体现着不同时代社会文化和审美意识。

中国儒家把自然植物和伦理道德进行“比德”,松、竹、梅、菊等许多植物都被纳入“比德”的范围。所谓比德,是指以自然物来比附于人,通过自然物寄托其人格精神,赋予自然物以道德意义。松竹梅菊四君子植物符号大量出现在各类陶瓷绘画作品中,从釉下青花的活灵活现到釉上粉彩的温润典雅,以自然植物的各种特性来象征君子的品德,使君子形象通过自然植物表征出来,把抽象的道德品行形象化、审美化,从而使具有完美德性的君子人格具有审美意义,很多植物成为君子形象的象征符号。

玄学关注自然生态、社会生存,重视人与自然的关系,强调从生命的自然意义上去理解和对待生命,认为人是万化之一,人应取法自然,以合于自然为美,强调自然人格。因此自然山水具有了独立的审美价值,七贤把自己的深情投射到自然万物上,这在他们的山水赏会中和文学艺术的创作中隐现。树木和人都从精神意义上散发出文人气质,被文人们人性化了,有了文人的情态情感,具有了人赋予的象征价值。他们融为一体,一同被描刻在瓷器釉面之上,共同成就理想的文化象征,在视觉上满足人们对七位贤士的二次认知。

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深深扎根于中华传统文化的沃土之中,广泛吸收了诸子百家的精华思想内容。道教起源于上古鬼神崇拜,发端于黄帝和老子,创教于张道陵,至今约有1900年的历史。

道教中崇尚植物驱邪闭凶,桃树。“千门万户瞳瞳口,总把新桃换旧符。”桃树为五行的精华,故而每逢过年总以校符悬于门上,能制百鬼。柳树。柳为星名,二十八宿之一,柳树亦有驱邪作用,同桃树的作用一样以柳条插于门户可以驱邪。艾。艾的颜色古时用作对老年人的尊称,而艾叶加工后可用作炙法治病燃料。端午节将艾制成“艾虎”带在身上,能起到辟邪除秽的作用。银杏树。银杏树长达余年,因在夜间开花,人不得见,暗藏神秘力量,因此计;多镇宅的符印要用银杏木刻制。柏树。刚直不阿,被尊为百木之长,木材细致有芳香,气势雄伟,能驱妖蘖。茱萸。“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萸是吉祥植物,香味浓烈,可入药。古时习俗,夏历九月九日戴萸囊,可去邪辟恶。无患子。以中日两国为多,在植物中尤为受到尊崇因为其结实求形如枇杷,生青熟黄,内有一核,就是佛教所称的“菩提子”,用以串联作念珠携带,可保平安。葫芦,(如图1,图2)多籽,在风水学中葫芦是能驱邪的植物,亦有多子多福的含意,古人常种植在房前屋后。

在中国的传世经典陶瓷艺术作品中,有很多与莲花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莲花是整个佛教的象征,以莲花的纯洁表示佛国净土,佛教中有“出五浊世,无所染着”来赞誉莲花的圣洁。东汉时期佛教传入中国,并一度广泛传播开来,而中国的骄傲“陶瓷艺术”也受佛教的影响有了浓郁的佛国色彩。“莲花纹”之所以在中国的陶瓷艺术中有如此繁多的出现与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佛教对中国人们生活的影响、莲花纹对中国的继续发展上有着一定密切的联系。东汉时期。佛教传入中国,并一度广泛传播开来,而莲花这个佛教语言也随之渗透在华夏民族的各个方面。中国传世的经典陶瓷艺术作品中,有很多与莲花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基于佛教的盛行,我国人民崇尚的莲花便自然成为一种理想的装饰,以刻、印、绘、浮雕,堆、贴等不同的手法出现在瓷器上。

这些植物被反复在陶瓷上出现的原因来自于它们自身的形态,植物外在的生态特征是无羁的,不受局限,适宜人做自由的发现,容易由有限通向无限之美。

植物图像在陶瓷上蜿蜒生长,经久不衰,是因为植物是人们寄托情感的行为表达,图像中的植物成为最具象征意味的精神载体。人在对植物生命的注视中产生出共感,再将这种共感通过陶瓷作为媒介发散展现,人其实始终都试图在植物中寻找自己,找寻自我生命存在的方式和意义。

参考文献:

[1]张晓霞.中国古代植物装饰纹样发展源流[J].苏州大学学报,2005:85.

[2]顾春华,祁杨华.浅析中国染织纹样向花草纹的转变[J].江苏丝绸,2007(2):92.

[3]彭彤.中国佛教艺术研究[M].四川大学出版社,2002:64.

[4]吴明.玄学与艺术生态学[M].人文生态.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8:197.

作者简介:费晓瑞,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花鸟创研班),师从韩璐先生,吴静初先生,王伟平先生等,学习中国传统绘画及书法,绘画以没骨、水墨写意花鸟见长。后师从中国陶瓷艺术大师范敏祺先生,中国顶级陶瓷配色大师、景德镇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范自魁先生,学习中国传统粉彩陶瓷绘画。现为中国硬笔书法协会会员,中国画院画家,景德镇陶瓷文化研究所陶瓷设计师,景德镇陶瓷艺术商会会员。个人作品被政府部门,多家艺术机构及收藏家收藏。

上一篇:浅谈田黎明水墨人物中笔墨技法的创新研究 下一篇:世上本没有女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