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上本没有女巫

时间:2022-01-31 07:13:58

摘 要:《萨勒姆女巫》改编自震惊美国的萨勒姆女巫案。作者把他写成戏剧,并不是想重复这个历史。而是想让人们清清楚楚得揭开自己的面纱,看到人性的弱点和丑恶。在笔者看来,这个震惊美国的萨勒姆女巫案,不过是闹剧一场。那时的人们都因为自己的一己私欲,昧着自己的良心,做出了令人震惊的举动,让许多无辜的生命从此不再。本文从人物塑造和一些情节构作上探讨剧本对主题的深化。

关键词:人物;主题;情节;深化;人性

这个剧本看似是在一个很大的历史背景和框架下,甚至还是史实作为支撑。但实际上所表现的东西,在人类社会很长一段时间里都有的东西。那就是人性。

人性的自私、无知、盲从,甚而至于是嫉妒,报复,或者也就是单纯的憎恨,就能在那样一个年代,打着神魔争斗的幌子,伤害着人类自己这个群体,其实是很可怕的事情。我们或许意识到了,但却没有人想改。

在《萨勒姆的女巫》中,悲剧就是一种似是而非的谬论发展起来,却没有希望能够找到解决的办法。当悲剧已经发生,当已经有人死在这个力量下,就没有人敢站出来,试图改变。只想维持这个一致性,最好是让事情快快过去,不了了之。而在不久的将来,或许又有一场悲剧发生。结局也大概是相同的。人们只是在欺骗自己罢了。世界上本来就没有萨勒姆女巫,只是人们的私念在作祟。

1 人物对主题的深化

约翰普罗科托:他是一个35岁上下的庄稼人,却还算是在镇上一个备受尊重的人,甚至还有人怕他。由于妻子伊利莎白身体孱弱,也由于曾经的女仆阿碧格的诱惑,也或许因为他自身作为男人本身的一种本能、欲望也好。他背叛了他的妻子,和女仆阿碧格私通。

若这永远是一个谜,没有人知道,普罗科托大概也不会感觉到自己的罪恶。恰恰也是因为妻子知道了这个秘密,加上他是一个基督徒,他深深感受到他的罪过。

第二幕中,我们可以明显感觉到两人之间的关系,不是一对正常的夫妻所会有的。他们总是进进退退―――普罗科托想亲吻伊利莎白,但是伊利莎白却回绝了;但是在伊利莎白质问普罗科托和阿碧格是否见面的时候,伊利莎白又相当主动而强势。因而,在普罗科托面对这两份爱的时候,一份是来自原配妻子真切而具母性的爱,另一份是来自一个年轻女仆野性而激情的爱的时候,他难以抉择而走错了路,之后又开始忏悔,开始自我救赎。造成了对原配妻子伊利莎白情感的复杂化―――愧疚的爱,弥补的爱,但是却是那么自私。他对阿碧格并没有完全死心,因为他毕竟爱过,但是道德总是一步步阻挠他,面对阿碧格的诱惑和对妻子的辱骂,他甚至发了飙。

所以,我们在普罗科托身上,可以看到人性中最原始的东西。爱和欲,但又迫于道德范畴,导致两种东西都变了味儿。

可他又是正直的,他为了拯救自己的妻子,为了拯救其他无数生命,也更是为了让这种疯狂的言论导致的虚无谗言得到肃清,他说出了自己一生中最丑陋的事情,可以让他身败名裂的事情,更让他被判奸淫罪失掉性命的事情,来揭穿阿碧格,拆穿整个谎言。这是一件极需要勇气的事,因为这不仅仅是一次对自己丑事公之于众,而是让自己又一次面对自己的痛苦。更简而言之,是面对自己丑陋的人性本质。这是值得人们深思的勇气。而剧本最后,他选择了不撒谎,走向死亡。这更是一个轰轰烈烈的决定。虽然他不够织成一面旗帜,却清白得足以不跟那些狼狈为奸,同流合污。这一段是极为震撼的,也很感人。普罗科托终于站起来了,抛开了从前的罪过,也就在这一刹那,他在真正的直面了惨淡,直面自己的痛苦。并且选择了毁灭,也就选择了相信这个世界。试想,如果普罗科托撒了谎,保住了命,或许他可以活下来,和伊利莎白过着幸福美满的日子。但是他的精神已经不在,就连从前做错了事悔过的正义也都不复存在。世界对于他来说,就成了真正的虚无。而他的选择也给了当时那群盲目维护法庭神圣的当权者,和那群为了自己的私念而迫害他人的人,深深一击!

阿碧格:她昧着良心为了自己的一己私欲,在召唤魔鬼的时候,竟然说出了想致伊利莎白于死地的心愿。而更令人震惊的是,她竟然蛊惑所有女孩捏造有魔鬼的言论。这让整个小镇陷于恐慌。

阿碧格非常漂亮,但却是个孤儿。她很会装腔作势,在叔叔巴里斯面前,她是个好好姑娘。就算是被伊利莎白赶出了家门,被镇上的人纷纷唾弃,但是她仍旧可以取得一个神父的信任,可见她是个很有心计,花招不少的女孩。

若我们从孤儿的角度来看待,她对于勾引有妇之夫并通奸,之后还不放弃对他的追求,甚至还狠心毒害他人的整个事实,其实是可以找到根源的。她从小就缺少爱,她渴望有个依靠。当她找到可以给她呵护,满足她少女对那份懵懂之恋的憧憬的时候,她就肆无忌惮得爱了,并放手一搏了。这么看,她又有些可怜了。从小就没有父母的疼爱,从小就寄人篱下,还当了别家的奴仆。她被赶出了家门,遭人闲言闲语,但却还挺下来,这也为了这最后那疯狂的一击找到了理由。其实她不过是很真实罢了,坦白得交代了自己的内心欲念。她不惜在自己腹部刺上两针,意图致情敌伊丽莎白于死地,结果断送了心上人普罗克托的性命,自己也仓皇逃走。为爱而生,为爱而又最后沦为娼妓。

2 情节对主题的深化

第二幕中,普罗科托和伊利莎白的那段对话。刚开始她总是给人一种很轻的感受。但细细读下去,却发现她的轻其实是一种害怕,也更是一种疑心。丈夫和女仆有了私情,这对女主人来说是一种莫大的打击。而她也深深知道,普罗科托并没有完全对阿碧格死心。而普罗科托如今对她关心体贴备至,实际上是他自己在自我救赎。作者营造了一种看似很安静,但是内心暗涌的气氛。

玛丽回来后,就因为参加了审判,就开始趾高气昂,也可见当时社会的一种疯狂。而后来,从对话中,观众慢慢得知,当时的审判,判断的唯一依据,就是能不能完整背诵出十诫。这是极其荒唐的,作者这里反复提及,并在赫尔出现后,考察伊利莎白和普罗科托也同样用的这种方法。这更加是一种强烈的讽刺。

这段中,布娃娃的前戏并没有交代,但是我们也可以从简单的描述中大概猜到事情经过,这是作者的功底。

第四幕是全剧的最高潮。这是作者表现出他的态度的一幕。这一幕中,普罗科托需要做出选择,是为了生命而甘愿被诬陷,还是放弃生存机会而被背叛自己。当时的社会局势是,各地开始动乱,因为抓的人太多。这时候的当权面临着两难:如果放人,那么以前所绞杀的“魔鬼”便不是真的,这是在扇自己的耳光;如果继续杀,那只会造成更大的动乱。这是,他们便让伊利莎白来规劝普罗科托,更有趣的是,连赫尔牧师都劝诫普罗科托撒谎。

最后普罗科托答应了,但是却在询问当中,连连说出真话,让巴里斯,丹佛斯等等无地自容。他们从前一直捍卫的法庭的权威和光荣再也不复存在了。

最最精彩的是,普罗科托在最后的临行表白。他说道:因为现在我确实认为我在约翰普罗科托身上看到了一点点政治的品德。虽然他不够织成一面旗帜,却清白得足以不跟那些狼狈为奸,同流合污。这个时候,伊利莎白冲上去,扑在他的身上哭泣,他扶起了伊利莎白,热情得吻着她。这一段是极为震撼的,也很感人,普罗科托终于站起来了。

上一篇:浅析植物在陶瓷创作中的人文含义 下一篇:陶瓷高温颜色釉被低估的市场景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