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理运用中草药辨证论治泄泻48例点滴体会

时间:2022-10-08 11:02:36

合理运用中草药辨证论治泄泻48例点滴体会

摘要:目的:探讨合理运用中草药辨证论治泄泻方法,总结其临诊体会。方法:对我科2012年3月-12月48例泄泻患者采取辨证论治,并合理使用中草药治疗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48例泄泻患者均能在短期内迅速缓解临床症状,并逐渐痊愈,总有效率为100%。结论:泄泻在临床上变化多端,在做好辩证的同时,用药也应灵活合理,方能提高疗效。

关键词:泄泻 中医 中药 辨证论治

泄泻《内经》称“泄”有“濡泄”、“飨泄”、“洞泄”、等名[1]。《伤寒论》称下利。宋代以后始称泄泻,这个名称一直沿用至今。国家标准疾病名称中将泄泻分暴泄和久泄两种,暴泄相当于西医急性肠炎;久泄相当于西医的慢性肠炎。临床实践中根据不同的病因病机又分为伤食泄、暑泻、湿泻、脾虚泻、肾泻等[2],这些类型有时单独出现,有时相兼出现,治疗需根据临床证候的特征灵活处方,不可执一不变。现将笔者2012年3月-12月辨证论治48例泄泻症情况与体会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48例患者,男性31例,女性17例。年龄在3-67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5.21岁。本病以夏秋季节多发,患者可为暴泻,起病突然,病程短,或伴有恶寒、发热等症状;久泻起病缓慢,病程长,反复发作,时轻时重,多有寒热、饮食、情志等因素诱发。临床共性特征以大便粪质稀、次数增多;或次数不多,粪质清稀,甚至呈水质样;或完谷不化。可伴有腹胀、腹痛等症状。

2辨证论治

2.1寒湿泄泻[3]:起病突然,病程短,粪质稀、水质样,腹痛肠鸣,脘闷纳呆,恶寒发热头痛,肢体酸楚,口淡不渴,舌苔白腻,脉濡缓或浮缓。治宜芳香化湿,解表散寒。方用藿香正气散加减。表证重者,可加荆芥、防风以增疏风散寒之力,若湿邪偏重,泻下如水,小便短少而清白,脘闷纳呆,宜用胃苓汤温中分利;若寒重于湿,脘腹冷痛,可用理中丸加味。

2.2湿热泄泻:泄泻腹痛,泻下急迫或泄而不爽,粪色黄褐而臭,灼热,烦躁口渴,小便短赤,舌苔黄腻,脉濡数或滑数。治宜清利湿热,方用葛根芩连汤加味,以重用葛根为主,以健脾升阳。腹痛加白芍,缓急止痛。里急后重加木香、槟榔,行气止痛[4]。

2.3 伤食泄泻:腹痛肠鸣,泻下粪便臭如败卵,泻后痛减,或泻而不畅,粪便常夹杂没消化的食物,脘腹痞闷,嗳腐恶食,舌苔厚腻或垢浊,脉滑。治宜消食导滞。 方用保和丸加减。若积滞较甚,脘腹胀满,泄而不爽,舌苔黄腻,脉沉实者,可因势利导,采用“通因通用”之法,用枳实导滞丸消导积滞,清利湿热。

2.4 脾虚泄泻:大便时溏时泻,反复发作,病程较长,进辛辣、油腻食物后症状加重,患者面色枯黄无华,肢体倦怠,舌苔淡薄,脉濡缓而弱。治宜健脾益气。方用参芩白术散加减。重用人参、黄氏不中益气,升阳举陷。

2.5 肾虚泄泻[3]:一般病程较长,泄泻多在黎明前后,腹痛、肠鸣继而泄泻,泻后则安。可伴有腰膝酸痛、形寒肢冷,舌淡苔白,脉沉细。治宜温肾健脾,固涩止泻。方用四神丸加味。酌加附子、炮姜以增强温补之力,或合理中丸加减温补脾肾。年老体衰者应加益气升阳及固涩之品。

3 临床疗效评价

各种治疗方剂每日一剂,2周为一个疗程。参照《中国腹泻病诊断治疗方案》进行评定,显效:为治疗一个疗程后大便成形、次数恢复正常,伴随症状消失以及临床检验正常;有效:治疗一个疗程后大便次数明显减少(2-3次/d),临床症状改善以及检验指标恢复正常。无效:治疗一个疗程后效果无改变、甚至恶化。(显效+有效)/总数=总有效率。

4结果

48例泄泻患者均能在短期内迅速缓解临床症状,并逐渐痊愈,总有效率为100%。

5 讨论

5.1脾虚多致泄泻,治疗应以健脾利湿为主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谓:“湿胜则濡泻”。究其病因以湿为最。《素问.至真要大论》“诸湿肿满,皆属于脾。”将湿悉归于脾,故脾虚湿胜是泄泻的最主要的病因病机[3,4]。治疗上多采用健脾利湿,脾土健旺,湿邪自能从小便而去,大便转调,即所谓“利小便实大便也”。利湿之法在临床上根据兼证不同有所区别,如湿兼热(暑)者,则利湿清热或者祛暑利湿,如湿兼风邪,则在健脾利湿的同时佐以疏风。在临证运用利湿药,我以葛根居多,因其性凉味甘,健脾升阳而不燥,生津止渴且能防其它燥湿药伤津之虞,又能兼顾表邪,故对泄泻初期,湿邪兼有表热,尤为相宜。

5.2相反相成,共克泄泻

临证治疗泄泻,我在运用燥湿药时,为防止过燥损伤津液,会同时应用滋润药,以甘寒滋润为佳。既要滋润且不滑肠,否则适得其反。在临床中我体会以石斛、沙参为好,此二味增液生津厚肠,寓“壮水之主,以制阳光”之意。燥湿药运用的同时少量灵活运用滋润药能起到相反相成,相辅为用的效果。

5.3巧妙使用风药,效如立竿

风药在治疗泄泻中的配用,历代医家有不少论述,其中尤以李东恒运用最为广泛。取风药既能升提中气又能胜湿之义,借风药助升阳除湿。我在临证中多在泄泻初期兼有表证及脾虚下陷时均配用风药。风药在泄泻治疗中发挥疏表、升阳、除湿的作用不可小觑。在诸多的风药中我喜用防风、柴胡、升麻等加入治疗方中,往往效如浮鼓。

5.4辨证斟酌应用固涩药

泄泻日久,脾病及肾,肾气不固而成五更泄或者暴泻伤阳,滑脱不禁均可应用固涩药。在临床上不应固守“初泻祛邪”,临证中年老或体虚患者暴泄几日后出现气陷滑脱,此时应固脱救急。也不可拘泥于“久泻固涩”之说,在临证中有些患者反复泄泻数月甚至数年,正气虽衰,但临床上仍以积滞为主,此时当以祛邪为主,切勿滥用固脱,误用则易闭门留寇。固涩药的选择上我多以补骨脂、肉豆蔻、生牡蛎等为用,其三味临床运用不仅能固涩真阴,且有泻热利水兼顾余邪,有通有利。

总而言之,泄泻在临床上变化多端,在做好辩证的同时,用药应灵活多变,方能提高疗效。

参考文献

[1]张玲。中医分型辩证治疗泄泻[J],光明中医,2012,27(2):343-344。

[2]夏军权。《内经》“泄泻”理论对临床的指导[J],甘肃中医,2009,22(9):9-10。

[3]李翠娟,刑玉瑞,禄颖。谈《内经》对泄泻病的认识[J],现代中医药,2011,31(6):57-59。

[4]倪红梅,方盛泉。《内经》“泄泻”病因病机及辩证治疗之探析及发挥[J],四川中医,2008,26(7):34-36。

上一篇:志愿者张大诺:有些话是可以救命的 下一篇:旅游动态 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