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语文教师的美育担当

时间:2022-10-08 10:01:23

浅谈语文教师的美育担当

美育,又称审美教育,就是促进人的审美发展的教育。

语文美育就是语文教师在课堂通过内在美与外在美的展示,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得到美的启示,感受到文本与情感的美。语文美育的根本目的,就在于培养学生的审美观,亲近真善美,达到与社会、自然的和谐统一发展。

高中生,正处在求知欲最旺盛的青少年时期,对美的追求也极为强烈。教师,特别是语文教师更应该利用自己学科的优势,循循善诱,引导激发学生对美的思辨,进而明白美的含义,肯定美的价值,追寻美的足迹。

语文学科最大的特点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语文不仅仅是认知的工具,更是人文教育的舞台,是引导学生向真、向善、向美的重要途径。所以我认为,语文教育应该是一种美的教育,语文教师应该是学生美育的引路人,或者说是美的表率。“亲其师,信其道”,学生喜爱、信任老师,才会向老师学习。老师是美的表率,学生被这种美所感染,产生了学习美的动力,才会有美的效法和模仿。所谓身正为“范”,只有自身满含美的因素,才能对学生产生美的影响。教师的博学多才,气质谈吐,独有的幽默,女教师的发型、妆容、衣着、饰品等,都是学生关注并模仿的对象,都会对学生产生特殊的影响。因此,语文教师应该意识到自己在学生美育方面的作用,并运用这份优势,提升自己的审美修养,把语言技能的教学与人文知识的教学结合起来,在教学过程中注重真善美的统一,引导学生触碰真、感受善、创造美。

语文教师应有的审美修养应包括内在美与外在美。

一、语文教师的内在美

1.语文教师应该具备丰富的美学和美学理论的知识

黑格尔说:“审美的感官离不开文化修养,只有拥有文化修养才能明白美、发现美。”也就是说,语文教师需要美学修养。美学修养可以使我们徜徉山林深溪,领略自然之美;美学修养可以带我们走进唐诗宋词,感受文学之美;美学修养还可以帮助我们亲近莫奈梵·高,凝视艺术之美……审美修养越深,审美视野就越宽广,审美思路就越清晰,美感的获得也就越丰富。

2.语文教师还应该具备完善的个体审美心理结构

所谓审美心理结构,就是人们在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过程中,各种心理能力达到高度活跃时构成的一种独特的结构。

语文教材的编者们在课文中寄寓了丰富的情感体验与人生思考,目的是用这些人文的精神,去塑造学生的审美,提升其思维的宽度与广度,和谐其身心。这也是语文教学的目的之一。要想达成这一目的,语文教师在“按美的规律来影响学生”之前,先得按学生这个年龄段的“美的规律”来塑造自身。在阅读自己专业书籍的同时,接触高中生喜闻乐见的作品甚至影视作品,找到与学生共通的语言。比如,韩寒与郭敬明,青春小说与玄幻小说,再如林书豪、穿越剧。找出学生喜欢他们的原因,找出学生心中的美的代表,再结合教材加以正面引导,去疏导和引领学生内心那感性的冲动,沟通交流后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与学生一起体验辨认生活中的美与丑,故事中的善与恶。

3.健康人格的魅力是语文教师施加影响的源泉

教师的性格、气质、教育教学能力和道德品质会对学生产生吸引力。与审美心理结构一样,想让学生拥有健康的人格,教师的人格必须是健康、健全,有魅力的。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唯有人格,能影响人格。”也就是说,教师只有“德高”,才能成为学生内心深处的“师”。学生无比聪慧,无比敏感,他们会从一个手势、一个眼神看到教师的精神世界,所以,与学生的交流来不得半点虚假,只有真诚对待学生,只有无私奉献,学生才会被感染,心灵才会与教师相通,真正受到教师正面的影响。

二、语文教师的外在美

1.语文教师需要形象的美

车尔尼雪斯基说:“形象在美的领域中占统治地位。”有调查总结出人们对理想的教师的要求:利落的发型,整洁、亲切的外表,用有磁性的声音,耐心地将广袤的世界介绍给学生。语文教师更要注重形象的美,因为教师的美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可以代表文学作品的美。老师的仪表,可以愉悦学生阅读的心境,吸引学生对课程的关注,学生就更容易在语文教师的带领下,进入文学作品中审美,去探究文学作品中那触手可及的真善美。

2.语文教师教学美的展现是其影响学生的根本

语文教师应像编排舞蹈一样地预设教学流程,开启思维的导入、承上启下的过渡、环环相扣的问题、发人深省的结语,都应该是事先创设的。此外,语文教师还应该用阅读带领学生感受文学作品的韵律美,用分析来概括作品的意境美、人物美、风情美,用板书来展现作品的结构美。学生在这美的语文课堂亲近了真的情感、善的情怀、美的升华,也必将被这种美的艺术所熏陶,成为语文美育的一员。

美育,是语文教师应有的担当,它应该体现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审美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有意识渗透,是语文教育人文性的体现,有助于培养学生感知美、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有助于教导学生求真、求善、求美,更重要的是,学生会因此更亲近,更喜爱语文,乐在其中。

(作者单位 江苏省金坛市第四中学)

上一篇:赏识教育的一点体会 下一篇:教学反思,助我专业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