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改革与教学方法创新

时间:2022-10-08 09:50:33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改革与教学方法创新

摘 要: 《计算机应用基础》这门课程是高职高专各专业的公共基础课,是一门平台课程。它的学习质量直接影响到后续一切与计算机相关的课程的学习,所以重要性不容忽视。如何让学生学好《计算机应用基础》这门课程,是本文讨论的重点。作者从教学过程中实际遇到的问题着手,通过课程改革、创新教学方法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提高教学质量。

关键词: 《计算机应用基础》 课程改革 教学方法

在全球信息迅猛膨胀的今天,计算机作为一门现代技术已广泛应用于社会的各个领域。而对计算机的基本操作,是现代大学生一项必不可少的专业技能。《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是各个高校高等教育各专业的必修课。从教学内容来看,《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主要内容包括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Windows操作系统、中文Word文字处理软件、中文Excel电子表格软件、中文Powerpoint演示文稿和网络基础及Internet应用。它的教学过程分为两步走。第一步为计算机文化基础。在教学中使学生了解计算机的历史、发展和现状,掌握计算机的基本知识和工作原理,培养计算机文化意识并了解基本常识。第二步为计算机应用基础。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利用计算机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具体体现为Windows操作系统及Office办公软件的运用,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目前大部分老师只管将教学大纲的内容满堂灌给学生,忽略了学生的需求和主动参与性,而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怎么样却无法得知,导致学生主动练习的积极性不高。本文提出一些在实际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简单探讨解决之法。

一、存在的问题

1.学生的基础不同。

学生入学时计算机基础存在明显的差异。《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在我院是大一入学第一学期就开设的公共课,而学生从四面八方汇聚到一起,由于每个学生有不同的学习经历,导致在掌握计算机知识等方面有很大差异。有些学生通过中学阶段的计算机学习和平时上网已学到了许多计算机的实用操作,然而,也有一些落后地区的学生在入学前甚至连电脑都没有见过。这样导致上课时已经会的学生便觉得没意思,开小差,而基础不好的学生便觉得学得太多太快,接受不了。

2.上机练习的机会太少。

《计算机应用基础》是一本实操性很强的课程,除第一章以外,全是实际操作的内容。如果学生只靠每周两节课上课来学习,效果就和没学一样。因为实际操作的内容不反复练习是掌握不了的。而我院由于硬件条件的限制,只能提供每周两节课的上机时间。这是远远不够的,有的同学连作业都无法完成,更别提练习模拟题了。也有的学生因为练习的时间太少,当时会,过一段时间就不记得了。

3.教学方法需要改进。

我曾多次听课,也与同行的老师探讨过,发现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高,只有少数同学有兴趣学习,大多数学生是因考试的压力在学习。如何让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思考呢?

4.可测性不高。

我院因为教学条件有限,只能每周两节课在多媒体教室,以教师讲授为主。而学生自由选择时间上机,每周限两节课。对学生有没有学会,是否掌握了所学操作,教师都无法得知。而学生上机时遇到问题,又无法及时找到任课教师解决问题,只能一知半解,而最后的期末考试反映出大部分学生操作不熟练。

二、解决之法

因为以上问题,《计算机应用基础》这门课程教学效果往往不佳,我通过实践和与同行相互借鉴、探讨,总结出以下策略,希望能提高教学质量。

1.课程改革,因材施教。

学生的基础良莠不齐,给教师对教学尺度的把握带来不小难度。如果我们仍然按照以前所定的教学大纲进行教学,必定会产生有的学生“吃不饱”,有的学生“接受不了”的矛盾现象。基于以上原因,我们要在每个学期开课前,对大一新生进行问卷调查,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已经取得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一级证书的学生,则可以免修这门课程,从而有时间学习其他知识。再根据学生问卷的情况进行摸底考试,考试试题可以是一级模拟试题。如果得分在60分以上,则说明这类学生计算机理论知识扎实,有一定的上机操作能力,能使用计算机解决一般实际问题。这类学生不必专门开课,只需要教师跟踪辅导,每周完成一次模拟题,定期答疑即可。如果在30到60分之间,则说明这个层次的学生知识基础尚可,但尚不能完全独立使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该层次学生占生源大多数。那么这类学生需要每周一次课上机,讲解一些深层次的考点。最后是30分以下的学生,这个层次的学生基本没有学习过计算机相关课程,没有知识基础,对计算机基本操作知之甚少或从未接触过计算机。对于最后这类学生需要重点进行辅导,每周两次课讲解和练习基本操作。这样的教学模式,底子好的同学做起题来有冲劲,底子差的同学有老师详细的讲授,不会觉得接受不了。

2.周末开放机房练习。

对于基础不太好甚至很差的学生来说,上机练习是关键。只有反复操作练习,才能熟练掌握操作方法。平时学校需要用到机房的专业课很多,基础课的上机相当少,如果周末也能开放机房给学生自由上机练习,那么对于自己没有计算机的学生来说是最好的。

3.实行项目教学,活用任务驱动法。

实行项目教学,即整个这期最终目的是完成一个大的项目,让学生带着学习目的,然后每次课都有自己的小任务。我在教学过程中以制作校运会综合文档作为训练项目载体(即综合贯穿项目),根据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一级MS Office考核五大模块将其划分为计算机的基础知识与操作、完成校运会的宣传及报名工作、记录和统计校运会的比赛成绩、制作校运会颁奖典礼上的演讲稿、下载及校运会新闻五个子项目,坚持以学生为主体,通过自主探究、师生课堂互动、自己动手操作,逐步完成项目,并在项目设计过程中,加强对基本理论的学习,实现知识理论实践一体化。

每次课,将要教的内容变成问题,让学生自己找答案,活用任务驱动法。如学习字体对话框时,把问题摆出来,让学生自己上来做,这样学生学习积极性很高。同时,可以把学生分为4―6人一组的学习小组,每次学生上台操作都以组为单位进行加平时分鼓励。而对于较难的任务则可以全组同学一起共同完成。这样的方式贴近学生的实际,为学生喜闻乐见,因而每个人都积极参与,既发挥了个人特长,又体现了团队合作精神和竞争意识。当看到自己组的同学在台上操作,他也会认真看;而发现自己组的分数落后,他也会有危机感,从而更好地学习。将平时分的文件打开放在桌面上,达到公平公正公开的效果。

4.改革考核模式,使用过程性考核。

改变考试一次性定论的传统做法,对考试考核方法进行改革,最后的综合成绩由四个部分组成:平时课堂成绩、作业、过程性考核和期末考试。平时成绩占20%,根据学生在课堂上台操作次数和考勤;作业占20%;过程性考核占20%;过程性考核为每章学习后的一次小考,完成一个子项目即可。这样可以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并对后面的教学进行相应调整。期末成绩占40%。这样可以避免学生在学期中不把上课当回事,而在最后考试的时候才临时抱佛脚的情况,每次课的学习积极性也会高一些。

《计算机应用基础》这门课程看似简单,但要教好却很难。本文提出的一些教学方法有的能取得非常好的效果,有的还只是在探究当中,效果需要在以后的教学当中才能看出来。

上一篇:开展全方位道德教育,提升高中生人文素养 下一篇:高三数学第一轮复习中紧扣《考试说明》的几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