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多媒体与小学语文教学

时间:2022-10-08 09:40:39

浅谈多媒体与小学语文教学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使人类社会进入信息时代,多媒体技术的应用,成为教育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标志。多媒体以其巨大的容量、丰富的表现形式、直观的感受迅速得到人们的青睐。多媒体计算机这种集文本、图形、影像、动画、视频、声响、音乐等多种信息符号于一体的功能,以其特有的形象性和科学性,在语文教学中发挥着他的魅力,促进了语文教学形式的丰富多彩、教学过程的优化组合和教学质量的普遍提高,从而给语文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和生机,给语文教育也带来了一场革命。

一、利用多媒体创设教学情境

创设一种使学生主体参与、兴趣浓厚的课堂教学氛围,是唤起和增强学生主体参与意识的前提和保障,也是培养提高学生独立思考的先决条件。多媒体课件集文字、图形、音频、视频等多种形式为一体,对所要表现的信息产生极佳的逼真效果,静态、枯燥的材料融入到三维空间中会产生极其活跃的动态画面、更形象,更具吸引力,大大的激发了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趣和热情。如:我在教学《四季》时,首先,用课件让学生欣赏桃花盛开的春天,西瓜成熟的夏天,落叶飘飘的秋天,梅花盛开的冬天……这些美丽的风景真实地展现在学生眼前,学生很快被这生动有趣的画面所吸引,此时,我说在就是美丽的四季,学生就产生了新奇感。这样,就会很快进入学习情景中,内心产生探索的欲望,情绪上受到感染,情感上产生共鸣,从而使他们轻松自如地集中注意力,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

二、利用多媒体挖掘文本中人物的高尚品格

语文课本中所塑造的优秀人物形象是人们学习的宝贵财富,他们的思想品质、崇高精神对学生的思想起着净化作用,通过他们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剖析他们的内心世界,挖掘他们身上所具有的高尚品质与可贵精神,是语文课审美渗透的首要内容。而恰当地运用多媒体。再现英雄楷模的先进事迹,让学生切身感受到他们大公无私、助人为乐的优秀品质,帮助学生迅速而准确地把握人物形象的品格美。

如学习《十里长街送总理》一课,为了使学生能准确把握这一伟人的形象,我就充分利用了电教媒体,课前把资料中送总理的片断进行了截取制作成了课件在课堂上播放。此时此刻,此情此景,学生的情感一下子就与作者产生了强烈的共鸣,让学生也设身处地理解作者那种崇敬、悲伤、失落的感受,使文中人物形象真实地进入到学生的情感领域。当我播放总理《一夜的工作》片断让学生声情并茂地朗诵完后,再让学生查看我在网上下载到的总理的工作、生活尤其是和人民在一起的图片,最后学生们看着总理的遗像再次朗读课文时,早已泣不成声,泪流满面了。深切体会到今天幸福美满的生活是无数革命先烈用生命和鲜血换来的,要珍惜今天的“美”。学生的这种情感的爆发,正是由于恰当的多媒体的运用,唤起了他们潜在的审美情感,他们被总理伟大的人格力量所震撼。利用这种教学方法,很自然地就把传授知识与陶冶情操有机地结合了起来,促进了学生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发展。

三、利用多媒体感悟文本优美的语言

语文课选用了不少名家名篇,有的语言流畅明快,有的语言生动活泼,有的语言凝练含蓄,有的语言朴实感人。此外,还有许多名言警句富有哲理性,具有异乎寻常的感染力,凡此种种充分体现了文章的语言美。但小学生阅历浅,抽象思维能力较差,对于一些精练、浓缩度很大的词语,一时难以理解,感悟不到作者用词的精准,这就需要我们借助多媒体课件创设的音频、视频兼备的画面来帮助学生理解这些难懂的词句,并进行品析鉴赏,以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如教学《桂林山水》时。我让学生思考这么一个问题:文中有哪些排比句与拟人句,这样写有什么好处?电教手段的运用则可以帮助学生理清“美”的线索、真实表达美。启发引导学生欣赏漓江水的:静、清、绿;桂林山的:奇、秀、险。在此基础上,运用幻灯、录音使学生欣赏这精彩语段。学生感受:“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的美景。学生在欣赏的同时进一步感觉到了“自然的伟大”。作者以三个“漓江的水真……啊!”和“桂林的山真……啊!”的排比句和语气助词“啊”的反复,加强了语感气势,使人产生心驰神往,浮想联翩的美感。在学习第四自然段时,我又通过桂林景区的图片形象直观地展示给学生。在学生观看的过程中我又稍做导视,学生欣赏到了漓江水与波澜壮阔的大海,水平如镜的西湖不同:桂林山“像老人,像巨象,像骆驼……”不相同的姿态。使学生的感受逐次加深,图片展现得细致入微,惟妙惟肖。学生更深刻地欣赏到了动人的美妙画卷。由此可见,在语文教学中,利用电教媒体品词析句,可以发挥它独特的优势,学生接受信息的过程由眼耳脑口多种感官协同进行思维加工,加深了对词句的理解,多角度、多层次、全方位地欣赏了文章的美。

实践证明,运用多媒体技术教学,不但优化了课堂结构,让我们的课堂充满了活力,而且有力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了学习兴趣,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接受和掌握更多的知识,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全面提高学生各方面的素质。

上一篇:谈童声合唱教学训练 下一篇:神奇而又普通的赏识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