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工类高校毕业生就业现状与对策

时间:2022-10-08 09:20:18

理工类高校毕业生就业现状与对策

摘要:理工类大学生就业难渐渐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包括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参差不齐, 高校专业设置和调整跟不上市场形势,学校的行业背景影响非行业类学生就业,高校就业指导工作不够得力等。因此,我们应该从政府、社会、高校、毕业等几个方面综合考虑,来研究改善大学生就业现状对策

关键词:理工类高校;毕业生; 现状; 对策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高校毕业生的规模逐年增加,2003年,全国高校毕业生212万人,而到2012年高校毕业生人数达到了670万,是2003年毕业生总数的3倍还多,十年间毕业生人数增长了558万人。[1]大学生就业形势相当严峻,总量压力有增无减。随着我国产业结构开始进行调整以及世界经济的疲软,出口贸易受到很大的影响,国内制造业受到很大的冲击。理工类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受此影响有很大的波动,就业难问题日渐显现,且趋势越来越明显。

一、大学生就业现状

(一)专业设置和调整跟不上市场形势。理工类学校多以化工、机械、信息等应用类技术为主,同时也存在一些辅助的小专业,譬如经济管理、文法等。通过北京市某理工类学校的专业研究发现,该校化工、材料、机电为强势专业,就业前景比该校的经济、文法等专业较好。但是,通过对用人单位的调查发现,现有的专业设置以及课程设置与企业的实际要求之间存在一定的差距。一是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综合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现在的工作多要求毕业生能够熟悉几个学科的知识,而当下划分过于细致的专业难以满足上述要求。二是课程设置过于老旧,难以适应技术快速发展的需求。化工、机电行业中技术日新月异,而高校多数使用的还是几年前甚至是几十年前的教材,与现有的应用技术脱节。

(二)学校的行业背景影响非行业类学生的就业。理工类学校往往把主要资源投入到该校比较强势的理科工科类专业,而一些小专业,例如经济管理等则往往遭到忽视,招聘时认可度也不高。北京某高校以“大化工”行业为背景,社会上对该校的“大化工”类专业比较认可,但大化工类专业毕业生只占每年全部毕业生的三分之二,还有三分之一信息类、经管和文法类学生得不到社会的认可。虽然这些专业也有较长的历史,师资力量也比较雄厚,学生的入学分数等也较高。但很多企业不知道学校有这些专业,或者对这些专业的实力和学生的素质存有疑虑,使得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处于劣势。

(三)高校就业指导工作有待进一步加强。高校专门从事就业工作的人员缺乏。据对北京市某一理工类学校的调查,该校就业指导中心目前专职工作人员只有4人,兼职工作人员5人,从事就业工作年限最长的超过7年1人,其他的均不超过5年。各系的就业工作人员为学院党总支副书记和辅导员,均为兼职人员。辅导员每届一换,从事就业工作经验缺乏,而且没有就业方面的资源积累。由于这些人员的其他工作任务也很繁重,在就业工作中显得力不从心。这样的就业工作人员配置状态显然不适合目前就业工作的要求。同时,高校就业指导的力度不够,包括对从事就业工作人员的培训和对毕业生的指导。

(四)大学生就业观念需要转变。当今大学生就业形势比较严峻,很多大学生对自身认识不足,对工作的期望值过高,不愿意去偏远、西部地区,对岗位的类型、工资水平要求过高,从而导致自己就业时高不成低不就,阻碍了正常就业。大学生择业过程中带有急功近利的色彩,希望自己毕业后能够留在大城市,而在选择职业时多选择一些金融、税务等,而对化工、机械等一线的岗位不屑一顾。在工资待遇方面,越高越好,期望值超出了企业所能够承受的范围。[3]这些传统观念在当代大学毕业生中有很大的市场,严重影响了毕业生的就业。

二、大学生就业对策建议

(一)大学生转变就业观念,提升就业能力

大学生首先要认清自己,拥有自我认知的能力。大学生要分析自己的优点,发现自己的缺点,对自己的综合素质做一个科学的评价。其次,大学生要认清当前的就业形势,从实际出发,切勿好高骛远。依据自己对自身综合素质的评估来做出一个适当的调整,建立起一个科学合理的就业观;最后,大学生要培养自己的心理调整能力。

在培养就业能力方面,大学生应该在认真学习理论知识的基础上,积极主动地参加社会实践,熟悉本专业理论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提高自己的动手能力。大学生要培养自己的学习创新能力,同时也要培养自己的沟通交流能力。大学生要培养自己的求职技能,要掌握一定的职场礼仪,以及学习一些面试技巧。

(二)高校调整学科设置,加强就业指导

1.适应市场需求,调整学科设置

大学生专业的不同就业的难易程度不同。一些冷僻的专业往往就业率很低。前面提到我国经济处于快速发展时期,产业结构开始转型,对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现阶段我国教育水平较低,而且专业的设置也不符合企业的需要。因此,高校应该根据企业的需求,针对性的对学科设置进行调整,同时也改变培养模式,与社会更好的相衔接。高校在招生伊始就应该对市场进行充分的调研,针对市场的实际情况,设置学科和专业,不是盲目地追求“热门专业”,而忽视今后的市场反应。高校还应该建立完善多元化的人才培养模式,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对应用型人才需求量特别大。因此,高校应该改变当前单一的学术性人才的培养模式,建立学术性和应用型两种模式并进的培养机制,从而满足当前市场的需要。

2.培养就业能力,加强就业指导

高校就业指导职能部门应该积极地主动地为大学生就业提供良好的服务。高校就业指导职能部门要积极地和企业沟通,引导较好的企业到校招聘,为企业与学生的双向选择提供良好的平台。同时,就业智能服务部门要及时地准确有效的就业信息,让每个毕业生都能够了解到就业的最新动态。同时,还有开展就业指导工作以及毕业生就业产生的心理问题辅导工作,并为大学生就业技能的提升进行培训。

(三)政府加强市场监管,完善就业制度

政府作为市场的管理机构,不仅要在政策引导上起到作用,同时也要制度保障和社会服务等方面发挥其独有的功能。政府首先要做的的就是加强就业市场的政策引导和法律保障。政府要建立健全有关就业的法律法规,制定规范劳动力市场的政策,保障大学生在就业时的合法权利。政府在就业层面应该以服务者的形象出现,强化自身的社会服务性质,为大学生就业提供最大化的保障。一是要健全完善大学生就业信息服务体系,为大学生择业和企业招聘提供支持平台,同时也为大学生提供及时准确丰富完善的就业信息。二是政府根据社会、经济等各方面的变化,认真分析各种影响就业的因素,建立起评估预警机制,为大学生就业提供可靠的就业信息分析,尽可能地降低因为产业结构转变以及经济波动等原因所造成的就业风险。三是政府应该完善大学生就业保障制度。政府应该建立和完善次级劳动力就业市场,从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两个方面鼓励大学生到次级劳动力市场就业。同时,政府通过对就业市场提供基础设施,以及补助等有利条件,从制度上保障大学生到次级劳动力市场就业的权利。(作者单位:北京化工大学)

参考文献:

[1]赵强, 张凝宁. 大学生就业问题及对策[J]. 衡水学院学报, 2008, 10(2): 110-112.

[2]王恩川, 简志鹏, 蔡新颖, 等. 对大学生就业困难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 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 2012 (1): 239-240.

[3]刘志成, 陈晓雪, 刘洋, 等. 大学生就业困难原因及对策建议[J]. 价值工程, 2013 (21).

上一篇:如何提高农村高中音乐考生视唱练耳能力 下一篇:“我真的很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