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群众文化工作效益的几点思考

时间:2022-10-08 08:13:31

对群众文化工作效益的几点思考

【摘 要】群众文化工作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市场经济环境下,群众文化工作既要面对市场竞争,不断寻求自我的生存和发展,又要义不容辞地担负起公益性文化的责任,发挥其自身的功能。因此有必要从文化工作的效益入手,深入分析文化工作效益的表现形式及其特点,以及提高文化工作效益的行动思路,以便更好的指导现实工作,更好的发挥文化工作的功能。

【关键词】政府;管制体制;分析比较

群众文化是广大人民群众日常精神生活的重要支撑,是物质与精神相结合的必要条件,而群众文化工作则是对人们职业以外自我参与、自我娱乐、自我开发的社会性文化活动进行有组织、有计划的安排和辅导的工作。其功能是潜移默化的教化作用,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文化活动,让人们参与其中,接受各种艺术的熏陶,从而提高全民素质,推进经济和社会的繁荣进步。现阶段,我国的文化市场发育尚不成熟,在一部分文化经营者中,由于经济上的急功近利和市场的自发性倾向,往往容易导致经营和消费的短期行为,造成一部分文化艺术产品和艺术门类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失衡,造成文化的长期积累和短期消费之间的失衡。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必须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运用经济、舆论等手段,扶持那些社会需要但暂时在市场竞争中还处于困境中的文化产品和文化行业,从而把文化发展引导到结构合理、协调发展的轨道。

1、文化工作效益的表现形式

文化工作效益,是指文化工作的效果与利益的统一。它有着自己的表现形式。

从社会学的角度看,文化工作效益表现为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从价值观的角度看,文化工作效益又有大小之分,好坏之别。比如一个剧团利用两个月的时间排了一台新戏,可是只演了两场就放下了,这就可以说是效益不好。另一个剧团同样用两个月的时间排了一台戏,一年间演出数百场,场场暴满,成了剧团的看家戏,甚至一出戏救活了一个剧团,其效益就不言而明了。

从历史的角度看,文化工作效益可分为长远效益与近期效益。比如图书馆是储藏知识的宝库,是传播知识的窗口,人们到这里来借书看报,丰富知识,开阔视野,提高素质,这里表现出来的是一种长远效益。而图书馆的一条信息,一项咨询,使一塘鱼得救,使一个企业走出困境,其体现的就是近期效益。

从物质的角度看,文化工作效益又表现为直接效益和间接效益。如文化馆站围绕着脱贫致富举办的农业、林业,养殖业等方面的培训班,使广大农民掌握了科学技术技能,结果粮食丰产,林茂果盛,六畜兴旺。这是一种看得见摸得到的直接作用。而文化馆站搞的文艺演唱会,剧团演出的各种剧目,以及各种美术摄影作品的欣赏使人们在生产劳动之余得到娱乐、休息,愉悦了精神,陶冶了情操,从而对生活充满了信心,对未来充满了理想,而这些对生产并没有什么直接的效果,但不能说它没有作用,它体现的是一种间接的作用。

2、文化工作的特点

文化工作主要是从事精神产品的生产。不能单纯以经济效益来衡量精神产品的优劣。一本好书、一部好的电影或戏剧作品,它产生的作用和社会影响,是任何经济指标都无法衡量的。所以,精神产品乃至整个文化事业必须以社会效益为最高标准。

强调文化工作的社会效益,并不是不要经济效益或排斥经济效益。一般说来,社会效益高的都会带来好的经济效益。一部好片,一台好戏,一本好书,被社会承认,被群众接受,大家争着看,先睹为快,怎么能没有好的经济效益呢?随着文化建设的加强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完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程度将会越来越好。改革文化管理体制,就是要向实现两个效益最佳结合的目标努力。

就文化工作效益的另一种表现形式而言,长远效益与近期效益兼顾则是文化工作效益的一大特点。发展文化事业是绝非一朝一夕的事情,今天用于文化事业的投资也绝非明天就见到何种效果。如果为此而停止对文化事业的建设与发展,其结果势必使精神文明建设受损从而导致物质文明建设受挫。特别是在经济不发达地区,如果因为经济上的贫困,文化工作的近期效益不明显,而轻视文化事业的建设,势必导致治了一个穷,来了两个愚,最终还是甩不掉穷帽子。就是在经济十分发达的地区,如果因为经济上的富有,而轻视文化事业的建设,放弃社会主义文化阵地,也必然是物质上富得流了油,精神上穷得掉了底。

近期效益表现为要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要求;远期效益表现为百年大计,建国树人,只有兼顾收取近期与远期效益,才能解决经济建设之急需,才能从根本上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才能使中华民族在世界民族之林立于不败之地。

文化工作效益表现的另一个特点是直接效益间接效益并重。无论是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还是开展文化娱乐活动,传播科学文化知识,这里都包含着文化工作的直接效益与间接效益。我们宣传一项政策,群众了解了,执行了,这是直接效益,通过学习政策,群众增加了对党的感情,坚定了走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这就是一种间接的效益。我们开展一项活动,吸引了数千人参加,发现一批人才,涌现一批作品,这是直接效益。通过活动密切了干群关,改变了社会风气,这就是间接效益。组织一次科技培训班,群众掌握了某项技术技能,这是直接效益。通过培训班,群众对科学有了认识,由靠天吃饭,到依靠科技致富从而提高了学科学的自觉性,这又是间接效益。不难看出文化工作效益的直接性表现出来的是直接的,是有限的,而间接性表现出来的则是间接的,是无限的。而这种间接性与直接性又交织在一起,难以截然分开。

3、提高文化工作效益的行动思路

弄清了文化工作效益的特点,可以增强领导者重视文化事业的自觉性,可以增强文化自身活动的目的性和工作的全面性。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经济是基础,政治是核心,文化是灵魂,三者缺一不可,忽略了哪一方面,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都要出现倾斜。重物质轻精神,“一手硬一手软”是影响、干扰文化工作效益的首要问题。在这种的思想的影响下,对文化建设该投资的不投,该办的事不办,该解决的问题得不到解决,于是战机错过,人才外流,事业搁浅,哪里还有文化工作效益而言。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要求有一支以马列主义思想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为宗旨,以继承发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化为己任,勇于开拓,善于奉献的文化干部队伍。因此,强调文化工作效益,当前必须抓好文化干部队伍的建设。只有有了一支优良的文化干部队伍,文化工作效益才能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取得最佳效果和最大利益。

【参考文献】

[1]文少开.群众文化工作概论[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1986:16-28.

[2]田娅.浅析群众文化工作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J].消费导刊,2008(21):12-13.

[3]马畏安.群众文化工作手册[M].北京:农村读物出版社,1990:1-35.

[4]李金旺.文化事业领域思想政治工作效益的评估[J].北京社会科学,1990(1):23-24.

[5]文化部群众文化事业管理局.文化馆工作概论[M].延吉:延边人民出版社1985:1-53.

上一篇:“自动化生产线安装与调试”项目化教学课程改... 下一篇:《所罗门之歌》对黑人口头传统的活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