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背景下中西语言禁忌的对比研究

时间:2022-06-27 08:44:28

全球化背景下中西语言禁忌的对比研究

【摘 要】语言禁忌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社会文化现象,各个地区、各个时代、各个民族都存在自身的语言禁忌,这一点在中西文化之间体现的最为明显。了解研究中西文化上存在的语言禁忌,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对于两者之间的文化交流与沟通具有重要意义与影响。

【关键词】跨文化交流;语言禁忌;中西文化;全球化

语言禁忌深刻的嵌入在中西各自的文化之中,无论是在书面语还是日常交际用于中,中西文化之间存在着各种语言禁忌,这也是文化差异的一个方面。在全球化的背景之下,随着各种文化之间的交流日益加深,中西文化之间在语言禁忌上有着诸多差异也有着相似之处,这些语言禁忌代表了两种不同文化的差异与融通。

一、语言禁忌

(一)禁忌

禁忌在英语中叫taboo(塔布),源于太平洋汤加群岛的汤加语,有“神圣的”、“不可接触的”和“要极其注意的事”的意思。在我国有关禁忌的记载最早出现在汉代:“及拘者为之,则牵与禁忌,泥于小数,舍人事而任鬼神。”(见《汉书・艺文志》)。弗洛伊德在《图腾与禁忌》关于禁忌也有过经典的解读,他认为:“塔布(禁忌),就我们来看,它代表了两种不同方面的意义。首先,是‘神秘的’、‘危险的’、‘禁止的’、‘不洁的’。塔布在波利尼西亚语中的反义词是、noa’,就是‘通俗的’或‘通常可按近的’意思。所以塔布即意指某种含有被限制或禁止而不可触摸等性质的东西之存在。我们通常所说的‘神圣的人或物’在意义上和塔布便有些相同”。i禁忌文化在人类的历史长河中存在的时间非常久远,可以说禁忌是与人类的文明同时起步的,这也就导致了禁忌的种类繁多,形式不一,而语言禁忌则是人类禁忌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二)禁忌语、言语禁忌、语言禁忌

国内的相关研究之中经常会出现三种学术语言用来指称人们语言上的禁忌,分别是禁忌语(taboo 0r taboo words), 语言禁忌(Iinguistic taboo),言语禁忌(verbal taboo)。上述三个学术用语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细微的差别,但是其所指的范围大致相同,这里采用语言禁忌这一术语。语言禁忌只是人类禁忌文化之中的一种,语言成为禁忌“往往被与某些自然现象联系起来,或者同某些自然力给人类带来的祸福联系起来。这样语言就被赋予了一种它本身所没有的、超人的感觉和超人的力量,社会成员竟以为语言本身能够给人类带来幸福或灾难,竟以为语言是祸福的根源。谁要是得罪这个根源,谁就得到加倍的惩罚;反之,谁要是讨好这个根源,谁就得到庇护和保佑。这就自然而然地导致了语言的禁忌和灵物崇拜。” ii 因此,语言禁忌在本质上是一种社会心理现象,起源于原始部落对图腾的崇拜和对灵魂的崇拜之中,它根植于人们对某种神秘力量的畏惧,也和统治者利用迷信统治有关。正是由于人们各种神秘力量的畏惧与迷信,才迫使人们在自己的言行上做出必要的限制,否则就会因为语用失误而导致不必要的惩罚,也会招致周围人的敌意,受到社会排斥。

二、全球化背景下汉英语言禁忌的异同点

语言禁忌作为一种普遍存在的文化现象,在本质上有其共同特点,同时也存在诸多不同之处。特别是在全球化的今天,随着中国进一步的对外开放,中西文化之间的碰撞越来越频繁,相应的汉英语言体系之间沟通与交流也越来越深入。在这种背景下,由于各自历史文化背景的差异,势必会存在一定的障碍与隔阂,与此同时,各种语言作为人类文明的组成要素,也会存在诸多相同之处。语言禁忌自然也在这种辩证的发展之中存在着差异,同时在某些方面也会趋于一致。

(一)汉英语言禁忌之间的相同点

在任何语言体系中,人们的语言行为都必须遵循一定的规则,这些规则在不同的语言体系中有其共性。国内学者赵毅和钱为钢在《言语交际学》中将不同语言体系的使用规则归为两大类,分别为语言的道德规则与安全规则。汉英语言体系最大的共同点即在于两者共同的道德准则上面。这些道德准则在汉英语言体系中发挥着相同的作用,承担着类似的功能,无论是在人们的日常交际用语之中,还是规范的书面用于之中,两种语言体系都不约而同的选择了共同的道德规则。这些道德原则细化来讲又可分为三个方面一是公共道德,二是职业道德,三是家庭道德。

首先,汉英语言体系都遵循一定的公共道德规则。语言的公共道德原则主要用来约束各自的语言行为,维护语言的公共性。在中华文化里,儒家对语言的公共道德性规定的较为明确,而且提出的在较早。儒家思想里有“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的思想,这一思想规定了人们言语的道德性。“听”与“言”都是人们语言交流过程中必不可少的部分,但是他们都得遵循“礼”的规范与要求,所谓“礼”即为社会公德,使人们约定成俗的一种行为习惯。语言的公共道德具体来说就是所有人都必须遵循语言交际中的社会公德,必须得到大家认可,不能损害并违背公共利益与公共秩序。语言的公共道德至少包含了两个方面的内容:(1)公共语言文明。汉英语言体系里面都有各自的粗话、脏话等非文明用语,这些用语是不能出现在公共场合的。最为典型是公众人物在用语时不能出现粗话、脏话,例如中国人的“国骂”,英语的“four-lenerwords”。因为一个国家公民的用语足可以体现出这个国家国民素质的高低,粗话、脏话已经被文明所不耻。越是到社会的上层,语言的文明程度显得就更为重要,用语变成了一门学问与艺术,它背后代表着不同层次人们的身份、地位,语言的公共文明在汉英语言体系中都被视为一条重要的道德准则。(2)汉英语言体系里面都拒绝流言的传播与扩散。流言是对事实的歪曲,其危害在于流言会破坏社会的安定团结,引发社会不稳,还会有损社会的公平公正,背离正义原则。因此在汉英用语的规则上面禁止流言的传播也是一项基本的道德准则,甚至上升为法律准则。因流言造成的恐慌与社会不安的例子比比皆是,2011年爆发的日本福岛核泄漏事故中,就有人造谣,碘可以防辐射,结果导致众人哄抢食用盐,造成盐价上涨,严重影响了社会正常的生活秩序。因此在汉英语言体系中,对流言都是毫不留情的予以杜绝的。

其次,汉英语言体系都遵循一定的职业道德规则职业道德。职业道德是现今社会各项道德指标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职业道德体现在语言规范上即要求各种职业群体遵守自身的职业操守和规范,在用语上要符合相关职业的要求与标准,禁止违背各自职业的基本语言规范。这一点在汉英语言体系中都有明确的规定。当今社会的各种职业标准就体现了汉英语言体系中的这种道德准则。例如政府官员、医生、教师、军人等等,他们各自的职业标准是不一样的,但是都必须遵循各自的职业要求。政府官员作为政府的代表、人民的代表,其在语言规范上就有很多要求,特别是政府的外交人员,他们的每一个措辞代表的就是背后整个国家的形象、利益与意志,如果用于不规范,其损害不仅仅是其个人,而是整个国家。医生、教师作为一个圣洁的职业,其背后承担的社会意义与价值不容忽视。医生向来就是救死扶伤的天使,在与病人交流够同的过程中,是绝对不可以故意隐瞒病人病情、对病人进行言语伤害的。教师也一样,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的一言一行关系到下一代的成长成才,其说话用语体现了其自身的素养,也影响着学生的素养。军人作为一个神圣的职业,一直是一个高大威严的形象树立在人们的面前,并且由于其肩负着特殊的历史使命所以军人在其职业的影响下,其言谈是不能轻浮、散漫的,而且军人直接关系到国家安危,其言行还需做到保密。职业道德标准是汉英语言禁忌中必须遵守的一个道德标准,谁违反了这个标准就是违反了语言禁忌,轻则受到社会舆论的指责,重则会受到法律的制裁。

最后,汉英语言体系中还须遵循基本的家庭道德。语言的家庭道德标准即在家庭中,人们虽然处于一种血亲关系下,但是言行必须遵循必要的家庭道德准则。亲属的称谓就是最为典型的例子,在汉英语言体系中。根据亲属关系的不同,我们会有不同的称谓。这种亲属称谓是以家庭伦理与道德作为支撑,是违背了这种规则,就是违背了家庭的伦理与道德。以下表为例我们可以看出这中家庭伦理道德是如何透过亲属称谓体现出来的:

亲属称谓是家庭道德最直接的体现,是都不能违背这种道德规则。我们不能对着爸爸叫“妈妈”。这些大家习以为常的道德准则在汉英语言体系中都有着直接的体现,它保证了家庭内部环境的和谐与有序,区分了人们血亲关系的差别,塑造了家庭必须的伦理与规范。家庭作为社会的基本单位,如果缺乏这种规范性的准则约束,那么整个社会的构建也将无从谈起。我们在家庭生活中必须遵守这种必要的语言规范,违背它就意味着犯了家庭的语言禁忌。

公共道德、职业道德、家庭道德是汉英语言体系中都具备的语言规范与道德基础,这一点是汉英语言禁忌中的最大共同点。当然,汉英语言体系作为两种不同的语言文字,其必然有各自的特点和不同之处,这些差异决定了我们在沟通交流过程中会存在一定的障碍与麻烦。

(二)汉英语言禁忌的差异

汉英和英语作为两种不同的语言文字,虽然在语言禁忌上有共同点,但是两者语言禁忌的差异也很明显。这些差异在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

1、汉英语言禁忌在问候语上的差别。在汉语世界人们碰面经常会问一句“吃了吗?”这似乎成了人们日常交际中最常见的问候语。但是在英语世界,这句话却在理解上与汉语存在着极大的差别。英语世界里对“吃饭”这一话题的理解与中国人是不同的,在中国这个具有农耕传统的国家里,“吃”是一个不会引起误解的话题,而在英语世界“吃”不是人们日常话题中的一部分。如果你问一个西方人“你吃饭了吗?”他不会讲其理解为一个日常问候语,而是会想到你是不是要请他吃饭,如果你问一个西方人吃了没有,而又不邀请他去吃饭就会引起双方的误解,他会理解为是不是怀疑他没钱吃饭或者怕你贪他便宜。本来是一句客套话,在汉英不同语境下其含义完全不同,甚至会造成误解,变成一种语言禁忌。

2、汉英称谓语上语言禁忌的差别。在汉英语言中称谓语都是必不可少的,正如前文所说它维护了家庭的伦理道德。然而汉英语言世界中称谓语又是大不相同的,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在汉语世界中形成了差别有序的语言称谓体系。根据辈分的不同、血缘关系的亲疏、交往时间的长短等各种条件,在对人的称谓上会有所区别。“辞典《尔雅》就记录了90个亲属称谓词。据考证,秦汉成书的我国第一部百科到清代,各亲属称谓达1000余种。进入20世纪的中国,封建宗法关系尽管不复存在,但亲属、亲戚关系在社会关系网中仍然居重要地位(黎昌抱,2001)。面在英美等国家,他们强调重视核心家庭,重视个体.强调男女平等、人人平等。而不太讲究辈份、长幼。如果一名小孩碰到他爸爸的朋友.家长会鼓励他称其为先生、或直呼其名,这在中国是不能被接受的。” iii在中国如果一个人直呼长辈的名字是一种冒犯与无礼,是要遭到责备的,因为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之中,自古形成的就是一种差别有序的社会格局,这种格局作为中国社会的组织形式一直延续至今。因此在中国,称谓语十分讲究,语言禁忌也非常之多,而在西方人们对称谓的区分则没有中国人这样细致与讲究,这是中西文化交流沟通中经常出现障碍的地方,是需要避免的。

3、汉英语言体系中禁忌词汇的差别。在汉英日常用语中存在许多禁忌词汇,这些词汇在中西文化中都被赋予了特殊的意义,也是人们极力避讳的。以“老”这个词为例,在中国“老”是一种资本,一种权威,一种沉淀,中国自古就有尊老爱幼的传统。过马路、坐公交车等等场合人们倡导扶老人过街、给老人让座。在称呼上,我们经常会称“老大爷”“老大妈”等等,这被人们认为是一种尊重。而在英语体系中“老”代表着衰弱、无能、呆板甚至无用。在西方这个强调个体主义的社会里,没有人会承认自己“老”,“老”字对人是一种轻视与侮辱。这与汉语世界中的“老”字所代表的含义有着极大的差别。因此,在禁忌词汇上,汉英语言之间存在着重大差别,在使用过程中我们必须对其充分了解。

通过对比研究,中西文化之间存在着诸多语言禁忌,两者之间存在着差异但也有想通之处,这是中西文化之间在交流过程中绕不开的话题,了解研究中西之间的语言禁忌对加深中西文化之间的交流具有重要意义。

三、结语

汉英语言体系起源于两种不同的文化传统,其内部蕴藏的精髓远不止文中所提。通过对两者某些方面的对比研究,也只是起到了管中窥豹、抛砖引玉的作用,两者之间的差异与雷同还需要进一步挖掘与探索。在全球化日益加深的今天,如何求同存异是需要进一步思考的问题,正如语言禁忌一样,既要正视两者之间的差异,同时也要利用两者之间的想通之处,这对中西文化之间的交流具有深远的影响。

注释:

i 转引自曾剑平,汪华.语言禁忌与文化心理[J].江西社会科学,2001(5).

ii陈原.社会语言学[M].学林出版社,1983.

iii 转引自,裘燕萍.汉英亲属称谓系统的对比研究[J].四川外国语学院学报,2003(3).

【参考文献】

[1]胡雯.英汉亲属称谓及虚构亲属称谓的对比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8.

[2]侯静.跨文化交际中的语言禁忌[D].河北大学,2008.

[3]贺今昱.从英汉语言禁忌看文化全球化的发展趋势[D].黑龙江大学,2007.

[4]裘燕萍.汉英亲属称谓系统的对比研究[J].四川外国语学院学报,2003(3).

[5]施晓伟.英汉语言禁忌的建构与解构[J].浙江大学学报,2006,36(4).

[6]曾剑平,汪华.语言禁忌与文化心理[J].江西社会科学,2001(5).

上一篇:论检察官独立 下一篇:车险无责不赔浅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