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的预构与再现

时间:2022-10-08 07:55:21

“情境”的解释为“境地”,即生活与工作中遇到的情况。“有效课堂”中的情境创设就是要在教学中创建生活与工作的真实情况。只有这些真实情况,才能给学生带来身临其境的感觉。因为现实生活的问题总是与特定的背景和条件紧密联系的,总是真实而复杂的。如果学生脱离了产生问题的具体背景和环境,就无法深刻理解在特定背景下形成的概念与原理,也无法在学习后有效地迁移到现实生活问题的解决上。因此,建构性教学强调情境创设,强调构筑一种真实而复杂的问题情境,并要求把所有的学习任务放置于这样的情境之中。

情境创设怎样才能有效?是扑朔迷离的多媒体课件?是绞尽脑汁的教具设计?是矫揉造作的廉价的赞扬?……都不是。一般来说,所创设的情境如果体现出真实性、问题性、挑战性、开放性和浸润性等,就会是有效的。简而言之,创设的情境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点燃学生的激情,让学生不由自主地融入到情境中,参与到相应的学习活动中,创造教学的精彩,这就是有效的。那么在幼儿课堂教学中如何进行有效的情境创设?这些“精彩”又是如果预构与再现的?

一、发展性――教学之“本”

有效的情境创设不是忽视甚至不要知识,而是使知识的理解、掌握从属和服务于发展。传统的知识性教学以学科为本位以传授知识为中心而忽视了人的发展。现代的发展性教学,是以学科知识为平台,以学生为本位,其根本在于促进人的可持续发展。

[案例]:在《礼物》的教学中,我将普通的四幅教学图片精心设计成“同期声”的形式。如:

出示第一幅图。师(同期声):故事里有两个小孩,穿蓝衣服的叫蓝蓝,穿红衣服的叫红红。今天是蓝蓝的生日,蓝蓝把爸爸送给他的一份生日礼物带到幼儿园,要与老师和小朋友一起分享,是什么礼物呢……

出示第二幅图。师(同期声):发生了什么事?怎么了……

出示第三幅图。师(同期声):蓝蓝和红红究竟怎么了。这是什么火……

出示第四幅图。师(同期声):他们俩成了好朋友,蓝蓝又收到一份更大的礼物,是一匹修好的小斑马,还有好多好多的爱心,谁爱蓝蓝了……

二、生活性――教学之“真”

生活不等同于教育,但教育若是离开了生活,那就成了无源之水。长期以来,人们习惯于将课堂教学仅仅作为一个知识授受的简单过程,将学生丰富多彩的课堂活动简化为一种特殊的认知活动,以致课堂教学远离了学生的现实生活,远离了学生的道德生活,远离了学生的情感世界和审美生活,从而也就失去了不断促进学生创新与发展的生活活力。而有效的情境创设就是要把学生带到这样的真实生活中,让他们去看、去听、去摸,从而得到真实的感受与体验。

[案例]:《植物迷宫》活动在备课前让我不知所措,光让孩子看看画册上的植物迷宫图就可以让他们掌握植物喜光性的特点吗?显然不行。通过一番思考,课前我让幼儿以小组形式准备了2―3个饮料瓶和一些农作物种子。在活动中,我首先导入图片让幼儿观察图上的植物。导入:“你相信植物会走迷宫吗?”大多数幼儿都不相信。于是动手制作迷宫、种种子成为了本次活动重点。

接下来每一小组都种了一种农作物。孩子们还动手设计了观察表,每组推选一名幼儿负责每天记录。于是,每天早上孩子们都积极地给自己小组的植物浇水、记录。顾倪红特别关心种子的发芽情况,问:“老师,种子什么时候发芽?他在泥土里干什么?”我说:“种子在泥土里睡觉,等它睡醒了,养足精神,就会钻出泥土,发芽了。”等呀盼呀,五天以后,顾倪红兴奋地举起迷宫说:“看,我们的种子发芽了!”大家对植物的照顾更加细心了。又过了五天,顾倪红兴冲冲地跑进来说:“瞧我们的植物真的会走迷宫。”大家兴奋地拍起手来,纷纷围上来观看这个神奇的植物迷宫。

“为什么植物能走迷宫呢?”这时我才提出这个中心的话题。经过长时间的观察和记录,顾倪红脱口而出“因为迷宫的上方有一个出口,那里有阳光。”原来植物的生长需要阳光,植物喜欢阳光。孩子们得出了一个“惊人的秘密”。

三、独特性――教学之“长”

有效的情境创设要体现教师独特的理念和视觉,才能够最大限度地提升自己的专业成长和驾驭课堂生成的能力,才能形成鲜明的教学特色和教学技巧。教师要着眼于挖掘和培养自己教育教学的“特”和“长”,才能不断将自己的教学之“本”、教学之“真”、教学之“旨”推进到一个新的高度。

[案例]:幼儿初学折纸时,我会在活动室的手工角布置折纸作品展,使幼儿对折纸造型形成直观印象,再采用各种五颜六色的纸,当着幼儿的面折出不同物体,让幼儿感受折纸活动的奇妙,同时还会有目的地创设小情境,使幼儿产生身临其境的感受。

如:在教幼儿折啄木鸟时,我先出示一棵苹果树,然后说:“我是一棵苹果树,我的身上生了好多虫子,它们咬坏了我的叶子,咬坏了我的果子,小朋友,你们快折只啄木鸟给我治治病好吗?”幼儿带着正义感和同情心、积极地投入到折纸活动中,整个活动完整有序,幼儿时而着急,时而兴奋,他们完全沉浸于折纸和啄木鸟给苹果树治病的情景之中。

情境创设并没有固定的模式和规律,就像演员之于剧本,别人成功的创设也许只能给自己提供视觉与思路。这就需要教师读懂教育、读懂孩子、读懂自己、读懂“有效”,在实实在在的课堂教学实践中多思考、多领悟、多体验、多总结。

上一篇:开展语文实践活动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下一篇:基于初中生心理特点让品德课堂成为快乐的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