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无”穷小子:三次蝶变成就人生精彩

时间:2022-09-13 02:18:57

22岁,无技术;高中肄业,无学历;贷款5万元,无资金;孤身一人,无人脉……这是2010年,穷小子李伟刚到武汉时的真实写照。

谁也想不到,就是这样一个不名一文的“四无”小子,竟在短短一年的时间内迅速成长为一个拥有四家分店的小老板,不少拥有名校光环的大学毕业生也心甘情愿成为他的员工。

回首曾经走过的路,李伟无限感慨:我的成功,源于三次转折――

第一次蝶变:

成绩优秀的学生弃学创业

2005年除夕,团圆之夜,万家灯火,鞭炮声声响。正在上高二的李伟心中却正在做着激烈的思想斗争。犹豫了很久,他终于鼓起勇气,努力用轻松的语气对父亲说:“爸,如果我现在去做生意,一定比读书强。”

正在看春晚的父亲以为他在开玩笑,并未放在心上,只是叮嘱儿子:“还有一年就高考了,你一定抓紧点学习。将来,你可是我们家第一个大学生啊!”听了这话,李伟无奈地低下头,不敢再说什么。

1988年出生的李伟是湖北麻城人。他天资聪明,学习成绩很好,在班上担任班长。在父亲眼中,李伟是个听话的孩子,家人对他也十分放心。每每看到儿子拿回来的成绩单,父亲总是无比骄傲。然而,他不知道,一颗创业的种子,却早已在李伟的心里生根发芽――

升入高中后,李伟开始接触一些励志、创业、名人传记类的书籍。渐渐地,他被书中那些白手起家的创业者打动,常常被他们那种百折不挠的励志精神激励得热血沸腾。每天晚上,当别人都在挑灯夜战、为一轮又一轮的考试做准备时,他却偷偷捧着《李嘉诚全传》如饥似渴地读着。每每看到李嘉诚从身无分文的穷小子变成小老板,又从小老板变成“塑胶花大王”,最后成为一代首富,李伟就激动得难以自抑:“总有一天,我也一定可以像李嘉诚那样,做一个创业英雄!”

从此,创业的梦想就如同小鹿一般,在李伟的心里冲撞着。当周围同学都在苦苦算着“数理化”的时候,他却在心中算着另一本账:现在的大学生多如牛毛,早已失去了往日的耀眼光环,即使是名牌大学毕业,也很难在就业竞争上占有绝对优势。“既然这样,我又何必将我的大好年华耗费在象牙塔中呢?”李伟决定辍学创业。

2006年6月4日,李伟带着从生活费中积攒下来的800元钱,偷偷来到武汉。他不敢告诉父亲,因为他害怕看见父亲失望的眼神。

没有资金,没有背景,没有学历,没有人脉,唯一支撑他的,就是满腔的热情。在武汉,李伟做过保险,跑过销售。半年后,他踏上火车,前往南方沿海城市。

然而,现实与理想总是相差甚远。到了广州,李伟才知道,在原以为满地黄金的南方,自己举目无亲,显得是那么渺小。为了生计,他每天都拿着报纸、啃着馒头,四处寻找招聘单位。

可谁会要一个连高中都没有读完的毛头小子呢?很多次,招聘单位只是看了一眼李伟单薄的简历,就丢到一边不再理睬。有个公司的人事经理还没听他把自我介绍说完,就冷冷地说:“无论你有多大能耐,你也只有一个初中毕业证,如果我录用了你,就是我的失职!”说完,叫了一声:“下一个。”

李伟被晾在一旁,稚嫩的脸上写满尴尬。

第二次蝶变:

毛头小子升职记

心高气傲、眼高手低、高不成低不就……那段时间,这些词语时常在李伟的耳畔响起,他也常常扪心自问:“像我这样的毛头小伙子,能在这人才济济的大城市立足吗?”

正在他彷徨的时候,父亲打来了电话:“儿啊,生意不是那么好做的,你放着好好的书不念,为什么非要跑出去受这些罪呢?”听着父亲苍老的声音,李伟的心也被揪痛了。他知道,他曾经一直是家里的骄傲和希望,可现在,因为他的辍学,父亲就像做了丢人的事情一样,在亲戚朋友面前抬不起头来。

“不,我不能就这么放弃!我一定证明给大家看,我的选择是正确的!”李伟再次抖擞精神,一次次奔波于招聘市场。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受过无数次白眼和冷落后,李伟终于找到了一个做业务员的工作。上岗第一天,他对着镜子面前的自己说:“我的目标是自己创业,所以一定要从最基础的事情做起。”

有了这个定位,李伟学东西特别认真,常常暗中留意同事们销售、拓展、维护客户关系的技巧。为了“取经”,李伟每个月都拿出一半收入来请客。同事们见他诚恳好学,也乐意将自己的经验告诉他。很快,他的业绩渐渐有了起色。一位姓陈的副总见他如此勤奋,多次当众表扬、鼓励他,还亲自传授他经验。对此,李伟心中充满了感激。

为了表达心意,2008年春节过后,李伟特地从湖北老家带了40枚土鸡蛋送给陈总。当得知李伟没有买到座票,在人山人海的火车上一路站到广州,却没有打破一枚鸡蛋时,陈总感动了!他知道,这个朴实的小伙子一定能成大器。

春节后,陈总调任分公司任职总经理,破格将李伟升任总经理助理,做自己的助手。职位提升了,工资翻了一倍,可李伟并不满足,他知道,要想自己当老板,就得先学习怎么当老板。他利用可以与陈总近距离接触的机会,如饥似渴地学习成本控制、人员管理、谈判规则……不仅如此,他还积极参加公司内外的各种学习、培训,给自己充电。

付出总有回报。在李伟的不懈努力下,他的业绩在公司遥遥领先。2009年9月至10月,李伟所带的团队连连刷新分公司和整个集团销售业绩的记录,成为业内瞩目的焦点人物。很多公司、猎头慕名出高薪挖他,可李伟都婉言拒绝了,因为在他心中,创业的梦想一直没有忘记过。

2009年底,李伟辞去广州的工作再次来到武汉。与2006年初到武汉相比,此时的李伟变了很多:少了当时的彷徨,多了份踏实;少了年少无知的鲁莽,多了份成熟稳重。但没有变的,是那份对创业的热情和执著。

安置好住所后,李伟开始马不停蹄地寻找创业项目。他在网上查阅了大量与创业相关的信息,并认识了很多志同道合的朋友。其中,名牌大学毕业的周红、艾争夫等人后来成了他的合作伙伴。

2010年4月,李伟在老家通过银行贷款5万元作为启动资金。开有机食品店、做大学生兼职业务……李伟尝试了很多创业项目,也吸纳了很多创业伙伴,但都因各种原因而失败。渐渐地,李伟的资金见底,一些合作伙伴也萌生退意。

第三次蝶变:

创业开出希望之花

“我们面临着又一次转折。但是,每一次转折都让我们登上另一个新的高度,仿佛蝴蝶的蜕变,越变越美丽。”每当回想起当时的艰难局面,李伟总是这样感叹。

的确,在反思前期的经验和教训时,李伟总结出,以前的项目对于他们来说,不是资金需求大,就是周期性强,不适合长远发展。因此,他必须寻找一条新的生存之道。

这天上午,在空空的办公室里,李伟与仅剩的周红、艾争夫两个合作伙伴一起,思考着未来发展的方向。屋外,春雷滚滚,倾盆大雨;屋内,却是一片沉寂。

“要不,我们还是办个手绘培训班吧?”终于,周红打破了安静的局面。其实,周红早就提到过手绘行业,但因当时他们在武汉的局面还没有打开,运营难度较大被否决掉了。

“我看可以!如果直接进入市场,必须要网罗大量艺术专业的人才,还要有专门的人去打开市场,这个人力成本太高,我们没钱。 但做培训不一样,周红本来就是艺术专业老师,还有很多教师人脉,这解决了培训师源问题。培训成本不高,还能用学生的钱来养老师,边发展边招更多的学生,这解决了资金问题。最重要的是,我们可以根据市场需求来培养实用型人才,待进军市场时,这些学生就成了我们的资源,人才不会断。”学建筑设计专业的艾争夫认真分析后,表示赞同。李伟略作考虑,最后也重重地点了头。

说干就干。当天下午,李伟就与周红一起踏上了赶往庐山的火车,前去手绘特训营考察学习。

下车后,天已是全黑。山上路滑,又没有路灯,两人只好借着手机的微弱灯光蹒跚前进。等他们饥肠辘辘地到达培训学校时,已是半夜了。

此次庐山之行,李伟收获颇丰。不仅拿到了很多教学资料,更了解到开办培训班的一系列流程。一些已经结业的学员明确表示,愿意加盟到李伟的团队中。

凯旋的李伟更有信心了。回到武汉,他们忙着做资料、发传单、网上发帖……经过一番准备,“武汉盛世绘艺术创意有限公司”开业了。2010年8月底,他们在长江职业学院的景深艺术楼租了一间教室,举办了第一次手绘培训公开课。

起初,对于公开课能否成功,李伟心中没底。他甚至想找几个人当托儿来听课。然而,令他意想不到的是,开课时间还没到,就陆续有人来咨询,最后,一个能坐近百人的大教室竟然座无虚席!

这让李伟等人大为振奋――这果然是个很大的市场!他决定高薪从外地聘请教师。可这对于刚起步的“盛世绘”来说,是一笔不小的开支。为了保证公司正常运转,周红、艾争夫等人主动将自己的积蓄拿出来交到李伟手中。李伟十分感动:“‘盛世绘’有我们齐心协力,一定能大放异彩!”

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李伟等人还探索出了一些其他盈利方式,例如将学生的优秀作品有偿回收后,卖给有需求的客户;利用技术优势,承接一些大工程,不仅可以给学生们提供实习、锻炼的平台,更可以在偌大的手绘制作市场中分得一杯羹……

在这个凝聚力超强的团队的努力下,“盛世绘”渐渐走上正轨。2010年10月,“盛世绘”创办仅2个月后,就受到武汉斯瑞教育集团的青睐。通过斯瑞集团人力资源经理吴菲的牵线,斯瑞集团总裁魏先定、副总裁彭正洪在与李伟等人多次交流后,很快被他们的创业精神和蓬勃的朝气感染,更为他们的团结、向上的面貌所感动,当即决定向“盛世绘”投资10万元,用于公司发展。这是“盛世绘”收到的第一笔投资,更是外界对他们艰辛努力的认可。李伟激动得与伙伴们紧紧地拥抱在一起。

关山初度尘未洗,策马扬鞭再奋蹄。这支由李伟带领的队伍飞速且稳定地成长着,他们所代表的是一支“80后”新生力量。如今,李伟的“盛世绘”在武汉市已经有四家分店,单月营业额达10万元,手下的员工大多毕业于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中南民族大学、湖北美术学院等名牌大学。2011年8月,一家投资公司对李伟的“盛世绘”做出的估值再次让他们振奋:他们的资产、品牌价值已达100万元!

“盛世绘”从最初的5万元钱起家到如今的100万元,李伟仅仅用了一年的时间!这对于一个白手起家,无资金、无人脉、无学历、无技术的“四无”青年来说,其中的艰辛只有他自己知道。接受采访时,他说得最多的却是:“我感谢我的团队,感谢所有曾给予我帮助的人!”

上一篇:“三角”非法用工,坑害农民工 下一篇:小姑娘有大理想,“贵妃鸡”载梦飞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