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初中生心理特点让品德课堂成为快乐的课堂

时间:2022-08-18 09:21:48

基于初中生心理特点让品德课堂成为快乐的课堂

摘要:《思想品德》新课程标准强调:学生的发展应该是多领域的发展,包括知识、情感、人生观。初中生有其年龄段心理特点,因此,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方式、情感、教学语言特点是非常必要的。本文就从激发兴趣、自主合作探究课堂、生活化课堂、教师语言魅力方面关注学生情感体验、重视自主学习、关注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情感体验,能力培养,实现思想品德的课程标准,从而让思品课堂成为成功的课堂,快乐的课堂。

关键词:心理特点;思想品德;教学方法;快乐课堂

孩子的天性都是好玩、爱动的,快乐的感受是更好地学习的情感基础。中学生这个年龄段的特点是:叛逆。喜欢悖着常理做事情;在课堂上要么表现得沉默异常,要么表现得活跃非凡。其实这就涉及一个教与学的问题。如果任课教师善于引导,把课堂氛围营造得和谐生动,学生学得轻松有趣味,其学习的积极性自然就提高了,这样的课堂才可能成为快乐的课堂。在课堂上,我们发现,当学生喜欢某种活动时,他们便会全情投入,还会获得最高的学习效率和最好的学习效果。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就必须为孩子创设快乐的学习环境,激发浓厚的学习兴趣,以兴趣促进学生乐学,达到学习目的,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一、各抒己见法,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初中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自主意识增强,希望得到他人的认可,有“小大人”的一面,另外也有好奇心强、爱发表不同意见,活泼好动孩子气的一面。这样一来,教师如果不了解其心理特点,对他们“另类”的表现一味的压制,可能会引起学生的逆反心理。“堵不如疏”,为此,教师应巧妙设置话题,引导他们畅所欲言。如:我的理想是什么?我准备如何实现自己的理想?如何正确面对考试?如果自己的合法权益受到非法侵害,我该怎么办?我能为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做些什么?――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上课时学生的热情往往相当高,大家踊跃发言。针对具体问题学生各抒己见,课堂上充满了掌声、笑声,直到下课同学们仍会感觉意犹未尽。这时的课堂不再是教师强迫学生学习,而是学生渴望学习,渴望课堂教学的延续。

二、策动辩论法,调动学生的成就感

初中生争强好胜心理强,表现欲很旺盛,虽然年龄小,但是他们往往不会人云亦云,而是对许多问题都有了粗浅的但却是自己的是非观。在很多时候,他们对一些问题的看法会使得教师和家长出乎意料。通过辩论的方式学习知识,一方面使学生更加全面展示他们的知识结构,另一方面还能使学生在辩论中得到成就感,这样使课堂内容不但得到深化,学生得到一定的认可,有了成就感,心情自然会很舒畅,品德课也就成了快乐课堂了。

三、角色演练法,让学生自身体验学习的快乐

小品因其诙谐幽默,贴近生活,引人思考而成为大众喜欢的文娱形式,在思品课中偶尔插入小品,能让同学们在身心放松的同时有所思考、有所感悟。如:在学习“做一个负责任的公民”这一框题时就可以使用小品教学法。请几位学生表演自己在家庭、学校和社会等不同场所,充当形态各异的社会角色。学生一方面能够将自己生活的所见所闻表演出来,满足了自己的表现欲望,另一方面又能引发思考,使学生真正领会到在不同的社会场所,扮演不同的角色,承担不同的社会责任,从而让他们认识到应该做一个对他人、对社会负责任的公民。

这样穿插了小品的课堂气氛活跃,学生情绪高涨,学生在这种观摩与表演过程中体验了品德知识,使学生在快乐的体验中获得了知识,理解了知识,真正成为学习的小主人。

四、幽默的语言方式,快乐课堂的催化剂

初中生当然也不喜欢教师枯燥无味的说教。教师幽默的语言也能让学生感受到快乐,也是快乐课堂的催化剂。海菌兹・雷曼麦说:“用幽默的方式说出严肃的真理比直截了当提出更能为人们所接受。”教师采用诙谐的故事、幽默的语言可以让课堂富有生机,让整个课堂充满快乐。幽默的教师语言可以让课堂“活”起来。一个优秀政治教师的语言应像一个强大的磁场,紧紧地吸住着学生。气势浩瀚、激越高昂、豪壮奔放的语言让学生肃然起敬;措辞优美、情意缠绵、韵味深长的语言使学生注目神往;而绮丽洒脱、错落有致、轻松谐趣的语言能让课堂色彩斑斓,让学生兴趣盎然。

总之,在思品课教学中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多多。只要教师遵从新课标理念,认真钻研教材,创新与选择灵活多样、切合实际的方法,就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就能上好思想品德课。

上一篇:“精彩”的预构与再现 下一篇:新课程理念下初中物理实验教学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