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谈出国培训

时间:2022-10-08 07:25:21

也谈出国培训

对政府官员进行培训的目的,在于以先进理论和科学知识来武装干部队伍,从而能够为公众提供更优质服务。“管理现代政府,不是管理手工作坊”,在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持续发展的今天,更是需要让我们的官员们摆脱守旧的经验主义的束缚,走出国门,开阔视野,接受新的观念,身临其境地学习和借鉴国外先进的公共管理理念,使其成为了解国际惯例和规则、具有国际交流能力的管理人才,这对于提高政府的运转效率,无疑是件好事。

但因为种种原因,这件好事却办得不够理想。几年前“中国官员花20万元在哈佛进行3周培训”的事情被媒体报道后,老百姓便议论颇多。巨大的花费令人唏嘘不已,有些接受过培训的官员在工作中也未必有什么过人之处。“不去不知道,去了吓一跳,花了上百万,啥也没学着”,的确不是空穴来风的调侃,从而让人怀疑干部出国的真实目的。于是,有人提出了“去哈佛不如去延安”的批评。

事实上,平心静气地去分析一下可以发现,尽管反对者的质疑主要集中在“培训成本大”,花费了大量的资金,取不得“真经”。但如果离开了部分领导干部对待“出国学习”态度的判定,单纯从提升管理能力层面来讲,我想没有人会对领导干部出国培训的价值有异议。古人有云:“如有志于学,虽草庐中应可知天下事”,此话虽不假,但事实上,理想的领导干部状态难道不应当是“既具备延安实事求是、艰苦奋斗的精神传统,又掌握了哈佛现代化管理理念和技能”吗?试想一个把去延安学习当作“豪华红色旅游”的领导干部,在国外也不会成为“好好学习、天天向上”的优等生的。善良的国人们更多的是看不惯官员们不珍惜这种难逢的机遇。反思问题的症结所在,正是由于现阶段领导干部出国培训机制的不够完善,使得出国培训有了偏离既定轨道的可能。

应当说,官员出国培训学习制度设定的初衷是应予以充分肯定的,在可能的情况下,我们应该鼓励官员多到国外进修培训。重要在于,要建立包括培训项目设定机制、培训方式设定机制、参训人员选拔机制、培训效果的评估机制在内的官员出国培训学习规范制度,以确保其价值目标的实现。比如,出境培训内容一定要有针对性,带着问题和目的选择培训的地点和时间的长短;选拔官员出国培训的程序必须公开,实现透明化操作,建立比较细致的筛选及资格审查机制,确保培训的人具有出国培训考察的基本素质和学习能力;组织单位对出国培训的效果应及时总结;应根据管理需求和财政的承受能力来适度控制出国培训学习的规模等等。

同时,我们也要努力探索多样化的培训形式。随着社会科技发展,通过互联网、书籍、聘请外国专家等这些方式,让在国内的官员也能从某种程度上了解到目前国际先进的经验,这样既扩大了培训面,又降低了培训成本,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经费问题,在此次调查中,近四成的受访官员表示,“如果单位提供赴国外学习的机会,即使要自己承担部分的费用,也是会考虑去的”。所以,人是活的,办法总会比困难多。

上一篇:红楼哲学笔记四则 下一篇:西方国家公务员培训大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