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

时间:2022-10-08 06:50:11

浅谈如何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

【摘 要】 孩子进入幼儿园学习、生活,幼儿园就成了孩子们的小社会,我们要根据幼儿不同时期生长发育的特点,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让孩子健康成长。

【关键词】 幼儿园;行为习惯;培养;健康成长

【中图分类号】G61.2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22-00-01

习惯是一种重复性的、通常为无意识的日常行为规律。我国当代教育家叶圣陶明确指出:“什么是教育?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幼儿《纲要》明确指出:孩子的社会学习是一个漫长的积累过程,需要幼儿园、家庭和社会密切配合,协调一致,共同促进幼儿良好社会性品质的形成,让孩子全面发展。孩子进入幼儿园学习、生活,幼儿园就成了孩子们的小社会,我们要根据幼儿不同时期生长发育的特点,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让孩子健康成长。

幼儿由家庭的个体到幼儿园集体的转变,是一个很重要的过程。孩子们在集体中学会生活,学会遵守各种制度和集体纪律的制约。幼儿一日生活必须遵守的、形成的各种良好行为习惯。小班幼儿大多表现为:情感大都表露于外,常常处于激动状态和容易变化,具有强烈的情绪性,容易受外界事物和自己情绪的支配,表现出强烈独的立行动的愿望,自制力差,易冲动,自我中心很明显;中班孩子大都表现为:有意开始发展,情绪趋于稳定、规则行为意识萌芽,而是非观念较模糊,想象较丰富;大班孩子则表现为:自我评价逐步发展,情感较稳定,自理能力也明显提高。因此,教师要根据这些特点进行良好的行为教育,有利于幼儿今后更好地学习和生活,对幼儿一生健康和谐发展都是有益的。

就幼儿园良好行为习惯而言,有卫生、行为习惯和学习活动较受关注。卫生习惯可以细化为进餐、喝水、盥洗、卫生常识等;行为,习惯可以细化为入园、礼貌、坐姿、午睡、上下楼梯、散步等;学习活动可以细化为教学活动、晨运及早操、游乐场、滑梯游戏、体能游戏等。这些教育的目的就是帮助幼儿学习在集体中生活,发展幼儿的自理和自律能力。对这些要求的提出,规则的制定,幼儿就知道自己究竟应该从哪些方面去约束自己行为,使自己做得更好。

对幼儿好的行为习惯教育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不论是何种教育方法,都要根据孩子的特点灵活的进行。首先,在感受的爱的基础上建立行为意识。幼儿刚入园时,有的幼儿会感到很不适应,这种不适应有很多的原因,例如,离开父母的不安全感、不自由,对于提出的不合理要求老师说“不行”,需要也不能获得满足等。这时候,怎样更好的利用这段有利的时期去建立行为习惯呢?我们分析,幼儿的不安全感是因为他对老师的不信任,老师点点滴滴的关爱让他们慢慢的接纳和信任,因此“爱”成了情感互动的剂,让情感的需要得到充分的满足,他们会慢慢的感受平等、满足被尊重的需要。其次,生活中,幼儿园会有一定的规则和要求,有些幼儿会感到不自由。老师要适时给幼儿一个轻切、轻松、快乐和自由的理由,如蹲下来在耳边说说悄悄话、给他们温暖的搂抱、鼓励的笑容,甚至与孩子一样顽皮的丑态。当然仅仅有爱是不够的,还需要通过有趣的活动和游戏去转移他们的注意力,消除一些不利的因素,通过夸张的肢体,变换的面部表情、变化莫测的挥动着魔术棒,让孩子们永远都感到新奇,充满想象,孩子们情绪愉快,知道老师象妈妈一样爱他们,会心甘情愿地听取与遵从老师的建议,会自觉地遵守那些有益于自己和整个集体进步的规章制度,慢慢的在自觉或不自觉中建立一定的规则意识。

老师心理要有明确的目标,老师之间要分工明确、配合默契,目标一致,才能在保证安全的基础上有效的去实施。幼儿分辨是非的能力较差,所以教师应对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都提出明确的行为规则,在生活和学习中进行细心的指导,如,怎样吃饭、上厕所、怎样午睡、怎样户外活动等。

在园里。教师的角色是主导,幼儿是主体,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是离不开教师的循循引导,教师一定要共同承担起良好行为习惯教育的指导,在习惯的养成过程除了教师,同样离不开家庭的熏陶。道理很简单,幼儿在生理、心理上都在不断发展变化,其行为习惯尚未真正形成。在幼儿园接受的行为常规模式教育,如果家长不配合,孩子回到家后,可能很快便弃之一旁。因此幼儿园的教育是离不开家庭的配合和补充的,要家庭的配合又离不开家长工作。与家长建立起友好的合作关系,帮助家长转变教育观念,如:要求家长督促孩子在家也要养成早晚刷牙;饭前、便后洗手、饭后漱口的习惯;带孩子外出要自觉遵守公共卫生,不能乱扔果皮纸屑;有礼貌、自己的事自己做等,使幼儿从小萌发爱美爱整洁,爱护物品,生活有规律等良好行为习惯。将教师的教育模式延伸到家庭教育中来,幼儿园要求孩子怎么做的,在家里同样如此要求孩子。这样,才能巩固良好行为习惯。通过各种活动的开展,家长更理解了幼儿园的教育,有效地促进了幼儿全面发展。

著名的生理学家巴甫洛夫曾经说过:各种各样的习惯都是一种连锁条件反射系统,可见养成良好习惯既要按一定的要求去做,还要长期坚持,不能间断,只有坚持不懈的努力,才能使良好习惯逐步养成。总之,良好习惯培养的过程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它需要教师和家长的共同配合,它需要我们有长久的耐性、坚实的态度、和蔼的言语,还要有一颗爱孩子、包容孩子的心,只要我们持之以恒,一定可以通过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来促进幼儿身心健康的发展。

孩子在成长过程中,要坚持正面教育,请别小看孩子,让孩子长成中得到尊重,如、小班主要按生活自理能力为的常规,养成卫生习惯、热爱父母、尊敬长辈、对人有礼貌等,到了中班,孩子各个方面有了认识,就要重点培养幼儿的礼貌交往。大班时,便要培养孩子守纪、守时、守约的自我调控的教育,培养学会关心和负责的良好习惯。这些不但要孩子在学习做到,在家里也要家长配合,有的孩子虽然不懂,但教师和家长要反复的教,耐心来让孩子落实在生活中,让孩子在日常生活的做中养成好习惯。

总之,作为教师的我们,工作中必须深入理解幼儿园《纲要》,良好的常规习惯的养成要靠在日常生活中教师的反复耐心地指导与幼儿的坚持不懈地练习,还需要家庭与幼儿园的共同配合来实现。我们必须注重幼儿的日常生活环节的培养,确保幼儿愉快健康的成长。

参考文献

[1]幼儿教育,2011年6期

上一篇:拉姆汉语言适应的叙事研究 下一篇:“任务驱动”教学法在《Visual FoxPro数据库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