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姆汉语言适应的叙事研究

时间:2022-09-04 01:04:06

拉姆汉语言适应的叙事研究

【摘 要】 自2009年四川省委、省政府实施藏区“9+3”免费教育计划开始,大批藏区“9+3”学生进入内地中等职业学校学习,学生面临诸多学习不适应,尤其在语言关上。本文以一名藏区“9+3”学生拉姆汉语适应的叙事研究入手,主要从产生原因、对策方面进行探讨,提出促进藏区“9+3”学生语言适应的策略

【关键词】 藏区“9+3“学生;语言适应;叙事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22-00-02

一、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四川省委、省政府从2009年开始实施藏区“9+3”免费教育计划,即9年义务教育加3年免费内地中职学校职业教育。大批藏区“9+3”学生远离故土,进入内地中等职业学校学习,首先面临的是语言问题。

如何突破语言关,让“9+3”学生尽快适应当地学习生活,学到有用的知识和能力,是学生、学校急需解决的。我校自2009年开始接受藏区“9+3”学生,目前在校共计180名,笔者选择具有代表性的一名学生追踪了解其在当地汉语学习状况、进入内地后汉语言学习适应的情况并分析,提出促进藏区“9+3”学生语言适应的策略与措施。

二、研究的实施

(一)研究对象的选取

本着便利和有效的原则,在我校“9+3”学生中选择了拉姆做为研究对象。拉姆,女,19岁,自贡卫校护理156班学生,家住甘孜州新龙县麻日乡中立村(半农半牧区)。入学时学校摸底考试语文24分,在全班排在倒数第6名。通过在校两年学习,拉姆各科成绩全部通过,两年成绩排名位列全班第八名,目前正在自贡市第一人民医院实习。拉姆从入学在汉语理解和运用上的困难,到最后完成学业,顺利进入实习,经历了藏区“9+3”学生普遍面临的问题,能够典型的体现藏区“9+3”学生的语言学习适应过程。

(二)拉姆的语言学习适应叙事

实际上我只有小学四年级水平。上小学时主要学习藏语、语文、数学。语文老师为汉族老师,上课只是让我们读,并不解释,因此很多汉语能读,但是不能了解意思,很多汉语还是从看电视知道的。平时候同学之间交流都用藏语交流。刚入学的时候,感觉很兴奋,说实在的,我根本没有想到过什么困难。但是上课时候我知道老师在讲什么话,但听不懂老师讲话的意思,有点听天书,我只有使劲的听、强迫自己记。当时入学都快一个月了,我还理解不了医学上“机体”是什么意思!“到内地学习,汉语真的很重要”拉姆主动说到。汉语知识差,意味着什么都听不懂。

拉姆身为一名处在边远农区的藏族孩子,入学后感到学习吃力、听不太懂的主要原因是当地的汉语教学水平差,学习基础薄弱,语言沟通障碍。

学校针对我们,专门开办了语文、基础数学补习班,我觉得挺有用的。老师你给我找的语文补习材料、故事书我都认真学习,安排的语文作业我也认真去做,我还参加了普通话检测,虽然只获得“三甲”水平,我还是感到很开心。但是我性格内向,不太善于与别人沟通交谈,我们班上成立了合作学习小组,对我汉语能力的提高帮助很大。一个小组的同学捆绑在一起,经常讨论,不懂的我经常询问她们,提高了我的汉语表达及理解能力。

拉姆在学校、老师、同学的帮助下,加上自身努力,迅速提高了自身的汉语能力及与人沟通交流的能力,为今后的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拉姆学习情况分析

拉姆入学时学校摸底考试语文24分(总分100分,水平为自贡当地初一水平)。当时全校入学的“9+3”学生共有96名,语文最高分68分,最低分0分,平均40.8分。卷面上主要问题是汉字认知能力低下,字音辨读能力低,拼音能力差,无法辨识相似字、易错字的读音;常用字词掌握不好,无法正确区分和书写同音词、形近字;对词义的理解上对常用成语接触甚少,运用甚少,特别是不理解成语的感彩[1];同时书写能力较差,缺乏基础的阅读知识,对记叙、描写等常识都不能掌握,作文遣词造句缺乏层次和想象力。

分析原因,可以看到甘孜州全州幅员面积1513万平方公里,人口有813万人,其中未成年人有2915万。由于自然条件和区域成本差异,造成藏区教育点多、面广、战线长、投入大、成效小、发展不平衡,师资队伍量少质弱且结构不合理,基础教育水平薄弱[2]。汉语作为藏区重要的第二门语言,国家非常重视,大力在藏区推行藏汉双语教学。全省大致形成了以下几种类型的藏汉双语教学模式:第一类除开设汉语文课程外,其它课程均用民族语文授课;第二类部分课程用汉语文授课,部分课程用民族语文授课;第三类除开设民族语文课程外,其它课程均用汉语文授课。虽然三种不同的双语教学模式,但关键的师资上存在很大问题。调查数据显示藏区中小学汉语教师中从专门的师范院校毕业教师只占56.9%,从专门的汉语言专业毕业也仅占51.8%,非汉语专业毕业而从事汉语文教学的占48.2%之多。还有这些教师中的一部分虽然是师范学院、汉语言专业毕业,但并非是汉语教育或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毕业[3]。而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文化的一部分。一个民族的语言特点,常常反映着这个民族的社会背景,文化和生活的特征。语言的使用离不开特定的社会环境。目前藏区的汉语教学中重视了语言形式的学习而忽视了语言在实际场合的运用,忽视了藏汉文化的差异,重视了文化知识层而忽视了文化理解层,忽视了将文化渗透到交际实践中。很多藏区中小学汉语语文课堂只学习汉字却无法学到连老师也不能理解的该汉语背后的词义及其包含的感情与文化。如汉语中“油条”既有“长条形的一种油炸的面食”之意,同时作为面食的油条所具有的特点,“某某人是个老油条”中又有“世故圆滑、偷奸耍滑”的文化色彩。许多藏区学生完全不能理解是食品怎么又形容人,因而对相对深奥的医学术语就更难于理解,如中医中的“精”、“气”、“神”等。拉姆所在新龙县麻日乡中立村,除开设汉语文课程外,其它课程均用藏语授课。汉语仅作为辅修科目,日常用语也为藏语,缺乏汉语学习的环境,因而汉语掌握能力更差。

与以往的民族学生择优经培训进入内地大学学习不同,“9+3”学生是初中毕业的藏区学生进入内地中职学校学习,学生年龄相对更小,只要学生愿意几乎没有门槛限制,导致人员众多,缺乏相应的衔接教育,导致“9+3”学生汉语知识薄弱,理解能力不够,成为不能适应内地学习的重要原因。语言问题几乎是所有“9+3”学生首先要解决的第一道难题。

四、应对措施

1、在语音、词汇、语法教学中渗透文化背景知识的教学是提高学生汉语水平的有效途径。

“9+3”学生学习汉语,对她们来说就是第二语言学习。学习一门新的语言,不仅仅包括语言结构、语法知识,还需要理解语言本身所包含的文化因素。汉语的补习按照初中毕业生的基础要求,从基础知识、阅读、作文等多方面进行补习。许多接受“9+3”学生的学校均开展了文化知识补习。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文化知识的补习上,重点应该传授科学、有效的学习方法,在语言教学中有机地融入文化教学。如:在词汇的教学中注重文化传承的背景知识的导入,将词汇知识与文化含义适时融合;要尽量结合模拟情景,有针对性地介绍语言中包含的文化因素,并把语言放到具体的语用背景中进行教学;同时注重藏汉文化之间的比较。通过补习使学生有兴趣学,学了能用,并用得恰当。通过语言文化知识的传授,使藏族学生了解汉民族的文化传统、风俗习惯、社交准则、心理状态、思维方式等,从而开阔其学习的文化视野,培养其对汉语文化的直接领悟力和敏感度,使其适应汉语文化的环境氛围,并能运用汉语准确地理解和表达[4],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2、汉语言学习与藏区当地文化相联系,充分利用学生母语特点,提高学生学习热情与自信心,提高汉语学习能力。

“9+3”学生远离家乡、父母,来到内地求学,因环境的改变,与人沟通受阻,学习基础差,普遍觉得自卑。在“9+3”日常教学工作中,有意识将教学与藏区文化联系起来,可以极大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热情,克服其自卑心理。如在对学生讲解汉语中姓名的组成与由来时,结合藏族姓名特点及含义询问学生自身姓名的组成及含义,对比讲解,受到学生热烈欢迎。语言是人类共有的属性,与人类思维有着密切联系,是人类表达思维最有效的手段。人类的思维是有共性的,因此用来表达思维的语言也具有共性。充分利用母语正迁移与的负迁移作用,采用启发式与对比式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将藏语和汉语两种语言进行比较、总结、归纳,突出两种语言的相同和差异之处,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更能利于学生理解和接受,提高汉语学习的能力。但这对内地中职学校语文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

3、运用教师与学生、汉族学生与藏族学生“一助一”形式及小组合作学习,加强藏区学生与内地汉族师生交流,在日常生活学习中提高“9+3”学生汉语言能力的提高。

将“9+3”学生与教师、汉族学生“一助一”对应结成小组,通过日常生活学习的交流,强化学生汉语能力。笔者与拉姆结对后,根据其语文基础,安排拉姆课余时间增加汉语阅读量,布置她写日记、作文等提高语文水平。同时汉族结对同学小莉课余时间主动与拉姆联系,一起学习、玩耍,同时要求拉姆只能说汉语,不能说藏语,潜移默化,提高了拉姆的汉语表达能力和理解能力。除此之外班主任老师按照学生的学习成绩、性格、居住地、性别等不同,本着“组间同质、组内异质”原则在班上建立合作学习小组。小组成员的学习成绩、操行分全部捆绑在一起,在共同的目标下,小组成员必须经常在一起,面对共同的问题,讨论学习,相互沟通交流。小组中汉语能力强的学生引领本小组其他学生对讲课中不懂的部分理解、掌握,一方面增加了学生的了解与团结,提高了学生与人沟通交流的能力,同时相互影响,提高学生运用汉语的能力。

参考文献

[1]李雪琴.义务教育阶段四川藏区学生汉语文学业能力调查一甘孜州理塘县个案分析[D]硕士学位论文.成都: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2009

[2]叶晓彬.甘孜藏区教育现状及思考[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8(11):94-99

[3]铁生兰.藏区中小学汉语教师队伍构成现状调查[J].青海民族研究,2011,22(2)2011年4月:131-133

[4]苏红.浅谈藏区中学汉语教学中的文化因素[J].青海师专学报(教育科学),2005,3-4:43

上一篇:浅谈现代传媒在培训中的作用 下一篇:浅谈如何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