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为何怕感恩?

时间:2022-10-08 05:59:27

我们为何怕感恩?

引发舆论广泛关注的“大学生救落水儿童溺水身亡,被救者否认”事件告一段落,2015年3月24日,孟瑞鹏的家人收到了政府送来的抚恤金,孟瑞鹏的烈士荣誉称号也在审批中。在此之前,这件事可谓一波三折。

孟瑞鹏:救人?害人?

2015年2月26日,媒体报道称,在河南省濮阳市清丰县韩村乡西赵楼村,两名小孩在湖边玩耍,不慎落水。24岁大学生孟瑞鹏恰巧路过,听到有人求救后,迅速脱下衣服跳入水中,最终两个孩子得救,而他却慢慢沉了下去。第二天,孟瑞鹏英勇救人的事迹出现在了各大媒体,网友纷纷为其点赞。

就在此时,故事出现了另一个版本:落水儿童母亲卢某称,孩子不是孟瑞鹏救的,他是自己不慎落水身亡的。有媒体报道,卢某表示如果不是孟瑞鹏用脚蹬栏杆,孩子们也不会掉进水里,而且当时他也没有救人,是她和另外一个村民把两个女儿救上来的。随后,其中一名落水儿童接受媒体采访的视频曝光。视频中,她回忆当时的情景称:“有一个男的过来了,他拿着手机不知道在干什么,他用脚往后一跺,那个栏杆掉下去了,然后我们3个都掉下去了。”

一边说孟瑞鹏是见义勇为的英雄,一边却坚称孟瑞鹏是拖人下水的麻烦制造者,对于孟瑞鹏究竟是救人还是自己不慎落水,双方各执一词。

很快,有媒体跟进采访到孟瑞鹏的女友。她说,事发当天,警方通知她到现场,她看见男友的手机和衣服都放在湖边的凳子上,“如果他是不慎落水,怎么来得及把手机和衣服放在长凳上?”对此,落水儿童的家长解释说,这是因为当天气温不低,孟瑞鹏在亭子内玩,他嫌热才脱下来的。事情再次陷入僵局。

随着事件不断发酵,社会反响也愈发强烈,甚至有人将此事比作数年前的彭宇案翻版,发出“以后还敢不敢救人”的质问。

事情的真相究竟是怎样的呢?

落水儿童的母亲:谢谢?对不起?

3月2日,有媒体报道,在警方和村干部的努力工作下,一直声称孟瑞鹏系自己掉入水中的被救儿童母亲卢某终于说出了事情的真相。

事发当日,卢某带着3个孩子回娘家,因为家里没人,他们就在村里的湖边玩。当时,卢某正在追淘气的儿子,而两个女儿则趴在栏杆上,突然护栏断裂,两个女儿就顺着裂口掉进了湖里。卢某大喊救命,碰巧路过的孟瑞鹏赶了过来,“他把衣服和手机放在地上,嘴里还嘟囔着这护栏咋回事,这水有多深啊,然后就跳到水里去了。” 随后,在村民的帮助下,两个孩子得救了,而孟瑞鹏却再也没能上来。

按理说,别人为救自己的孩子付出了生命,首先要做的自然是感谢,可是,母亲和孩子却说谎不承认。如果说孩子小,不懂事,不懂得感恩,但是,作为母亲,她是否有责任和义务去教会孩子如何感恩呢?可是,她非但没有对孟瑞鹏表示感恩,还教孩子和她一起撒谎,而且还给救命恩人扣上了差点害死自己孩子的罪名。明明是该感恩的事,如今却演变成了一场诬陷,为什么会这样呢?

接受采访时,卢某承认害怕说出真相之后会有很多麻烦。卢某首先想到的是,孟瑞鹏为救人而死,也许孟家人会让她赔很多钱,她家很穷,根本赔不起。同时,她觉得人死了,说不定还得担负一定的法律责任,万一要赔命,她更赔不起。更何况,事情发生在她娘家的村里,万一处理不好,以后可能还会连累父母。所以,她别无选择,只能说谎。

3月4日,卢某带着两个孩子来到孟瑞鹏灵前,长跪痛哭,同时还带了1万元,但是被孟瑞鹏的家人拒绝了,他们不需要赔钱,也不需要谁来担负所谓的法律责任,他们只要道歉,只要一句“对不起”。如果没有之前那些波折,或许,他们要的也不过是句“谢谢”而已。

然而,原本只需要一句“谢谢”就可以化解的风波,为何兜兜转转到如今?有人说,确实有很多人施恩图报,还可能会狮子大开口,被救人家里贫困,担心也不是完全没有道理的。有人说,这种恩惠确实太大,连命都没了,被救人可能觉得如果不赔命都无以为报,这种压力和恐惧也情有可原。可是,仅仅因为贫穷和无以为报就要否认事实,变感恩为诬陷吗?(以上文字根据《大河报》《河南商报》《澎湃新闻》、中国之声《新闻纵横》等相关报道整理而成)

专家分析 李雪

变了味的感恩

事实上,这样的新闻并非个例,被救者跑掉、不为救人者作证的新闻屡屡发生。在我看来,无论是贫穷还是无以为报,都不能成为拒绝感恩的借口,而感恩之所以充满恐惧和沉重感,和中国感恩父母的孝道文化有很大关系。

感恩的本意是承认爱,并将爱继续传递、扩散。而在中国,感恩这个词常常和沉重、责任、负担联系在一起。中国孝道最核心的理念之一,孩子要感恩父母。正是感恩父母的传统文化,让感恩这个词在中国变了味道。孔融说,父母于子女无恩。父母出于私欲,想要生养一个孩子,为什么反而成了父母对孩子有恩?好比我买了一辆车,对车各种擦洗保养,于是要求车感恩我的保养之恩,岂不可笑?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就像一个黄金球,是向下传递的。父母将爱传递给孩子,孩子传递给下一代,生命因此源源不息,这是最健康的家族。而要求孩子反哺则成了一个死循环,孩子的能量要回原生家庭,不能向下传递,不能专心去发展自己的生命,创建自己的新世界。

最要命的是,要求孩子感恩自己的父母,往往是没有爱的能力的父母。宣称母爱最伟大的母亲,其实她的孩子常常是在冷漠和精神暴力中长大。真正有充沛的爱给予孩子的父母,反而会感恩孩子扩展了他们的生命,给他们带来各种神奇美妙的体验,我想,这是每个幸福父母的必然体验。

为什么越不会爱的父母,越希望孩子感恩?因为没有爱的能力,为孩子做的每一件事情,都是对自己的损耗。如果心中充满爱,我们为爱人熨烫衣服,为孩子准备早餐,看着家人享受自己的劳动成果,是很快乐满足的事情。如果心中没有爱,做一点点事情,都是不得已而为之的劳累沉重,不停地损耗自身能量。在这些沉重痛苦感受的驱使下,我们会期待对方要感恩自己,回报自己。

比如很多妈妈会对孩子抱怨:“我这一身病,都是为你付出累出来的。”“我放弃了前途,都是为了你。”“我这么多年不离婚,就是为你有个完整家庭,你可得好好学习光宗耀祖,将来好孝顺我们。”

可想而知,孩子听了这些话,会有多难受、多沉重,恨不得剔骨还肉。父母生养了孩子,孩子就得为父母一辈子负责,这感恩二字得有多可怕。如果孩子出生前有知,恐怕宁愿不生出来,也不愿意如此“感恩父母”吧。

“感恩=要负责任”这个文化,已经扎根于每个中国人的潜意识,一旦被人给予比较大的帮助,立刻感受到难以承受之重。无意识的反应通常是逃避,逃避不了甚至有可能反目成仇,这就是俗语说的,升米恩,斗米仇。

为什么会成仇呢?你给了我这么大的帮助,我得为此付多大责任来回报才够啊,而我没有能力背负这么大责任,我会内疚。而内疚是人们最不愿意承受的,为了防止内疚,只好攻击给予者,宣布他对我无恩,这样我就不用沉重内疚了。这也解释了孟瑞鹏救人事件中,被救者母亲为何不感恩反而反咬一口的行为。

感恩该有的美好

奉献爱不在于给的多少,而在于给的心态。我自愿选择给予,我为自己的选择负责,不期待你给予回报,也不需要你感恩我。这样的给予,能量是轻松流动的,无论给多给少都是爱。不期待感恩的给予,也会收获对方爱的回应。被给予的人心中也种下爱的种子,也许等某一天,它会开花结果,将爱继续散播出去。

所以,爱不是用来回报的,爱是用来传递的。当我们心中种下爱的种子,自然会对周围的一切感恩,感恩亲人朋友,甚至感恩整个宇宙。真正的感恩是喜悦能量的传递,不是彼此纠缠的牺牲。

很多人的普遍心理发育水平,处在婴儿的共生期,尚未形成独立人格。共生的人就像彼此纠缠的爬藤,每个人都不能独立地为自己做出选择。比如读书不是为自己的求知欲,而是为了满足父母的希望;结婚是父母要求的;生孩子是为婆家生的。这种纠缠关系中,我们很容易要求别人为自己的人生负责。

比如一边帮孩子整理房间,一边抱怨孩子不知道体谅父母,不懂得为父母分担。帮孩子整理房间是父母自己的选择,没有独立人格的父母,却要求孩子为自己的情绪负责,孩子怎么可能由心生出对父母的感恩?这样为孩子付出,孩子内心生出的更多是对父母的恐惧和厌恶。等孩子长大之后,自然不愿意常回家看看,因为彼此纠缠共生的家族,实在太沉重了。

如果想要创造出爱的流动,我们得收回无意识的纠缠,收回要别人为自己情绪负责的婴儿心态,成为一个心理上的成年人,爱的感恩自然流经。

上一篇:同居男友,你还我孩子 下一篇:6岁女童遭家暴致死,生母缘何如此狠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