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化学教师与学生对微课认识的调查与分析

时间:2022-10-08 05:07:24

初中化学教师与学生对微课认识的调查与分析

摘要:对初三学生和部分初中化学教师的调查发现,不少学生在课堂上会出现注意力不集中,听课效率不高等情况,而“微课”作为课堂教学的补充,对学生的个性化学习有很大的帮助。教师对“微课”的认识及设计、制作能力还有待提高。针对调查中发现的问题,作者从转变教师教学观念,加强技术和专业培训,制作微课系列专题等方面提出了自己的分析与思考。

关键词:初中化学教学;微课设计;调查分析

文章编号:1008-0546(2015)10-0043-04 中图分类号:G632.41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5.10.016

一、 问题的提出

《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指出:化学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是“倡导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保证学生学习的有效性。” 面对初中化学新课程标准和教学实践要求,化学教师的工作已经不是简单地把书本上的知识内容教给学生,而是要在教的过程中让学生体会到学习化学的乐趣,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在当今的信息社会,学生更乐于接受简单、快捷、有趣、高效的学习方式,因此微学习是未来学习不可缺少的一种学习模式。以信息技术为载体的慕课、微课等教学资源必将促进课堂教学的变革。

为了了解我市初中化学教师和学生对微课的认识情况,笔者对我市初中部分化学教师和我校的初三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对调查结果进行统计与分析,为初中化学教师对微课的研究提供参考。根据初中学生的实际需要,提高教师设计、制作微课的能力,从而制作出适合学生个性化学习的微课。

二、调查对象及方法

1. 调查对象

参加调查活动的学生共有225名,为本校初三学生,本次调查发出问卷225张,回收有效问卷222张,有效率98.67%。参加调查活动的化学教师共53人,为本市初中部分化学教师,发出问卷53张,回收有效问卷53张。

2. 调查方法

本次调查为问卷式调查,学生问卷共设计了18道单项选择题,分三个维度,分别是预习及课堂学习情况(1~4),自主学习能力(5、6),对微课的认识及期待(7~18)。教师问卷共设计了10道单项选择题,分两个维度,分别是已具备的教育技术能力(2~4),对微课的了解情况(1,5~10)。

三、 调查结果与分析

1. 学生问卷

维度一的调查结果(见表1)显示,有不少学生在课堂上会出现注意力不集中、课堂上有疑问的情况。不少学生没有对新授课内容进行预习的习惯,即使是进行预习,也是简单的浏览课本,这种预习方式不能引发学生对新授内容的深层思考,所起到的预习效果有限。

维度二的调查结果(见表2)显示,很多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能自主完成课前预习、课后复习和作业。大多数学生在家中进行复习或完成作业遇到问题时,会通过回忆课堂上内容或上网查阅资料来解决问题。这表明我们教师应该为学生提供更丰富的教学资源,以满足学生课后自主学习的需要。

从维度三的调查结果(见表3)中可以看出,在现在的初中化学教学中,多媒体课件的使用已经非常广泛,对学生的学习有很大的帮助。大部分学生愿意尝试使用“微课”进行化学学习,通过观看视频进行课前预习、新课学习及课后复习,且学生在观看视频时注意力集中的时间较长。

从“你最希望将哪一部分的化学知识拍摄成微课视频”这一问题中可以看出,学生在各单元都会遇到学习的难点,而将这些难点制作成微课可以帮助学生突破化学学习中的瓶颈。在“你认为微课形式的化学多媒体课件最吸引你的地方是什么”这题中,学生选择四个选项的百分比相差不多,体现了“微课”的短小精悍、能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需要的特点。

从整个学生问卷的调查结果可以看出,传统单一的课堂教学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学生自主学习的需要,“微课”在形式、时间、对学生的吸引力方面都有明显的优势,可以作为对课堂教学的补充。不同的学生在课堂上对知识的接受程度是不同的,学生在课堂外进行自主学习时需要教师提供一定的教学资源。

2. 教师问卷

维度一的调查结果(见表4)显示,绝大部分化学教师会在课堂上经常使用多媒体课件,使用最多的软件是PPT,只有少数教师经常使用交互性更好的电子白板软件,说明教师现代教育技术水平还有待于提高,需要加强这方面的学习。由于初中化学教学只有一年的时间,课时紧任务重,几乎所有教师都出现过有些知识点无法在课堂上细讲的情况。这就迫使我们教师要想办法将课堂教学延伸到课外,“微课”就是一个不错的平台。

从维度二的调查结果(见表5)中可以看出,有半数左右的初中化学教师对微课还不甚了解,部分教师对参与“微课”的制作缺乏积极性。但大部分参与问卷调查的教师认同“微课”对学生知识点的学习是有帮助的,特别是对学生的课后复习环节(67.9%)更为有效。与学生问卷中本题的结果对比可以发现,学生不但希望利用“微课”进行课后复习(24.3%),也希望在课前预习(23.0%)和新课学习(34.7%)中使用相应的“微课”,这也说明了部分教师低估了学生接受新的教学模式的能力,对学生的自主学习不放心。

调查显示,教师在微课制作过程中最大的困难分别是技术问题(64.2%)和微课的设计问题(24.5%),反映了教师在教学中需要不断的学习,提升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能力和微课程的设计能力,才能制作出适合学生个性化需要的微课。

四、分析和思考

从本次的调查来看,大部分初三学生在化学的学习过程中都会遇到困难,由于课程及在校时间的关系,学生无法掌握的内容只能寻求网络的帮助。虽然现在的网络上有大量各级教育部门、学校、教师录制的课堂实录、多媒体课件、网络课件、教学设计等,但仅仅对教师的教学有一定的借鉴作用,而对学生的学习来说意义并不大。而微课作为新型的教学资源,具有短小情悍的特点,指向突出、资源多样、情景真实、交互性强,能让学习者借助移动技术和设备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以任何方式学习。因此,教师必须在以下几个方面提高、完善自身的素养,才能更好地推进初中化学微课的应用。

1.普及微课概念,转变教师观念

微课是基于“微学习”而建设的“微内容”。南京师范大学张一春教授认为:“微课”是指为使学习者自主学习获得最佳效果,经过精心的信息化教学设计,以流媒体形式展示的围绕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开展的简短、完整的教学活动。它的形式是自主学习,目的是最佳效果,设计是精心的信息化教学设计,形式是流媒体,内容是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时间是简短的,本质是完整的教学活动。广东省佛山市教育局的胡铁生先生界定的“微课”是指按照课程标准及教学实践要求,以视频为主要载体,反映老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针对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教与学活动的各种教学资源有机组合。

“微”是微课程的灵魂,微课的主要特点为:(1)时间短,“微课”的时长一般为5~8分钟左右,最长不宜超过10分钟。(2)内容少,“微课”主要是为了突出课堂教学中某个学科知识点(如教学中重点、难点、疑点内容)的教学,内容更加精简。(3)资源多样,“微课”的核心内容是课堂教学视频(课例片段),同时还包含与该教学主题相关的教学设计、素材课件、教学反思、练习测试及学生反馈、教师点评等教学支持资源。

教师只有了解了微课的概念及其本质特点,认真学习初中化学新课程标准,转变自身的教学观念,认识“微课”在提高学生化学自主学习能力中不可替代的作用,才能切实开展微课设计和制作的研究。

2.加强技术培训,提高微课设计能力

微课程是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途径之一。微课的设计是在对学生、教材重难点、易错点分析的前提下,进行教学方案的设计,包括知识点的选取、课件资源的准备、教学过程设计、思维展示方式选择以及课后的反馈练习等。微课在设计时同样需要教师精心的备课,设计出符合学生思维发展和适合学生接受能力的微教案,根据教案制作课件,或将化学实验拍摄成视频。使制作出的微课程灵活、生动,符合学生的认知需求。

微课的制作是利用一些专业软件来录制微视频,例如:使用录像机或手机拍摄在黑板或白纸上展开的教学过程;使用电子白板软件的录屏功能可以拍摄化学计算题、实验综合题的解题和分析过程;使用录屏软件(Camtasia Studiio)+ PPT录制,录制完教学视频后进行后期的剪辑和文字的加工和美化。录制完成的微视频可以作为创新课程教学方式的变革手段(如翻转课堂式教学);作为混合式课程的组成部分,开展混合式课程教学实践;作为公开教育资源,支持各种移动终端,开展移动学习实践。因此,微课的质量决定着学生对初中化学微课的应用程度,学生可以用自己适合的节奏来观看视频,可以按下暂停键先进行计算的练习再看视频中教师的分析,也可以针对自己不会的知识点重复观看。

3.制作微课专题,形成化学微课体系

初三化学教学周期为一年,通过高效的课堂教学为学生构建完善的学科知识体系,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最终在化学中考取得好成绩,是一个摆在所有初三化学教师面前的问题。因此,在微课的制作中根据化学学科的核心知识将课程内容进行重塑,建立多个初中化学专题系列,初步形成初中化学微课体系。例如,以空气为主线的氧气、二氧化碳核心知识专题,微观知识专题,酸碱盐知识专题、水及其溶液知识专题以及化学计算专题等。

五、结束语

微课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资源将成为初中化学教学模式改革的基础,虽然很多一线化学教师在微课设计、制作技术、开发应用等方面还不够成熟,但时代的发展、学生的需要都将成为我们开发、制作微课的巨大动力。

参考文献

[1] 胡铁生.“微课”:区域教育信息资源发展的新趋势 [J].电化教育研究 ,2011,(11)

[2] 张一春.微课建设研究与思考[J].中国教育网络,2013,(10)

[3] 桂耀荣.微课及微课的制作和意义[J].化学教与学,2013,(5):41~42

上一篇:未来财务共享模式下“会计工厂”的探索研究 下一篇:办一所“美”的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