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的价值在于奉献

时间:2022-10-08 03:14:55

【摘 要】作者从生命的价值并不由个人所占有利益来体现、奉献对于社会的价值、对于个人的意义,以及奉献的表现形式这四个方面论证了生命的价值在于奉献这一观点。

【关键词】生命的价值;奉献;个人利益;集体利益;资源

中图分类号:B019.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5)08-0240-01

一、生命的价值并不由个人所占有利益来体现

对于社会中的个体而言,其存在除了生物学上的意义外,还有着社会学的意义,即作为人类社会的一份子,其有着与其他个体进行交流进而与整个文明社会进行信息交换的权利与义务。因此,笔者认为,一个人作为社会中的一份子,其生命的价值本身来自于社会对该个体价值的认可。即,社会本身决定了个体生命对于社会的价值,社会对个体价值的认定有着完全的决定权。那么这里就产生了一个逻辑――个体价值的意义由其对集体的价值来体现。

通过这一逻辑,能做出一个推导:整个社会的物质资源总量在保持一个稳定值的时候,个人所占有的社会物质资源增多,社会其他人的总和就会变少,而个人价值是由社会中的每一个人所评定的,因此他人对于这个个体的评价就会降低。

因此,个人所得到的利益的多少并不能代表其生命价值,或者说,生命的价值绝非由个体所占有资源的多少来体现。相反,占有越多的社会资源的个体,越难得到社会对于其价值的正面认可。所以说,以个人所占有资源的多少来判断一个人生命的价值是不严谨的。

二、奉献对于社会的价值

奉献本身是一种个人意义上的行为,但是其对于社会整体影响之大是毋庸置疑的。从本质上来讲,奉献就是一种社会资源的再分配。生活中,我们经常能看到一些社会资源分布不均的情况,而奉献就是那些在某一方面拥有额外资源的人,通过帮助那些缺乏这方面资源的人,达到缓解这种资源不均处境的有效途径。

当然,提倡奉献并不是倡导平均主义。奉献虽然代表着社会资源向着更加平衡的方向优化,但是这之中所提到的社会资源,并不只是包括财物等物质资源,在更多情况下,它代表的是个人的劳动力、知识与能力的资源。这无疑是奉献的一种方式,而且通过这种方式进行的奉献的效果,与通过财物进行的不可逆的奉献不同,它能够达到一种良性循环的形式,让人们普遍体会到奉献为社会和个人带来的好处,从而让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到奉献的过程中来。

三、奉献对于个人的意义

通过第一节的论证,我们知道,从客观上来看,个体的生命价值是由其所存在的社会所决定的。这一论点在宏观角度来看似乎并无不妥之处,但如果具体到个人,未免过于脱离生活。所以在本节里,笔者将从个人的角度讨论奉献对于个体的积极意义。

对个人而言,其本身往往不会关注整个社会对其个人价值的肯定与否,他们对于自身价值的认识,更多的体现在周围人对于他的评定。在我们能想象到的美德之中,勇敢常和鲁莽并列,智慧往往不能被人所理解,唯独奉献精神,古今中外,在漫长广阔的时间、空间里,收到的无一例外都是赞美声音。古希腊神话里有盗火的普罗米修斯,牺牲自己的肉体来点亮人类的文明之火,而近年来的大学生下水救人新闻一直都作为正面的案例宣传,收到的无一不是遗憾与赞美的评价。由此可知,奉献一直以来都是一种普遍得到人们认可和和赞同的品质。换言之,要想获得周围人的认可,让他们肯定自己的价值,奉献精神是不可或缺的要素。

当然,在一般的生活中,所谓的奉献并不仅仅包括那些为了他人献出自己生命的人,也包括帮助和关爱他人的人。比起那些声势浩大的慈善活动,更多的人都是默默向周围的人们奉献自身的努力,通过自身的努力获得周围人的认可,来实现自己与集体乃至社会整体的结合。

四、奉献的表现形式

奉献并不是什么伟大而高不可攀的行为艺术,而是实实在在存在于我们周围生活的一部分。小到捡起路边的垃圾,大到在战场上保家卫国,无一不体现出人的奉献精神。

但奉献是个体自发的、主观的行为,不可避免会产生一些错误观念。例如伊拉克发生的自杀式袭击事件中,那些甘当的人,怎么能说他们没有奉献精神?他们之所以这样,是因为没有一个正确的价值观、是非观,不能判断怎样是好是坏,抱着被扭曲的战争观的模糊认识,义无反顾地放弃了自己的生命,却给自己和他人的家庭带去了痛苦。

所以说,奉献并不总是正确的,要想让自己的奉献对社会有益,首先要有一个正确的价值观,对自己要做的事情有着清楚的认识,才能够更好的为社会做贡献。

参考文献:

[1]张宇燕.道德的经济功能[J].中国学术论坛,2003(12).

[2]王长存.弘扬无私奉献精神的几个认识问题[J].党建研究,2001(04).

[3]韩东屏.无私奉献与利益最大化[N].人民日报,2003-07-28.

[4]骆祖英.科学家的生命之光[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

[5]赵京,梅薇薇,徐建文.奉献爱的艺术[C].广州: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6.

上一篇:未来电视跨媒体经营战略初探 下一篇:浅谈吴湖帆的习书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