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高中语文课堂的反思性教学

时间:2022-10-08 02:57:58

浅析高中语文课堂的反思性教学

【摘要】高中语文学科的地位不言而喻,但语文教师的素养和语文的课堂还存在不足之处,不能完全适应目前新课改的要求。为此,语文教师应反思自己的教学,本文主要从教师的观念、教学目标的设定、课堂教学内容、课堂教学方法四个方面进行反思,力图找到提高自身素质的方法。

【关键词】高中语文课堂反思性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67X(2014)07-044-01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高中语文课程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语文审美能力、探究能力,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怎样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掌握一定的语文知识,形成一定的语文能力,这就需要教师不断地对教学进行反思。

什么是反思性教学?我国学者熊川武认为:“反思性教学是教学主体借助行动研究,不断探究与解决自身和教学目的,以及教学工具等方面的问题,将‘学会教学’与‘学会学习’结合起来,努力提升教学实践合理性,使自己成为学者型教师的过程。”随着新课改的深入,反思性教学的重要性越来越凸显,教师不仅要通过反思积累教学经验、提高教学水平,还要通过反思发现学生的不足,提升学生学习的能力,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语文素养。如何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教师应作以下反思:

一、反思教师的观念

传统的语文课堂是“满堂灌”“一言堂”,教师更多地关注课堂上讲了什么,讲得怎么样,而较少关注学生需要什么,学生对教师所讲内容接受的程度,导致语文课堂效率低下,学生学习语文缺少兴趣。随着新课改的推进,教师在教学理念上有了一定程度的转变,课堂一扫过去的沉闷,出现了空前的“繁荣”,每节课都有小组讨论,都有学生汇报回答,但透过热闹的表面,教师不难发现,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思维能力、写作能力并没有比之前有明显的改变,原因何在?教师在观念上只是接触到了新课改的形式,而缺乏对新课改实质的把握,缺少相应的培训和指导,导致课堂教学不尽如人意。

二、反思课堂教学目标的设定

任何一节课都应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它体现了教师对文本重难点以及课堂思路的把握,它也是评价学生课堂收获的标准。教师不仅在备课时关注教学目标的设定,更重要的是关注课堂上教学目标达成的过程,预设固然重要,但生成更能体现教师和学生在互动中智慧的碰撞。同时,课堂结束后,教师更应反思教学目标是否达成。

三、反思课堂教学内容

语文课堂究竟讲什么?一直是困扰语文教师的一个问题。在很多的语文课堂上都或多或少地存在着这样的一些情况:一是高考考什么就讲什么,这是功利主义的课堂。和考点有关的讲,无关的不讲,进行大量的题海训练,最终学生语文能力形成了吗?二是教师想讲什么就讲什么,这是自由主义的课堂。这体现了教师课前备课不充分,课堂上随意、即兴,尤其是讲到教师自己感兴趣的或者擅长的内容,不管学生的兴趣和需要,不管与课堂目标的关系,大讲特讲,这样的课堂必定是低效的课堂对于以上三种课堂,教师应引以为戒,那怎样的课堂内容才是合理的?笔者认为应具备以下几个要素:1.目标的指向性。课堂的教学内容应围绕目标的达成而设置教学环节,教学环节是否合理直接关系到目标是否能达成,比如:一位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记叙文的细节描写”时,把教学目标分解成这样几个教学环节:环节1:展示教材中经典的细节描写;环节2:展示学生习作中的细节描写;环节3:总结细节描写的方法和注意点;环节4:设置主题,学生进行细节描写训练;环节5:小组互评。

从以上环节可以看出,环节1从身边的素材入手,明确什么是“细节描写”;环节2联系学生的实际情况分析学生“细节描写”存在的问题,对症下药;环节3是方法的总结,让学生习作有方向、有依据;环节4现学现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环节5让学生动起来,既发现同学的优点,也关注不足。每一环节的教学内容都与“细节描写”的教学目标紧密联系。教师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有明确的目标指向性。

2.内容的合理性。教师要反思语文教学内容是否合理利用了语文课程资源,是否恰当安排了语文教学内容的呈现顺序和呈现方式,是否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

3.内容的实效性。课程标准指出:“注重语文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地发展。”教师应反思课堂内容是否使学生掌握了语言交际的规范和基本能力,是否使学生具备一定的知识积累和阅读写作能力。

四、反思课堂教学方法

合适的教学方法有助于课堂内容的呈现,有助于课堂进程的开展,有利于学生思维的拓展。新课程积极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师应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

教师应反思自己的课堂有没有选择相应的教学方法来适应新课程的要求,首先,课堂上应重视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要打破传统的“教师问学生答”的单一模式,让学生积极参与到问题设置的环节中来,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小组的合作性,让学生成为问题的主人,而不是问题的奴隶。其次,教师要积极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打破教师课堂的“霸语权”,课堂上师生应建立平等的对话关系,对话不仅体现了师生之间的平等关系,而且是一种思维的碰撞。

总之,教师要跟随时代的步伐,不能满足于经验的积累,要不断的学习,并在学习和实践中不断地反思自身的教学行为,唯有如此,才能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

[ 参考文献 ]

[1]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S].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2] 刘春美.论高中语文课堂的反思性教学[J].文学教育,2012(2).

[3] 张聪慧.语文教学反思,反思什么[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2010

(29).

[4] 时鹏寿.语文课到底讲什么?――中学语文教学反思[J].语文天

地,1999(22).

上一篇:提高初二英语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探讨 下一篇:如何进行小学数学课堂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