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医学生人文素养的重要性及对策研究

时间:2022-10-08 01:24:13

提升医学生人文素养的重要性及对策研究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要“努力造就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同志提出,“通过普及教育,启迪心智,传承知识,陶冶情操,使人们在持续的格物致知中更好认识各种文明的价值,让教育为文明传承和创造服务。……让人们在持续的以文化人中提升素养”。[1]这实际上是对提升人文素养提出了更高要求和殷切希望。而医学院校作为高素质医学人才培养的摇篮,不仅承担着传授医学科学知识和专业技能的责任,同样也肩负着提升医学生人文素养的重要使命。正如爱因斯坦所谈到的,“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他可以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但是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要使学生对价值有所理解并且产生热烈的感情,那是最基本的。他必须获得对美和道德上的善恶鲜明的鉴别力。”[2]

一 人文素养的内涵

“人文素养是指人们在人文方面所具有的综合品质或达到的发展程度,是建立在对一定人文知识拥有和内化的基础上形成一定的学识和修养,反映一个人的人格、气质、情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方面的个性品质。”[3]它的本质是一种人类的自我关怀,表现为对于人类精神文化的认知与珍视,对人的生命、人的尊严的维护和关切,对理想人格的培养和塑造,对自由发展的渴望与执着,对真、善、美的信奉和追求。纵观历史,人文素养一直存在于浩渺的人类文明中,人类文明的每一次进步都与人文素养的充盈如影随形。从“知识即美德”到“思维着的知性”,从“格物致知”到兼善天下,无一不为我们诠释着人文素养是“爱智慧、观人文”的精神体现,是人类文明发展进步的重要标志之一。人文素养是医学生应当具备的最基本的素养,正如国际医学教育专门委员会制定的《全球医学教育最基本要求》中所指出的,职业价值、态度、行为和伦理同临床技能一样是医学毕业生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

二 提升医学生人文素养的重要性

医学是神圣的行业,健康所系,性命相托。当医学生迈入医学殿堂的那一刻起,他们便肩负着悬壶济世、治病救人的神圣职责,承担着除人类之病痛,助健康之完美,维医术之圣洁的重大使命。孙思邈在《大医精诚》中认为,“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这表明,医学生在具备精湛的医学技艺的同时,还要具有良好的人文素养。只有这样,他才能真正成为未来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中坚力量和维护人类身心健康的“守护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提出,要重视医务人员人文素养培养和职业素质教育,大力弘扬救死扶伤精神。可见,医学生的人文素养提升是时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医学的发展、医患关系的现状以及推进中国梦实现的题中应有之义。

1 提升医学生人文素养是医学发展的现实需要

由于医学是科学与人文双重属性的统一体,这就决定了在医学迅猛发展的今天,其对医学生人文素养的要求越来越高。具体表现在,疾病的预防、发生和治疗需要医学生凭借人文素养进行认知、辨别和关怀。疾病的识别必然离不开人文素养,医学生可通过自身的人文素养去追问病因,进行医学理论的研究,从而在实践中更好地去识别、描述疾病,进而解除病患等。另外,医学技术的发展需要人文素养提供精神支撑和智力支持。“人是精神性的社会存在物”[4],人文素养是人的精神养成和内在修养的集中体现。它探寻人的内心世界,反映人的精神面貌,但它不仅仅囿于人类的精神层面。因为人的意识不仅反映客观世界,而且创造客观世界。这就要求作为实践主体的人,必须把观念中的理想客体付诸于感性的客观物质实践,而人文素养所蕴涵的敢于吃苦、勇于探索、乐于奉献等精神可以为医学生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精神动力。与此同时,人文素养所追求的真、善、美的统一,能够唤起医学生的道德良知和社会责任感,以更好地促使医学技术朝着为人类造福的方向发展。

2 提升医学生人文素养是缓解医患矛盾的重要途径

近几年,我国医患冲突频现,医患矛盾升级,给社会的稳定和谐带来了严重的影响。究其原因,我们不难发现,除了医疗体制机制、医疗机构管理和患者及家属自身等因素以外,医务人员自身人文素养的缺失也是导致医患关系紧张的重要原因之一。研究表明,一些医疗纠纷或者医疗事故的发生往往不是由于医疗技术因素造成的,而是由于某些医务工作者只看“病”不看“人”,缺乏对患者应有的尊重、理解和关怀所致。因此,提升医学生人文素养刻不容缓。良好的人文素养可以进一步增强医学生的道德水平、价值观念和沟通协调能力,为将来其从事医务工作,减少医患矛盾的发生奠定基础。提升医学生人文素养,一方面,可以让其在以后的工作中通过关心、体贴患者,倾听患者心声,赢得患者及家属的信任,让患者充分感受到理解尊重和人性化关怀,从而更好地增强信心,战胜病魔。另一方面,在今后遇到医患冲突时,医学生可以凭借良好的人文素养冷静分析、正确处理,防止医患矛盾的进一步激化。当医患之间有了沟通了解的条件,有了相互支持的信任基础,有了相互配合协作的氛围,紧张的医患关系势必会有所改善。

3 提升医学生人文素养是助推中国梦实现的内在要求

“中国梦是民族的梦,也是每个中国人的梦。”[5]回顾历史,中国前进的每一步,都伴随着科学理念、民主意识、人文素养等的进步与拓展。从某种意义上说,一部人类发展史,就是一部人类人文素养不断提升的历史,赫德尔指出,“人初入世之时是最无知的生物,但他马上就开始接受自然的教化,而这在所有其他的动物都做不到。他不只是每天都在学习,而且是每一分钟都有收益,从每一个思想中获得启迪。人类心灵的本质特点就是,人绝不是为当前的一刻学习,而是把一切都与他已知的东西联系起来,或为将来的联系而贮存起来。换言之,人类心灵在不停地将考虑它已积聚的东西和进一步要积聚的东西,它是一种永不歇止地进行着积聚的力量。这一过程伴随着人的一生,直至死亡。人似乎永远不是完整的人,他始终在发展、在进步、在完善。”[6]实现中国梦,“不仅要在物质上强大起来,而且要在精神上强大起来”[7],这说明中国梦的实现不仅依赖于国家的经济发展,而且也依赖于国民人文素养的提高。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没有人文文化就会丧失精神家园,就会空虚,不打自垮。而“一个民族的文明素养很大程度上体现在青年一代的道德水准和精神风貌上”[8],“青年的素质和本领直接影响着中国梦的进程”[9]。医学生作为青年群体,很自然的,他的人文素养状况在很大程度上也影响中国梦的实现。因此,提升医学生人文素养,让其把个人的职业生涯理想与国家的发展需求相结合,是中国梦实现的必然要求和内在动力。

三 当前医学生人文素养的现状及对策

当前,我国医学生人文素养的现状不容乐观。首先,医学生基本都是理科出身,在学习方面普遍存在着重视医学专业知识而轻视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的倾向,由此导致了部分医学生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基础薄弱,对中华文化缺乏应有的了解和认识,文学常识、艺术修养、语言表达和文字书写功底欠缺。其次,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利益主体多元化,价值取向多样化,部分医学生人生观和价值观不同程度出现了扭曲,利己主义、拜金主义滋生和蔓延,这在今后的医务工作中可能会出现不能抵挡诱惑,对于他人的疾苦漠不关心,缺乏救死扶伤、乐于奉献的人文关怀等。正如卢梭所谈到的,我们的灵魂正是随着我们的科学和艺术之臻于完善而越发腐败的。最后,医学生多数处于青年中期(18~24岁),处于这一年龄阶段,虽然其生理发展已接近完成,但其心智尚未成熟。较为普遍地存在自卑或自傲、冲动急躁、心理承受能力差,沟通交流能力较弱等问题。诚如巴德年院士在《论语言的起源》中所谈到的,医学生今后能否适应工作岗位和社会发展需求,人们担心的不是他们的业务,而是他们的人格以及他们的整体素质。针对当前医学生人文素养的现状,本文尝试提出提升医学生人文素养的意见或建议。

1 增强对哲学社会科学重要性的认识

哲学社会科学涉及人的社会生活的方方方面,是人的科学文化素养的构成要素,是人们开展包括学习、生产、生活在内的所有思维和行动不可或缺的科学指导,是引导人生趋于理性和真理的灯塔,是一个人从“必然王国”通向“自由王国”的桥梁和纽带。忽视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意义,本身就是缺乏人文素养的表现。因此,医学生应增强对哲学社会科学重要性的认识,加强对哲学社会科学的学习。“无论技术如何高超的医生,但没有艺术之光的启示,也不能成为一个完美与完全的医生”[10]。学习哲学社会科学,既包括对“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包含着中华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11]的传统文化学习,也包括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好学才能上进,……我们的党要上进,我们的国家要上进,我们的民族要上进,就必须大兴学习之风,坚持学习、学习、再学习”。[12]医学生作为未来的医务工作者,“只有加强学习,才能……避免陷入少知而迷、不知而盲、无知而乱的困境”,[13]才能在学习哲学社会科学过程中不断提升自身的人文素养,成就大医精诚。

2 加大对医学生人文素养的教育力度

同志指出,“人们希望通过……平等教育、普及科学,消除隔阂、偏见、仇视,播撒和平理念的种子。”[14]因此,要突出学校在人文素养方面的育人作用。

正确定位思想政治理论课。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能够在帮助和引导医学生在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去正确认识、分析和解决问题,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方面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通过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习,医学生可以进一步加深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理解,“了解党史、国史、知史爱党,知史爱国”[15],增强服务大众、尊重生命的思想意识,在实现自身发展的同时促进社会的发展。

专业课程教育要渗透人文关怀。提升医学生人文素养,专业课教师同样负有将人文精神渗透到专业课中的义务。专业课教师可以结合专业课的发展史、优秀医生典范等介绍和讲解,让医学生受到人文精神的感染和熏陶。同时,在实践教学中,注重对医学生的道德情感和人文情怀的塑造,如在临床实习中,让其养成先询问病情,解释操作目等的良好习惯。亦可通过到基层、偏远地区进行义诊等活动,让医学生充分了解民间疾苦,唤起他们的责任意识和仁爱之心。

提高教师自身的人文修养。师者,人之模范也。高校教师的人文素养、人格魅力对医学生价值观的树立和人文素养的培育有着润物无声的影响。师生间的交流过程,也就是二者道德修养和人格力量的碰撞和升华过程。因此,高校教师无论在教学还是在生活中,都应“自觉坚守精神家园、坚守人格底线,……以自己的模范行为影响和带动学生”[16],点燃学生对真、善、美的向往。

3 营造浓厚的校园人文氛围

“人是环境和教育的产物”[17]。良好的人文氛围有助于提高医学生的人文素养,增加其对哲学社会科学的认知等。浓厚人文氛围的打造,需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是增加医学院校图书馆中人文社会科学的藏书量。鉴于一些医学院校人文社科文献资源的占有量较少,不能满足师生对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学习的需求和期待,医学院校图书馆应不断丰富人文社科书籍的存储量。同时,通过一些书法、雕刻以及LED屏等展示人文底蕴,涵养图书馆人文气息,为医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创造一个良好人文天地。二是定期或不定期的举办一些人文社科讲座。既可以邀请医学领域的专家对医学生进行医学伦理、医患沟通技巧等知识的讲解,以提高其生命关爱自觉、医患沟通能力和为医学奉献终身精神等,也可以邀请社科领域学者和社会名流,从经济、管理、艺术等学科,为医学生灌输人文思想,奉献人文图谱和文化大餐。三是有效利用新兴媒体,扩大人文社会科学的影响面和覆盖面。如可以在校园网上开辟人文版块,或者利用学校的微博、微信与医学生展开互动,把握医学生的情感和态度,增加其对人文社科的兴趣和喜爱,让人文精神与人文关怀植根于浓郁的校园氛围中。

总之,提升医学生人文素养工作“永远在路上”。医学生作为医疗卫生事业的继承者和接班人,其人文素养的培育和提升是其在自律和他律过程中内化为自身的品格修养和理想情操的过程,这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和相互配合。

参考文献

[1][14]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发表演讲[N].人民日报,2014-03-28.

[2]爱因斯坦.爱因斯坦文集(第三卷).北京:商务印馆,2009:258.

[3]孙慕义.医学伦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5.

[4]李青.科学发展观视域中的“以人为本”[M].北京:时事出版社,2009:239.

[5][7][8][9] 本书编辑组.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40,46,52,51.

[6]赫德尔.论语言的起源[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8:7.

[10][意]卡斯蒂格略尼.世界医学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20.

[11]中共中央宣传部.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4:100.

[12][13][15]同志在中央党校建校80周年庆祝大会暨2013年春季学期开学典礼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3-03-03.

[16]在北京师范大学考察时号召全国广大教师做

党和人民满意的好老师[N].人民日报,2014-09-10.

[1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26.

上一篇:基于职业素质教育的礼仪课程资源库开发 下一篇:分级模式下艺术类大学英语课慢班学生的学习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