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新农村建设的认识问题

时间:2022-10-08 01:19:57

浅谈新农村建设的认识问题

摘要:通过各地新农村建设情况的调研,发现一些认识上的偏差和误区问题,分析出现问题的原因。探索解决这些认识问题的措施和办法。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生活宽裕;村容整洁;管理民主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 A

1.概念

2005年10月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十一五规划纲要建议》中,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作为很关键的新的政策被提出。从此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成为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也成为我们国家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战略举措。新农村建设的内容是什么呢?它就是“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它既包含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又包含了农民收入、生活质量的提高;既包含了农村整体面貌、环境的变化,又包含了农民素质的提升,还包含了农村基层民主建设等,是一个全面而完整的系统工程。[1]社会主义新农村呈现在人们眼前的,应该是脏乱差状况从根本上得到治理、人居环境明显改善、农民安居乐业的景象。研究新农村建设的文章多从发展生产、增加投入特别是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改善生产条件等方面进行研究。本文就只研究认识问题,阻碍新农村建设步入健康、协调、稳步发展的轨道的认识问题。

2.现状和问题:认识不到位,阻碍了新农村建设步伐。

各地建设新农村的群众积极性不断升高,地方政府也在全力推动,部分农民群众积极响应,主流情况是好的,但是有几种思想倾向值得注意。

2.1发达地区奔小康,欠发达农村没希望。一部分干部认为“本地条件很差,想建设新农村那是在说大话”,有些村民也认为“一无钱,二无物,不可能建设好新农村”。他们认为中东部地区和西部贫困地区差距太大,条件艰苦,建设新农村,目标难以实现。表现出漠不关心,不闻不问、消极等待、等等看看、悲观失望。极少数人甚至还有抵触情绪和“等、靠、要”的心态。

目前,党和政府的工作重心逐步转向农村,一系列好政策也相继出台。现实和未来告诉我们,建设新农村不再是梦,小康社会离我们也越来越近。我们要树立各个地区有独自优势的观点。纵观各地,不论是沿海还是内陆,不论是山川还是平原,不论是发达地区还是贫困山区,在不同条件下都创造了经济发展的优秀典型。只要我们结合实际,扬长避短,用科学的观点挖掘地方优势,山区面貌彻底改变的可喜局面。只要提高认识,坚定信心,以干克难,我们的目标就一定会实现。[2]

2.2新村不新村,只要房子新。新农村建设的目的是给农民带来福址,不能搞成劳民伤财的“伤民工程”“政绩工程”。中央决定新农村建设后,有的地方没有能够正确地理解和把握中央新农村建设目标与要求,简单地将新农村建设理解为搞工程建设,盲目地搞运动,有能力要干、没有能力也要干。建设好不好,关键看新房盖了多少。这种不切实际的想法和做法,误导了一些地方的工作思路,为了培育亮点,打肿脸充胖子集中政府资金建设新村“样板”,搞政绩工程,做表面文章。只重硬件建设轻生产发展,忽略了生产发展和乡风文明建设。

2.3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政府部门的事,主体与主导本末倒置。新农村建设农民是主体,政府是主导,这早已是共识。但一些地方农民这个主体意识还没形成,难以发挥主体作用。一是农民拿不出新农村建设需要投入的大量资金;二是大量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外出,新农村建设后继乏人;三是政府的主导作用过于强大,甚至在很多地方既是主导又是主体,政府与包村干部热、群众不响应,形成剃头挑子一头热,建设新农村成为政府“一相情愿”的事。[2]

2.4农村居民流失,搞好了也没人住。现在农村的经济模式大部分是,留守老人和儿童在家,年轻人出外打工,而且越有文化的年轻人,越是选择留在外面,好象无工不富。农村的一个主要体现,就在于一个“农”字,而现在,则严重的重工、商,轻农业。甚至,所谓的新农村改造,农村城镇化,更使人们逐步脱离土地,驱使劳动力思想上的对农业的轻视,加速务农人员的流失。[3]人都没有还搞什么新农村?搞好了新农村也没人住,又有什么用?其实,我们新农村建设一个关键环节就是发展产业经济,我们农村有了自己的产业经济,当地的村民就不会抛弃别子飘泊在外务工,守在家里也能赚钱,生活水平和发达地区的城市一样,何必跑到别人的地方去呢。我们应该清醒的认识到这些具体的问题,并想办法解决好这些矛盾,为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作出应有的贡献。

2.5新农村建设就是把农村建设成工业区城区。农村和城市永远是并存和有区别的。城市发展工业为主,农村发展农业为主,农村绝不搞工业化,农村只搞农业现代化,只是提高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享受到像城里人样的生活水平。

3.措施和建议:确立主体,提高认识,发展产业。

3.1坚持农民主体,政府主导的指导思想。不尊重农民意愿,新农村建设不会有好的效果,不调动农民积极性,新农村建设不会有生命力。在充分认识到调动农民积极性的同时,各级政府要明白承担农村的公共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是政府的责任。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是农民必须坚持尊重主体的方法发挥主体的主观能动性,坚持以人为本、以农民为本。这里首先是要保证农民的知情权、话语权和决策权,发动农民广泛积极参与。要充分听取农民的意见和建议,要善于听取不同的意见,要与农民充分交流和协商,要通过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来保障农民的各项民利,要发挥农民的主观能动性,引导农民广泛参与新农村建设[2]。

3.2坚持产业发展,奠定基础的核心原则。充分认识到没有产业就没有劳动者留下来,就没有生存发展的动力。离开农村的劳动者有条件者就会带走老婆孩子和老人,所谓的新农村就会人烟荒芜。没有产业的新农村只能成为海市蜃楼,没有产业的新农村就会失去活力。所以必须坚持产业发展为先,经济发展为先的新农村建设模式。激励引导在外创业有成人员,回乡投资新农村建设。要坚持产业兴村、产业兴乡。产业发展是新农村建设的物质基础,是新农村建设的支撑,也是新农村建设的中心,积极发展一村一品、一乡一业的专业化生产,提高规模化、集约化和标准化水平,建成一体化经营综合产业,成就本地产业品牌,同时保持独特的地域特性,大力发展特色农业、生态农业,形成地方品牌,以特色产业的发展壮大推动经济效益不断提高。

3.3坚持科学规划,不搞成农村工业园和别墅区。科学规划是前提,没有科学规划,一哄而上,会造成资源浪费和重复建设,造成新的农村问题,要尊重客观规律和农民群众的意愿,结合本地实际围绕优势选项目,科学编制新农村建设综合规划及长远发展规划。在规划的基础上,加强新农村建设项目的研究,按照轻重缓急的要求,确定建设重点,研究和提出一批重点建设项目。要将农民最需要、最迫切、影响最大、见效最快的项目作为重点建设项目,积极争取上级和各个方面的大力支持。更不能搞农村的工业区,农村成了工业区和城市人别墅区,占用大量的农村土地,就不能提供农业产品就失去农村特有的生活环境,农村的工业区不可能和城市的工业区竞争。所以科学规划十分重要。

3.4坚持因地制宜、切实加强对新农村建设的分类指导思想。全国现有村庄320多万个,自然条件、经济发展、生活习俗等情况千差万别,东、中、西部地区有差别,同一个地区也有较大差别。突出建设重点,保持独特的地域特征,大力发展具有地方特色的产业,形成地方品牌,以特色产业的发展壮大,推动经济效益的不断提高。

3.5充分认识到,国家的重视和投入,城市发展的反哺农村,农民积极创造,欠发达农村提供生态的农副产品,新农村建设的春风一定吹绿祖国的每一个角落。新农村建设是国家层面的建设事业,不是一阵风的政绩工程,会长期持续搞下去。新农村建设是各地政府的中心任务,各级政府都会重视全力以赴的支持。新农村建设的改善农村的工作和生活方式工程,是民心所向的事业,是为农村富强和繁荣的事业,肯定会逐渐得到农村居民的大力支持和认识的。国家增加财政支出,推动新农村建设,有利于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和农民生产生活条件;有利于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生活水平、缩小城乡差距;有利于促进农村社会的全面协调发展和农村的城镇化进程[3]。

参考文献:

[1]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位列中共中央对未来五年科学发展的十大方略之首,中新网2005.11。

[2] 巴中工商联,走出贫困地区新农村建设的误区,四川文明网,2010.9。

[3] 梁旭 朱光金 张雪,浅析当前新农村建设存在问题与对策,山东农业信息网,2008. 3。

作者介绍:张文坤,硕士研究生,四川人,重庆大学毕业。先后就职于工商联和新农合中心等机关事业单位从事管理工作,也曾历任国内外知名通信企业高层管理人员。

上一篇:浅谈房地产档案的管理创新 下一篇:照明灯-LED灯的节能及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