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平凡的世界》的文本层次

时间:2022-10-07 09:51:58

浅析《平凡的世界》的文本层次

摘 要:本文以《平凡的世界》为对象,从文学言语层面、文学形象层面和文学意蕴层面对其进行分析。

关键词:《平凡的世界》;文本层次;语言特色;形象设计;文学意蕴

早在三国时期,经学家王弼在诠释《周易》的时候就曾提出了关于文本层次的观点,《周易略例》说:“夫象者,出意者也。言者,明象者也。尽意莫若象,尽象莫若言。言生于象,故可寻言以观象;象生于意,故可寻象以观意。意以象尽,象以言著。”尽管对于现代意义上的文学作品来说,这种观点有所偏颇,但王弼的先见对于理解文学作品的审美层次结构仍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波兰现象学家派理论家英伽登也曾提出,文本应有由表及里的四个层次:语音组合层次、意义单元层次、多重图式化面貌层次、再现客体层次。 概括起来,英伽登所说的文本层次就是“音、意、形”三方面,与王弼观点相似,于是我们分析文本时可以从三个层面着手:文学言语层面、文学形象层面和文学意蕴层面。

一、《平凡的世界》的语言特色

(一)朴实平淡而幽默诙谐

《平凡的世界》以陕北黄土高原为地域背景,描摹了各阶层普通民众的生活面貌,基于这一主题,路遥在语言应用方面不断地呈现出朴实平淡的特点。比如“她端着自己的饭菜,满脸不高兴地站在房檐下,显然是等待最后的一个姗姗来迟者――这必定是一个穷小子,他不仅吃这最差的主食,而且连五分钱的丙菜也买不起一份啊!” 这段话路遥没有运用任何华丽的辞藻,纯粹是用最简单的语言把高一(1)班的女值日生在等待同学来拿焦黑的高粱面馍时的不耐烦心理展现在读者面前,既详细地描绘一个具体的心理活动,又能够把女值日生焦躁的内心世界毫无保留地显现。

路遥的语言应用还体现幽默诙谐的特点。“他一个人坐在灶火圪崂拉风箱,饭还没熟,三个孩子像土匪一样扒在锅上,三下五除二就吃得差不多了。这时他也不由地想起了早年间太原钢厂的好吃好喝。顿顿白蒸馍大肉菜,喷鼻香!那时他一顿才吃三个白馍?真是不可思议!要是现在的话……” “土匪”是贬义词,指地方上的武装匪徒 ,而路遥却把孙玉亭的孩子比喻成“土匪”,表现了三个孩子极度饥饿的遭遇,进而讽刺了玉亭和他老婆贺凤英不会过光景的事实,此时,作者的幽默感和讽刺性便跃然纸上。

(二)充满地方特色

《平凡的世界》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最明显的是运用了大量的“信天游”。“信天游”是流传在中国西北广大地区的一种民歌形式 ,充分体现了西北人民的精神、思想和感情。

“她耳边依稀又听见了那缠绵的信天游从远山飘来――正月里冻冰呀立春消,二月里鱼儿水上漂,水呀上漂来想起我的哥!想起我的哥哥,想起我的哥哥,想起我的哥哥呀你等一等我……” 这是描写田润叶在河岸上思念孙少安时从远处飘来的一段“信天游”,表达了润叶即将出嫁但仍挂念青梅竹马时纠结、无奈、矛盾、思念的复杂心情。若只用一段单一的叙述性文本来展现润叶的内心世界,那么难免会显得冗长、乏味,与“信天游”充满趣味性、朗朗上口、篇幅虽小但意味无穷的特点相比则显得暗淡。

除此之外,文中还有大量的陕北专有名词,如“圪崂”、“崖洼洼”;“脑畔”、“门楼”;“灶火旮旯”、“窑掌”、“脚地”等,无不体现陕北方言的特色。

二、《平凡的世界》所塑造的形象特点

孙少平是路遥在书中塑造的主人公之一,作者根据少平所处的环境的变化不断地改变这一形象,笔者认为,路遥塑造的这个形象是成功的:这是个假定与真实相统一的形象,又是个别与一般相统一的形象。

(一) 假定与真实相统一的文学形象

“文学形象,一方面是假定的,它不是生活本身,有的甚至与生活本身的逻辑也不一致;可另一方面,它又来自生活,它会使人联想起生活,使人感到比现实生活更加真实。” 所谓的“假定性”在于小说的人和事是作者塑造出来的,读者尽管可以找到相应的原型,但却不能小说完全对应,因为小说创造需要虚拟性和假定性的元素,否则只是简单地为生活记一笔流水账,写作者是要遭到责怪的。

虽然孙少平是一个被创造的角色,但是对于《平凡的世界》这部现实主义小说而言,他的形象是“合情合理”的,即符合客观规定性以及反映人们真切的感受和真挚的感情。在小说开篇,路遥就描写孙少平因为贫穷而内心极度自卑,每到用餐时间他都要等到其他同学领完各自的食物离开课室之后,才敢蹒跚而来,取走自己的几个黑面馍。这样的形象塑造符合穷人害怕被人歧视的心理事实,其真实性让读者为之动容,同时,作者在塑造自卑的少平时还寄寓无限的同情、怜爱和希望,使读者与之共鸣。

(二)个别与一般相统一的文学形象

“文学形象作为艺术概括的方式,则始终不能摒弃个别,而且还要强化它、突出它、丰富它,是个别成为独特的‘这一个’;与此同时,这个‘个别’又与‘一般’相联系、相结合,个别与一般同步进行,最终达到个别与一般相统一的境地。” 孙少平既是孙少平本身,贫穷而无所畏惧、永不服输,同时,他又是千千万万个渴望美好生活而不懈奋斗的农村青年的缩影。

三、丰富的哲学意蕴

笔者认为,路遥是一个认真对待生活的智者,他关注底层群众的生活和情感世界,渴望用笔触去填满人们心中关于“平凡”的空白,慢慢地实现对读者人生的启迪。

他在书中写道:“毋庸置疑,她是一个普普通通的人,她的思想、气质、感情、优点和缺点、都是属于普通人的。但普通人和出类拔萃的人一样,也有自己的欢乐和痛苦,只不过不为大多数人了解罢了。人们宁愿去关心一个蹩脚电影演员的吃喝拉撒和鸡毛蒜皮,而不愿了解一个普通人波涛汹涌的内心世界……” 人们大都喜欢花费时间去议论公众人物的生活琐碎,却不愿意将目光投射于平凡的人群。路遥尖锐地抨击了人性的弱点,但没有引起人们的不满,反而引发了人们对自身的反省和无限思索,这无疑是《平凡的世界》给予读者最宝贵的财富。

四、结语

综上所述,《平凡的世界》在文学言语层面、文学形象层面和文学意蕴层面都极具研究价值,我们不仅可以从中窥谈到文学理论的精髓,还可以通过文本分析深入了解小说的现实内涵.

参考文献:

[1]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 [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

[2]现代汉语词典 [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

[3]路遥.平凡的世界 [M].北京:北京出版集团公司,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12年版.

[4]英伽登.文学艺术作品 [M].埃文斯顿:西北大学出版社,1973年版.

[5]武杰.《平凡的世界》文学语言研究 [J].陕西师范大学,2013年5月1日

上一篇:浅析高职院校图书馆管理创新模式的构建 下一篇:P2P网贷禁踩12条“红线” 刚性兑付预期进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