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水电移民的新生活

时间:2022-10-07 09:14:25

云南:水电移民的新生活

云南是水电建设大省。随着云南各地水电项目建设启动,移民安置也成为重中之重。“移民先移心”、“安置先安心”,如何让移民搬得出、稳得住、能发展成为关键。为了真正做好水电移民工作,云南各地都开展了大量艰苦细致的工作,使移民们的生产生活和搬迁之前有了天壤之别。

维西县:“新家”新生活

奔腾的澜沧江流经云南省迪庆州维西县,在巴迪乡江段西岸,一排排红色藏式风格的小洋楼格外醒目,这是为安置乌弄龙・里底水电站移民建设的“新家”。最早搬到这里的藏民和永忠说:“现在生活条件比以前好多了,看病也方便了。”

走进和永忠家的小院,二层小楼旁停放着一辆面包车,客厅、卧室、厨房、餐厅、卫生间都进行了精装修,每个房间都有铝合金的推拉窗户,地面铺着瓷砖。今年58岁的和永忠有一儿一女,儿子在外跑运输、为电站运送建材,女儿和顺芳去年考上了公务员,他和老伴在家照顾5岁的孙子。

和永忠说,他们一家2012年从捧八村搬到这里,虽然现在离自家的土地远了,但生活比以前方便了,原先看病需要走1天,现在只用15分钟就能到卫生所。

像和永忠家这样喜迁新居的电站移民在巴迪乡还有很多,巴迪乡是藏族、傈僳族、纳西族等少数民族聚居地。为保证电站移民顺利搬迁,华能澜沧江有限公司乌弄龙・里底水电工程建设管理局成立征地移民办公室、维西县政府成立专门的移民搬迁组织领导机构,双方共同协作,采用后靠安置、集中统一安置、货币安置三种办法安置移民。通过不断地沟通协商,电站移民的思想有了很大的转变,从起初的不理解、不支持变为现在的积极主动搬迁。

2013年国庆前夕,乌弄龙、里底水电站施工区共72户303人告别了低矮潮湿的木楞房和土木结构房屋,搬进宽敞明亮的双层别墅。目前,姑布移民新村已经实现通电、通自来水、通公路、通电话,还为移民配套建设了文化广场、篮球场、公共卫生间等设施。每到傍晚,能歌善舞的村民便聚集在文化广场,随着音乐跳起藏族的锅庄、傈僳族的阿尺木刮。

基于“搬得出、稳得住、逐步能致富”的移民搬迁思路,针对电站修建后江水上涨导致移民土地被淹的情况,乌弄龙・里底水电工程建设管理局根据淹没土地面积进行核算,逐年向移民按月发放补贴。建管局还对库区移民和周边村民进行种植、养殖、电工、电焊等技能培训,帮助他们探索致富的路子。

如今,很多移民家里买了大型自卸汽车,组成车队在电站承担运输工作;有的在电站各项目部从事开挖、混凝土浇筑等工作;有的在建管局和实业公司工作,有了稳定的经济收入。

兰坪县:建一座电站 富一方百姓

地处滇西北的怒江州兰坪县,位于怒江、澜沧江、金沙江“三江并流”地区,山高谷深、地势险峻,耕地面积少,行路难、上学难、饮水难等问题比较普遍。随着澜沧江流域水电梯级开发推进,黄登水电站、大华桥水电站在兰坪县开工建设。

为保障澜沧江上游8个梯级水电站建设期大宗物资的运输,同时方便沿江居民出行,沿江一纵公路开始修建。

沿江一纵公路起于新永保桥,在澜沧江沿岸各电站淹没水位以上建设,连接9个水电站,止于自治区芒康县盐井乡,接G214国道,全长约598公里。怒江州境内兰坪县表村至碧玉河段全长131.5公里,全线共有79座桥梁、9条隧道,已于2013年12月31日全线贯通。

作为滇西北重要的纵向干线公路,沿江一纵公路填补了这一地区干线公路网的空白,能够有效分流国道214线的车流量。如今,汽车行驶在平坦的沿江公路上,从兰坪县到州府六库仅需3小时,到保山市也只用4小时。随着公路贯通,沿途的小商店、饭馆、修理铺等也因来往车辆行人的增多而繁荣起来。

修通沿江公路为老百姓打通了发展经脉,“两站一路”所处的地理位置也决定了华能黄登・大华桥水电工程建管局将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

为彻底改变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孩子上学难的现状,促进怒江州社会经济发展,黄登・大华桥水电工程建管局自2008年电站筹建起就开展结对助学、帮扶共建活动。6年来,建管局组织员工累计捐助爱心助学款31万余元,结对帮扶中小学生840多对,资助贫困大学生近20名。

黄登・大华桥水电工程建管局先后投入3000多万元,建成了4座华能爱心食堂,充实了多个乡镇文化活动广场,硬化了多条乡村出行道路,完善了多个集镇的供水工程改造。

“华能不仅修建电站,更要带动兰坪社会经济发展,造福一方百姓。”华能澜沧江水电有限公司黄登・大华桥电站党委书记王进贤这样说。

绥江县:一座水电移民城市的新生

70岁的绥江县村民刘德生坐在自己崭新的126平方米新居门口,看着缓缓流动的江水,安静地抽着旱烟。他的小孙子快乐地在身前跑来跑去,刘德生的儿子和儿媳妇在摇号分来的小卖铺里忙碌着把货物上架。

山下,滔滔的江水中,是他们曾经的家――绥江老县城,如今已随着水位的上涨,淹没在300米深的碧波之下。

刘德生和他的新家,是这个云南“第一移民大县”的剪影。

一年多前,向家坝水电站下闸蓄水,绥江县6万移民整体搬迁到山腰的新县城,老城被彻底放弃。

2011年,随着我国第三大水电站――向家坝水电站建设启动,国土面积761平方公里、辖5个乡镇、总人口17万人的绥江县,县城和3个集镇需整体搬迁,移民人口近6万人,一举成为云南省“移民第一大县”。

当年3月,因部分移民对城镇化安置长效补助标准不满等问题,引发了“3・25”。此事如当头棒喝,痛定思痛之后,移民干部终于想明白了一个道理,只有把握住百姓的脉搏顺应民意、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移民工作才能进行下去。

“就是块石头也要把它焐热了。”鲢鱼村党总支副书记徐志强是这么说的。

围绕2012年向家坝电站下闸蓄水的时间节点,2011年全县移民搬迁安置工作进入了最为关键的时期。刚到村党总支任职的徐志强就带领挂钩包村的工作队员走村串户向群众宣传移民政策,但他们很快就碰了钉子。一些年迈的老人故土难离、乡情难舍,不愿搬迁,部分群众又因补偿安置等问题,存在较强的抵触情绪,移民们远远地看到他们来了,不是冷言冷语,就是故意锁门外出或下地干活,有的甚至白天不回家深夜才回来,有的干脆外出打工不见面。

针对群众对移民搬迁安置的顾虑,内心既盼望又担心的思想,徐志强耐心地逐户走访,认真讲解政策,摆事实、讲道理、谈发展,群众不在家他们就坐在家门口等候,下地干活就紧随在后面帮忙,在外打工就多方托人寻找,经过艰苦细致的工作,干群之间的坚冰终于慢慢消融了,绝大部分群众的“心结”解开了。

“我是你们的移民挂钩干部,这张卡上面有我的姓名和联系电话,如果您有什么困难、诉求,或者在移民政策方面有什么疑问,随时随地都可以联系我。”在中城镇华峰村2组,县委外宣办挂钩的41户移民群众家中,户户都有这样的一张“联系卡”。

“你们几个脸皮真厚啊,又来了,狗都不‘咬’你们了。”“我们不止今天要来,今后还要来,直到你们搬迁安置完毕,住进新房、过上新生活。”这是移民干部与挂钩村中城镇华峰村移民群众之间的一段诙谐有趣的对话。

这看似平常的一句“脸皮真厚”,道出了干群之间融洽的鱼水关系,同时也包含了工作队员心中的多少酸楚和付出的艰辛努力。第一次走进移民家中宣传政策时,许多移民干部被群众骂得抬不起头。

但是,他们没有一个退却。绥江县委、政府喊出了走群众路线、实施亲情移民的口号。全县3000多名干部职工与1.6万多户移民结成对子、攀上“亲戚”,实行“处级领导联镇挂村包户、科级领导联村挂组包户、干部职工联组包户、党员直接挂钩群众”制度,科级以上干部每周住村入户不少于3天,每3天向移民工作领导小组报送移民工作开展情况。确保了挂钩帮户工作落到实处,赢得了移民群众的理解、信任和支持。

绥江一年内完成新县城和3个新集镇300万平方米房屋建设,并在两个月完成6万移民的搬迁、1个月完成库底清理,被业内人士称为“三大奇迹”。

傍晚,在绥江县政府办公大楼前的广场上,有耄耋老人,也有三岁孩童,他们三个一群五个一伙,或闲聊,或健身,怡然自乐。

广场旁边是绥江新城的大街,道路干净整洁,房屋错落有致。“我们的发展至少提前了好多年。”这是绥江人从心底发出的声音。

上一篇:我是教师也是“母亲” 下一篇:病魔无法将我赶下三尺讲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