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运用注意规律组织数学课堂教学

时间:2022-10-07 06:12:42

浅谈如何运用注意规律组织数学课堂教学

摘要:本文从三个方面论述了如何运用注意规律组织数学课堂教学:(1)在组织课堂教学中要善于运用学生的“有意注意”;(2)在组织课堂教学中要巧用学生的“无意注意”;(3)在组织课堂教学中要灵活运用学生的“无意注意”与“有意注意”相互转换.

关键词:数学课堂教学;有意注意;无意注意

注意有两个特点:指向性和集中性.所以注意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有意注意,另一种是无意注意[1 ].有预先设想的目的、关键时需要意志努力、能够对一定事物主动地发生的注意称为有意注意.没有按照预定的设想、不需要意志努力、能够不加控制地对一定事物所发生的注意称为无意注意.记忆、感知、思维等认识活动在大脑中进行的基本条件是保持良好的注意力. 要让学生保持良好的的注意力,就一定要根据注意的规律组织教学.下面谈一谈如何运用注意的规律组织教学.

一、在组织课堂教学中要善于运用学生的“有意注意”

1.明确学习目的

平时要加强对学生的理想和前途教育,让学生明白为什么而学.课堂上应先让学生明白每一部分学习目标,目标指向越明确,注意力就越集中.比如,对每节课的学习目标、重难点,给出明确的要求和指示.

2.合理组织教学

要改变教师“填鸭式”教学模式,学生在这种教学模式下感到枯燥、乏味,注意力分散.要加强课堂上的师生互动,应多向学生提问题,及时提醒注意力分散的学生,采取多种方式吸引学生的有意注意.

3.培养学习兴趣和意志品质

要着重培养学生的间接兴趣和坚强的意志品质.经常讲一些古人名人勤学的故事,体现榜样示范的力量;及时发现学生学习中取得的一些进步,给予适当的鼓励;对学习上出现的困难,给予及时的帮助;课堂上多设计一些有梯度的探索性问题,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体验成功的乐趣.

二、在组织课堂教学中要巧用学生的“无意注意”

通常无意注意是有两种情况引起的:一种是人自身的状态引起的,另一种是由刺激物本身的特点引起的.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教师在备课时先要备学生,了解学生的知识情况、兴趣爱好,以学定教,引起学生的无意注意.课堂教学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引起学生的注意.

1.创设问题情境,引起无意注意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2 ].这个开始可以是一个出其不意的设疑,可以是观察一组图片,可以是观看系列动画演示.例如,讲轴对称图形时,教者可在课件上展示大自然中的轴对称之美.让学生了解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数学之美无所不在.如,讲圆的概念时,可以先给出问题:你能画出半径是一米的圆吗?为了说明圆的两个要素,可以事先备好圆规、一根木棒或一根绳子,让学生尝试用不同的方式画圆.如,讲用字母表示数时,可以让学生欣赏一组图片并说出图片所表达的意思.

2.丰富教学手段,引起无意注意

如何让教学手段丰富多彩呢?可以用直观的模型和教具,可以运用多媒体教学,可以让学生参与讨论,可以运用类似比较的方法等.另外心理学研究证明,学生的注意力一直集中只能持续15分钟左右,教者可采取一些手段给学生适当调节的间隙,再次拉回学生的注意.例如,讲图形的变换时,用flas演示图形的平移、旋转、翻折,就能够很快的吸引学生的注意,对其有一个直观的了解.如,讲行程问题的应用时,让学生在教室内现场模拟运动,让学生的注意自然而然的被问题所吸引.如,讲分式的性质时,可以与已学的分数的性质类比.

3.丰富课堂语言,引起无意注意

教师的语言一定要生动、幽默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因此,教师平时一定要多看书,有一类书能增强语言基本功,丰富我们的语言;还有一类是关于趣味数学的书,可以让我们在课堂上有生动的例子可举.教者在声调上,要抑扬顿挫,还应“声形并茂”,通过丰富的肢体语言吸引学生的注意.

三、在组织课堂教学中要灵活运用学生的“无意注意”与“有意注意”相互转换

1.课堂之初

上课之初,教师学生的相互问好可以将学生的注意力立即转移过来.另外,设置与上课内容相关的情节或疑问将学生的注意吸引过来.这种利用学生的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为本节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课堂之中

在课堂上讲解重难点时,为了能让学生对问题思考和理解得充分,让学生保持有意注意非常关键.例如,三角形全等是初中教学的重要内容,难度并不大,但总有部分学生不知所以然,显然对全等的概念和判定理解并不深刻.我们可以换一种方式来学习,例如,讲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条件时,可以布置学生准备好三角形卡片,任意撕掉部分,保留三角形的部分元素,再在纸上描出,看看哪种情形下可以补全三角形,哪些不能.然后让学生通过讨论总结归纳出判定全等的条件.这样可以加深对全等条件的理解和运用.

3.课堂之尾

在课接近尾声大约5到10分钟左右,可以让学生对本节课内容进行小结或者设计一个当堂反馈的小练习,使学生保持有意注意,提高达到当堂测评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张向鸣,吴晶.教育学 心理学.中上大学出版社,2011.

[2] 杨晓丽.中学数学.运用“注意”规律.搞好数学教学,2002(8).

[江苏省大丰市白驹中学 (224113) ]

上一篇:关注学生差异,构建多层次的物理课堂 下一篇:基于潜质生角度探讨高中数学教学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