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中历史创新教育的实施

时间:2022-10-07 04:57:30

浅谈高中历史创新教育的实施

摘 要:在历史教学中,教师应以学生为中心,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组织和引导学生根据历史事实对相关的主观性评价进行讨论,鼓励学生对教材观点进行大胆质疑或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加以补充。在教学中揭示这些创新的内在规律,以及开展丰富多彩的探究性学习活动,可以使学生形成求实的科学态度、科学的思维方式,掌握科学发现的方法,为从事创新活动打下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历史教学;创新意识;与时俱进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2-195-01

随着素质教育的实施与新课程改革的全面推进,对高中历史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传统教学中,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与学生对历史教学不够重视,只要记住课本上的知识点,便可以在高考中取得较好的成绩。在当前教育形势下这种为高考而教学的教学方式应该彻底摒弃,代之以知识与能力并重,过程与结果并重的教学,我们要以学生的实际学情为出发点,引导学生主动思考、积极思维,让学生主动探究,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辩证能力,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分析材料、活用教材的能力。面对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努力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成为当代教育的重大使命。历史课程标准的实施,顺应了这一教育改革的潮流,把创新教育提高十分突出的位置,赋予历史教学以新的时代内涵。因此,在新课标视野下,审视历史教学与创新教育的关系,把创新理念贯穿到高中历史教学的始终,是搞好新时期历史教学的关键。

一、创新教育是中学历史课程标准的核心理念

什么是创新教育呢?所谓创新教育就是把教育的立足点放到培养具有创新素质的人才上来,努力培养一代具有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创新品质的优秀人才。《中学历史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课标》)就是历史教育、教学改革的集中体现,也是历史教学中创新教育的行动指南。《课标》在“课程基本理念”中指出:通过历史学习,使学生增强历史意识,汲取历史智慧,开阔视野,了解中国和世界的发展大势,增强历史洞察力和历史使命感。同时指出,要培养学生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提高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在历史教学中,教师应以学生为中心,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组织和引导学生根据历史事实对相关的主观性评价进行讨论,鼓励学生对教材观点进行大胆质疑或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加以补充。在讨论和质疑的过程中训练和培养学生的批判精神、求异思维、创新思维和辨证思维。

二、教育学生认识创新对推动历史进步的巨大作用,形成强烈的创新意识

通过系统学习普通中学历史必修课,可以使学生认识到,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无论一种新生产力的出现,一种新的社会制度的构建,还是一种新的思想理论的提出,一项科技发明创造,都是人民群众特别是杰出创造人才艰苦探索的结果,或是经过长期的实践和研究,或是深刻总结历史兴亡教训,或是经过不断更新和完善,或是付出沉重的代价才取得的,唯其如此,才对人类社会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可以说,没有创新,就不会有社会进步和民族振兴,从而使学生自觉形成科学的创新观念和勇于创新的精神。

三、教育学生掌握创新的一般规律,提高创新思维能力

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是学生自身发展和进行创新活动的必备条件。创新就是运用创造性思维,在已有知识基础上,发现和创造新的知识。无论科技创新,还是理论创新、体制创新,都是有规律的创造性活动。以科技创新为例,中学历史(Ⅲ)展示的影响人类历史的一系列重大科技创新成果,都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其中都蕴含科学发现的一般规律,如:社会需求是创新的原动力,社会实践是创新的源泉,继承是创新的前提和基础,对比、推广、联想是创新思维的基本方法,等等。在教学中揭示这些创新的内在规律,以及开展丰富多彩的探究性学习活动,可以使学生形成求实的科学态度、科学的思维方式,掌握科学发现的方法,为从事创新活动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学习历史上杰出创新人才锐意创新精神,培养学生与时俱进的创新品质

创新作为高层次的智力活动,需要人全身心的投入,需要有与之相适应的精神素质、思想道德素质和身体素质。历史上杰出创新人物不仅以其创新成果传世,而且,他们身上体现出来的高尚的情操、博大的胸怀、百折不回的创新品质,也值得后人景仰。

五、历史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创新源于实践,实践活动是学生进行创新的重要前提和基础。创新能力不是教出来的,而是在一种适合的学习环境和实践活动中不断偿试、大胆实践培养起来的。在新的课程标准下的历史创新教育,要创设适于创新能力发展的教学环境。新的课程标准,倡导师生互动、共同发展的教与学的新方式,它要求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的关系是民主和平等的,教学环境是宽舒的、和谐的,教学的形式和内容是开放的、互动的,教学的导向是探究的、求异的。因为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下,学生的心理是轻松的、愉悦的,其意识和思维也必然是开放、活跃的,学生敢于和能够突破教材和教师的束缚,也敢于和能够用发散思维去分析认识和解决问题。如在学习中国古代史的相关内容时,可创设条件,让学生开展诸如“长城的修筑利弊谁大?”、“秦始皇的功与过”、“制度创新是社会发展的动力吗?”、“王安石变法是成功了还是失败了?”等辩论会。师生之间、学生相互之间在民主平等教学氛围下,进行讨论、探究,交流观点,从而达到培养创新思维和能力的目的。在这样的教学环境中,引导学生用历史的眼光去看待和评价历史现象和历史人物,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历史观。这是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素质发展主要渠道和核心步骤。

综上所述,历史教材包容着许多创新的素材,为我们对学生进行创新教育提供了丰富的内容和广阔的空间。 历史新课标的施行,又为历史教学的创新教育提供了新的平台。因此,中学历史的创新教育是大有可为的,关键在于我们教师要转变观念、大胆变革教法,要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尊重、关心、理解、信任学生,发掘学生的潜能,发展学生的个性,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要实施开放性教育,善于挖掘和利用教材中的创造因素去教育、启迪学生,及时捕捉并点燃学生创新的思想火花。果真如此,中学历史教学将在创新教育中发挥巨大作用。

参考文献:

[1] 沈 锋.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历史教学的策略探究[J].时代教育. 2013(10)

[2] 李建忠.浅谈思维导图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作用[J].学周刊.2016(03)

上一篇:浅谈幼儿动手能力的 下一篇:小学语文教学中要培养学生主体意识